首页 男生 其他 李维榕家庭心理治疗系列·解剖原生家庭真实案例(套装8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李维榕家庭心理治疗系列·解剖原生家庭真实案例(套装8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塔里的小公主

  二十二岁的嘉莲,长得与一般同年的少女无异。可是她一开口说话,就露出马脚。

  她说话的声音,比常人高一倍;说话的内容,像个六岁的小女孩。

  嘉莲是个弱智的少女。

  她的母亲白朗太太,神态庄严。白朗太太押着嘉莲来到我的诊所,因为全市没有一位医生肯答应她的一项要求——施手术使嘉莲不能生育。换句话说,把她女儿“阉”了。

  白朗太太十分气愤:“我不明白这是什么道理,做母亲的都不能决定女儿的前途,谁能决定?”

  这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决定嘉莲能否生育?

  在人权至上的国家,正常人与弱智者的权利是一样的,因此答案很简单:当然由嘉莲自己决定。

  嘉莲在什么地方都看似服从母亲,偏偏在这一件事上,宁死不从。白朗太太带着女儿找遍全市,都找不到只听母亲意见不听女儿意见就妄施手术的医生。因为,在这人权捍卫者虎视眈眈的美洲,哪有医生敢去招惹这一麻烦?令白朗太太头痛的地方多的是:嘉莲在一家特别为弱智人士而设的工厂工作,认识了亚翰。两人不只一见钟情,简直一见就难分难解。

  据工厂的导师及社工报告:嘉莲和亚翰都有“暴露狂”,不论在工厂的休息室、在屋外的树丛,或在地铁站,两人最喜欢互相脱下对方裤子,身体缠在一起,也不管惹来四周多少观众。

  一般美洲人其实不如想象中那般“性开放”,尤其对弱智人士。因此,嘉莲及亚翰两家人,以及工厂上下工作人员,都被弄得团团转,又要跟踪,又要监视。一发现不见二人影踪,立即就搜树丛、巡地铁站。碰上二人在脱裤子,一群人员就立即扑上,有的扯人,有的拉裤子,场面十分热闹。

  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时下最常采用的,是“行为矫正”(Behaviour Modifcation)的手法:重点是找出一个人的喜恶,用赏罚分明的方式,去促使这个人以新行为替代原来不良的行为。

  问题是,嘉莲最喜欢的,是与亚翰缠在一块,行为矫正专家也无法找到别的令嘉莲更喜欢做的行为,以代替其所好。

  人人束手无策,工厂的主管终于带着嘉莲一家,包括白朗太太,以及她的长子罗拔,一起来诊所见我。

  嘉莲与家人在一起,像个听话的孩子。

  罗拔问她:“你为什么要做这样丟脸的事?”

  嘉莲说:“不做了,以后也不做了。”

  白朗太太说:“不关嘉莲的事,都是亚翰的主意!”

  嘉莲立刻改口:“是的,都是亚翰!他老是跟着我,我说不要,他都不停手,是亚翰!”

  工厂的主管说:“亚翰是个没有主意的人,一切都听嘉莲摆布,他有时连脱裤子都做不来,每次都是嘉莲主动的。”

  这种情形,像“罗生门”的故事,各人有各人的说法。不同的是,彼此交换意见的结果,造成罗拔、白朗太太以及工厂主管三人争持不断,嘉莲反而静坐一旁,好像这一场争吵,与她无关。

  我向嘉莲做个鬼脸,说:“你真有本领,可以使这三人为你的事吵个不休。你每次都这么成功吗?”

  嘉莲得意地点头:“每次都成功,连我哥哥都老远地从郊外赶来参加意见,他平时很少出现的。”

  我又问:“他们这种处理问题的方式,对你的情形可有帮助?”

  她说:“没有帮助,他们只管骂,亚翰还是老要跟着我。”

  嘉莲这一番谈话,一点也不像她平常那一派百事不知的小女孩状态。

  我见过很多弱智人士的家庭,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弱智的人愈被其他人当小孩子一般看待,就会愈显得弱智。反之,若当他们是正常人一般地与之交谈,他们也常会出乎意料地正常起来。

  我继续问嘉莲:“你真的那么喜欢亚翰吗?”

  她答:“其实,也不太喜欢,只是工厂里只有他最听话。你有男朋友吗?”嘉莲突然问我,“他听你的话吗?”

  我笑说:“看情形吧,如果叫他在地铁站脱裤子,他一定不肯。”

  其余三人听到我和嘉莲这种古怪的谈话,都忍不住笑起来。

  其实家庭治疗,与心理治疗一样,只是一番谈话,希望借着这一种由观察而引起的谈话方式,能够引发出一个新意境,一种新想法。

  因为,嘉莲身边的人,如果只看到她六岁的一面,就自然会想尽方法去控制她的行为,结果人人都累透了,她却无动于衷。

  如果他们也看到嘉莲少女的一面,就自然明白她虽然弱智,却也具有一般少女的情怀,对男女关系的向往。

  嘉莲那坚持脱裤子的行为,并不是因为她愚笨,而是一种愤怒,一种向环境的控诉。这一种心态与行为,在很多天生不幸或被环境过分控制的人身上,常会发生。

  经过一番交谈,罗拔作了一个很好的比喻。

  他说:“你知道吗?我突然想起塔里的公主的故事。塔里的公主,被母亲关在塔内,不让她与外人接触,但是长大了的少女,是怎样也关不住的。她白天对着母亲一派天真无邪,晚上却放下长发,把所有陌生人都拉上塔来。”

  罗拔转向母亲说:“嘉莲虽然有缺陷,但是你这一座塔,再也关她不住,再也不能把她当作无知的小孩子了。”

  母亲泣不成声,怎样帮助女儿成长,怎样去拆下这一座建立多时的“公主之塔”?

  每个家庭都有其一定的形式与定型,好像一座无形的塔,牢牢地罩着这家庭内的每一分子。

  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由入幼儿班接触外面的世界开始,以至成人阶段,在不断地尝试爬出这一座塔的界限。

  这个过程,心理学称之为“个体化”(Individuation)。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在乎这个人在人群中能保持多少“自我”。

  “自我”太强,就变成天皇大帝,谁也管不着。“自我”太弱,又会完全迷失了自己。如何保持适当的平衡,真是人与人关系中一件头痛之事。

  以嘉莲的一家为例,嘉莲因为天生弱智,母亲在女儿很小的时候已与女儿合二为一,嘉莲到了二十二岁,穿什么、吃什么,仍然全部由白朗太太做主。在母亲的控制下,嘉莲完全失去“自我”。

  没有“自我”的人,当然也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因此嘉莲与亚翰随处脱裤子,愈多人去制止他们,他们愈觉得好玩。

  哥哥罗拔,看得出嘉莲的行为,其实是反映了与她母亲的关系。他对白朗太太说:“塔里的公主,始终是关不住的,还是放她出塔吧!”

  但是,塔不是一天建成的。我问罗拔:“你们的家,究竟是怎样的一座塔?”

  罗拔想了一会,答:“是个人人都想逃出的塔,不止嘉莲应该出来,我母亲都不应该继续守在那里。”

  白朗太太面色大变,喝止儿子:“你疯了吗?我们来这诊所是因为嘉莲的问题,你怎么说到别的事去?”

  罗拔说:“你还看不出来吗?嘉莲的问题,反映的是我们一家人的问题。我们能逃避多久?”

  白朗太太绷着面,拉着嘉莲要走,罗拔对我说:“你看,我们家就是这样,触到痛处,立即就走避。”

  他继续说:“我以前也是一样,我十四岁就离家出走了。没想到现在四十岁,结了婚,生了两个儿子,自己已经成家立室了,还是走不出老家的规范。”

  罗拔说得很对,无论走到多远,我们始终背着家庭的包袱。

  白朗太太带着女儿走到门口,见儿子无意跟她走,便靠着门边坐下来。

  罗拔说:“我妈这一生就是好强,一切痛苦往肚里吞,从不肯向人倾诉。我们爱尔兰女人都是倔强得像头牛,男人反而比不上。”

  他继续说:“我爸爸是个软弱的男人,一生酗酒,醉了就打妈妈打我打妹妹。我忍不下去,十四岁就逃出家门,四处流浪,直到二十岁,又禁不住跑回家去,我抛不下我的妈妈。”

  嘉莲突然插嘴:“你知道吗?我们住在一座放满死人的房子!”

  我以为她又在发什么傻劲,但是据罗拔解释,他们真的住在殡仪馆楼上,白朗先生生前是殡仪馆的负责人,一生不得志,结果酗酒而死。死后,白朗太太却怎样也不肯搬出殡仪馆。

  她说:“搬到外面,哪有像现在的房子宽敞!”

  罗拔却说:“你要这么大地方干吗?那房子死气沉沉,我从小就怕它怕得要命。”

  原来罗拔小时做错事,白朗先生就把他关到楼下的停尸间,他常吓得尿失禁。大人对小孩子的精神虐待,有时比体罚更为残忍。

  但是,孩子是容易宽恕人的,白朗先生临终时,罗拔天天守在他身边,父子终于互相谅解。

  罗拔说:“我离家时,最惦记的是母亲,没想到回家后,我慢慢开始明白我父亲的悲哀,反而与母亲愈来愈有隔膜。我母亲太强硬了,我关心她,却不能与她交谈。”

  白朗太太说:“你以为你容易与人交谈吗?你父亲是喝酒把自己喝死的,当时明知救不了,你却不准我们提起‘死’字,你不也是逃避吗?”

  罗拔说:“我知道,我们一家都是逃避情感的能手,因此人人独自苦恼。家不成家。”

  我静观母子二人彼此清算两代旧账,觉得没有插嘴的必要。因为旧账是要算的,不论谁是谁非,不算的账藏在心里,会变成无数小刺,把人的关系及亲情刺蚀得千疮百孔。

  嘉莲虽然不能加入他们的谈话,却一脸沉重,十分关注母亲与兄长的交谈,可见她虽然弱智,对家中情况却有一定的理解。

  但是,罗拔毕竟是怕母亲的,在白朗太太犀利的辞锋下,他往往变得无言,难怪他那般同情他那借酒消愁的父亲了。

  我不时替罗拔打气:“你希望你母亲做些什么?”

  他说:“我希望她与妹妹搬出殡仪馆,过正常人的生活。”

  白朗太太又跳起来:“你自己搬走就算了,为什么要来管我?你有你的家,我只有嘉莲,以后河水不犯井水。”

  我问罗拔:“你妻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他答:“跟我母亲一般强蛮,她们二人是不能正目而视的。”

  他想了一下,忍不住笑起来:“我连娶妻都找个像母亲的人,这辈子都休想逃出生天!”

  其实,我们每人都背负着一座过去的塔,不管好坏,那都是我们的一部分。

  我见白家,本来是因为嘉莲的问题,没想这塔里小公主的兄长,原来是个不胜负荷的背塔之人。

  这一座塔,是永远拆不掉的,有时还会历史重演。只能开窗,让阳光渗进来。

  见白家近一年,倔强的母亲,终于软化,与嘉莲迁出那个属于死人的地方,与儿媳为邻。

  嘉莲在兄嫂的照应下,也学会自立自主,再也没有随处脱裤子了。 李维榕家庭心理治疗系列·解剖原生家庭真实案例(套装8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