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打破思维界限,迸发奇思妙想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罪案终结:破案专家的超级推理法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九章
发散推理法
第一节
打破思维界限
迸发奇思妙想
让思维无限发散,思路不断延伸
发散推理,顾名思义,就是让思维从一点拓展开来,调动自己的想象力,向更多方向进行想象和推理,从而可以产生出更多的、更新颖的思路,并有可能获得有创造性、突破性的想法,使得无法通过常规思维解决的问题得以顺利解决。
发散推理,也是破案专家们经常会采用的一种推理妙法。在案情难以推进的时候,破案专家们常常会根据一些不起眼的小细节进行天马行空式的思考,有时他们产生的想法乍听上去甚至有些不切实际、不可思议,但恰恰是这些奇思妙想才揭开了案件的真相。
在下面这个案例中,一位破案专家就是利用发散推理法,从一些看似与案情无关的细节出发,找到了真正的凶手:
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住宅区里,有一位独居的老人被发现死于自己的家中。这位老人曾经在海军陆战队服役多年,手头拥有一笔丰厚的退休金,而且老人不太信任银行,就选择将大笔现金保存在家中的保险柜里,没想到这个决定却为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发现老人的是定期来做家政服务的布朗女士,当她用钥匙打开老人家的大门后,赫然发现老人仰面倒在客厅的地板上,胸口还深深插着一把匕首。由于布朗女士是每周来做一次服务的,而老人死去的时间却在几天之前,所以当她发现老人的时候,尸体腐烂的程度已经比较严重,屋子里还散发着浓浓的恶臭。
布朗女士惊慌失措地拨打了报警电话,稍后,警长唐纳德先生带着一些警员来到了现场。经过他们的勘察后,发现这是一起入户抢劫杀人案件,老人家里被凶手翻得乱七八糟,保险柜也被凶手用暴力开启,里面的现金全部被洗劫一空。
考虑到老人的社会关系比较简单,平时生活也很节俭,唐纳德先生认为凶手应该是对老人有足够的了解,才会知道老人在家中藏有一笔不菲的财富。再加上大门处没有撬锁或暴力撞击的痕迹,室内也没有搏斗过的迹象,唐纳德先生猜测这是熟人作案,此人借着老人对自己的信任骗开了门,又趁老人不备将其杀害。
经过唐纳德先生的推理之后,凶手的范围一下子缩小了很多。但是警察们调查了平时和老人有过接触的邻居、熟人等,都排除了他们的嫌疑,就连布朗女士也没有躲过他们的盘问,不过布朗女士很快也被证明是无辜的。
案件又一次遇到了“瓶颈”,唐纳德先生却并没有灰心,他利用发散思维,继续寻找可能的线索。这时,他忽然注意到在老人家门口的草地上胡乱扔着一些报纸,显然这是送报人每天早上随手扔过来的。唐纳德先生将报纸收起来检查了一下,发现连最新的一期报纸都有。接着,唐纳德先生又检查了信箱,看到里面放着一些信件,恰好邮递员来投递今天的信件,唐纳德先生还和他简单地聊了两句。等邮递员走后,唐纳德先生看到大门外的台阶下有两瓶牛奶,他将牛奶瓶拿起来看了看,发现日期被人撕掉了,但是这两瓶牛奶已经发出了酸臭味,颜色也有些发黄,显然已经过期了。这下子他有了主意,马上让几个警察去抓捕真正的凶手。
那么,你知道本案的凶手到底是谁吗?
在这个案件中,唐纳德先生没有局限于“熟人”的限制,而是通过发散推理,将思路扩展到送报人、邮递员、送奶工这些人选上,因为他们也经常与受害人打交道,有可能利用老人对自己不太防备的心理作案。但是这几个人中哪一个人才是真凶,却并不好判断。唐纳德先生将目光集中在报纸、信件、牛奶这些不起眼的线索上,用发散思维去思考,结果就会想到:送报人和邮递员都不知道老人已经死去的事实,所以他们仍然每天按时来送报纸、送信,而送奶工的行为却非常可疑,因为门口只有过期的牛奶,可见送奶工从几天前就突然不再为老人送奶,而且毫不担心会受到投诉,这就说明他早就知道老人死去的事情,那么很有可能就是他杀害了老人。
从这个案例我们也可以看出,发散推理就是不要局限于已知的线索和表面的案情,而是要大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思维向四面八方发散,把能想到的事情都要思考到位,把能看到的细节都要研究清楚。总之,只要是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任何线索,我们都要敢于去思考和分析,千万不要因为自己的想法过于离奇、过于夸张而停止伸出思维的“触角”。
与其他推理方法相比,发散推理具有如下这些特点:
1.更加注重思维的自由发挥
发散推理要求我们发挥思维的主观能动性,不要人为设限,而是要主张自由发挥,特别是要克服脑海中自我设置的僵化的思维框架,要积极地选择按照更多的新的方向来展开思考,这样才能够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尽可能多的思路,并有可能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思路。
2.不急于判断想法的对错
一般我们在进行推理的时候,总是主张严谨、准确,避免出现失误。而在用发散推理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却不能够急于做出判断,否则很有可能会让思路受阻。因此,我们要做的是努力发散思维,并随手记录,在这个过程中,哪怕再不合常理的想法也要记录下来。等到思考的阶段终结,我们再将所有的想法汇集在一起,然后逐个评价其合理性,往往就能找到最符合的答案。
3.多做反其道而行的思考
很多问题之所以会让人们感觉困扰,常常是因为大家都按照约定俗成的规则或每个人都很熟悉的方法去进行推理,导致局面难以得到突破。而发散推理法要求我们故意“反其道而行”,想出不同于他人的方法或观点,这种独特的推理方法有时显得“离经叛道”,但却常会“歪打正着”,让高难度的问题迎刃而解。
此外,发散推理还具有多感官性的特点。比如,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不光要用视觉、听觉去接收信息,还要充分利用其他的感官如嗅觉、味觉、触觉等去找到更多别人发现不了的信息,这样才能够提升思维的宽度和广度,使我们的发散推理能够获得更加理想的效果。
突破固有思维,让想象力大显身手
想要成功运用发散推理法,就要学会突破自己的固有思维,而这也是一般人和推理能力卓绝的破案专家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
通常情况下,在认识同一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会按照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记忆去进行处理,在他们的脑海中,仿佛已经有了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型,使得他们会自然而然地产生一些常规性的想法,做出一些按部就班的举动。这样或许不会出现大的错误,可也会让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大受影响,如果遇到疑难问题或是某些从未见过的情况,就会出现束手无策的情况。但那些优秀的破案专家却不会受困于固有思维,他们在推理中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打破思维的“墙”,让发散的思维引领自己在侦破工作中大显身手,也让我们更加佩服他们敏锐的思考力和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在下面这个案例中,一位侦破专家就表现出了强大的发散推理能力,想到了一般人无法想到的答案:
一个推理网站举办了一次有奖问答比赛,这次比赛的内容由10道题目组成,每一道题目都是一个高难度的疑案谜题,能够答对10道题目的人就能够获得网站提供的1万元现金大奖。
在奖金的诱惑下,参加比赛的人数越来越多,可是能够答对题目的人却不多。在比赛的进行中,绝大多数人都被淘汰了,只有少数几人有幸答对9道题,但是到第10题的时候,就连这几位推理高手也不得不承认无能为力。这道题目是这样的:“在一片干燥的大沙漠上,有一个男人一丝不挂地躺着,已经停止了呼吸。在他的手中,紧紧捏着半根没有燃烧过的火柴,周围还散落着一些行李。除此以外,再也没有其他脚印之类的痕迹。那么男人的死因是什么呢?”
对于这道题目,大家挖空心思,想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有的说此人肯定是渴死的,但无法解释他为什么要把火柴捏在手里;有的说此人是被沙漠里的盗匪杀害的,但无法解释为什么行李还在身边,周围也没有脚印;有的说此人想要用火柴点火求救,但又无法解释他为何会一丝不挂……就这样,比赛到了最后一天,这道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一位参赛者小韩不甘心失败,就去向自己的好朋友、在本市刑警队工作的小宋求助。小宋思考再三也没有得到答案,只好去请教自己的师傅——刑警老关。
老关拿到题目后觉得很有意思,思考了一阵子后,他在纸上写下了这样的答案:“此人可能与另外几个人乘坐热气球在沙漠上空旅行,不料在飞行途中出现燃料的问题,为了安全航行只能减轻热气球的载重量,否则就有坠毁的危险。一开始他们扔下了行李,但效果不佳,只好又脱下了身上穿着的衣服,一并扔了下去。然而热气球仍在下坠,无奈之下,他们只得采用抽签的方法决定扔下一人。此人非常不幸,抽到了最短的火柴,所以被其他人扔了下来,这就是他裸死沙漠的原因。”
小宋看到答案之后佩服得五体投地,他赶紧把答案告诉了小韩。小韩刚开始还觉得不可思议,等他将答案上传到网站上,被判定为“正确”的时候,才由衷地佩服老关的发散推理能力实在是太强大了……
为什么老关能够根据非常有限的信息想到这样听上去十分离奇的答案呢?原因就在于他能够打破固有思维的限制,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死者一丝不挂”“散落的行李”“半根火柴”“周围没有脚印”等因素结合在一起,找到了一个最合理的情境——空难。而那些在这道题目上败北的人却受到固有思维的影响,觉得人既然在沙漠中死亡,就肯定要从沙漠环境着手寻找可能的死因,结果只能是一无所获。
这个案例也提醒了我们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找不到前进的方向时,就要打破固有的思维方式,用发散推理的办法及时转换思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逐渐找到成功的可能。
那么,我们应当如何打破固有思维,提升发散推理能力呢?以下这几点是破案专家们的经验之谈,非常值得我们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学习和借鉴:
1.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想象力对于发散推理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能力,我们要在已有的线索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在脑海中构造出全新的画面。比如,在面对同一个现场时,有经验的破案专家能够想象出10种以上的可能的犯罪情形,然后再根据线索一一排除掉不合理的犯罪情形,这样破案的概率就会提升很多。我们也可以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自己的日常工作或学习中,只要大胆想象,就能找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好办法。
2.对于同一个问题不要满足于标准答案
对于同样的问题,有很多人容易满足于标准答案。有的时候,哪怕标准答案与自己的想法有所出入,他们也懒得去思考“为什么”,这反映出的是一种思维的惰性,很容易让自己在固有思维中越陷越深,也就难以培养用发散思维来推理和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因此,我们应当时刻告诉自己:事物是复杂多变的,标准答案不一定是绝对准确和永恒不变的真理,所以标准答案哪怕有一丝值得怀疑的地方,我们也应该换个角度去思考一番,看看有没有更符合要求的答案。这样长期锻炼下去,就能够逐渐摆脱固有思维的束缚,发散推理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3.敢于打破常规、探究未知
在进行发散推理的时候,我们要学会跳出常规思维,从全新的角度看待问题。比如,解决一个问题的思路受阻,那就要马上转换为另一种思路,由此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化不利为有利,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种打破常规的精神不仅在侦查推理时十分重要,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工作、经营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比如,有一位老板在公路边开了一家餐馆,本来想着来往的车辆众多,前来就餐的顾客也不会少。哪想到那些车辆就好像没有看见这家餐馆一样,不停地飞驰而去,却很少有人停车光顾。老板开始思考该怎么吸引顾客,他尝试过很多办法:改善过装修,设计过灯牌,对菜品、菜价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可是效果都不理想。后来他打破了常规思维,大胆想象,在自己的饭店附近建起了一个高档的公共厕所,还在外面加上了显眼的标志。结果很多司机到了此地都会下车如厕,其中很多司机也会很自然地走进餐馆,餐馆的生意也就越来越好了。
4.不要迷信权威,要大胆地质疑
发散推理法的成功离不开活跃的思维,而这需要我们在认知和分析问题的时候不能过于死板,更不能迷信所谓的权威,否则不但会让自己的思维受到限制,还会变得不再自信,不敢发表正确的意见。因此,如果我们觉得权威的观点或意见有不合理的地方,就要大胆质疑和反驳,这样可以开发自己的思维,保持思维的敏捷、周密、活跃,推理的能力才能更上一层楼。
当然,在不迷信权威的同时,我们也不能过于自负,不要总觉得自己的想法永远是正确的,这其实也是一种自我设限,会让思维失去活力。所以我们也要养成多多反省的好习惯,对自己原有的结论要不断思考,看看是否确实合理,还有没有可以完善的地方。长此以往,我们的想象力、判断力、思考力都会不断提升,发散推理的能力也会越来越强。
绘制思维导图,让发散的思维可视化
在进行发散推理的过程中,随着我们思考的一步步深入,思维的界限被逐渐打破,许许多多的观点、创意、灵感都会不断涌现出来。这时为了尽可能地捕捉到这些珍贵的思维成果,我们不妨用“思维导图”来帮助描述和记录自己的想法,让发散的思维变得形象化。
思维导图也是破案专家们在进行发散推理时经常采用的工具。在下面这个经济案件中,思维导图就在专案组成员厘清案情、帮助推理时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8年,江苏省某镇一个财政所的副所长刘某因为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警方刑拘。在警方调查期间,刘某虽然表示会配合警方的工作,认真交代自己的犯罪事实,但由于一些账目年深日久,已经无从查对,而且刘某自己对于多年前的一些账目来往的记忆也已经不太清晰,导致每次交代的事实都有出入,给警方的调查取证工作造成了不少困难。
在反复进行了多次对账之后,专案组的罗警官建议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调查和推理,这个意见也被专案组组长接受了。于是大家不再纠结于个别细节是否正确,而是鼓励刘某尽量多交代事实,然后大家将记录下的所有内容整理、分析,并通过发散推理法制做出多达数十页的案情分析报告。之后罗警官等几名警察将这些报告制成了30余张思维导图,通过研究和对比导图,许多重复冗余的资金来去项目得到了简化,最后呈现在树状图上的是每一笔资金的清晰来源。与此同时,案件中值得关注的疑点也一一显露了出来。这下专案组的调查方向就变得清楚了很多,组长根据“思维导图”中最重要的疑点给成员们分配了不同的任务,大家集中火力进行调查取证,很快就掌握了主要案情和重要证据,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在这个案件中,思维导图成了厘清案件脉络、加速案件侦破的关键工具。同样的,如果我们遇到非常复杂的问题,在面对数量庞大、毫无条理的线索的时候,也可以用思维导图来帮助我们进行发散推理,它可以让我们在思考和推理时发现之前从未注意到的关键点和各个线索之间的联系,有助于突破“瓶颈”、找到问题的关键。
至于思维导图的绘制方法,则要注意掌握以下几点原则:
1.确定思维的中心主题
思维导图一般包括中心主题、连接线条、各级分支这几个重要部分。其中中心主题就是我们进行发散推理的思维中心,也是所有思维诞生的“原点”。在绘制思维导图的时候,我们必须首先确定中心主题,这样就能够保证自己虽然是在做天马行空的思考,但却始终不会偏离主题太远。
比如,破案专家在进行案件推理时,可能会把死者、嫌疑人、死因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物证作为中心主题,然后由此进行“发散”,去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产生尽可能多的想法。而我们平时进行发散推理时,也要采取这种做法。比如,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提升销量”或是“如何提高成绩”,那么中心主题就可以定为“提升销量”“提高成绩”。我们可以取一张白纸,在整张纸的中心位置写下这个中心主题,之后所有的思考和推理工作都要围绕中心主题来展开。
2.通过发散思考画出尽可能多的分支
在确定了中心主题后,我们不要让自己的思维受到约束,要尽可能地放松自己的大脑,去大胆地思考和想象,然后围绕中心主题画下众多的分支,其中大的分支下面还可以进行分级。
这个过程要注意快速、果断,千万不要有所犹豫,否则就会抓不住瞬间闪现的灵感,那么发散推理的效果就会受到影响。另外,在加入分支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不要把每个分支画得过大,这样才能留出足够的空间,以便在思考过程中随时增添新的内容。
3.整理分支内容,进一步厘清思路
在初步的思维导图完成之后,我们可以整理一下各个分支的内容,将一些重复的或彼此矛盾的分支删除。对于剩下的分支,我们还要寻找它们之间的关系,并且可以用粗细不一的连线、颜色和形状各异的标记来区分它们的重要性。其中一些特别重要的分支我们还可以采用图形来进行标记,这样能够自动地吸引眼睛和大脑的注意力,有助于触发更多联想,对于灵感的产生很有帮助。
引入头脑风暴,收集更多灵感
采用发散推理法解决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除了要动用自己全部的思考力,尽情发散思维,再用思维导图来辅助推理之外,还要调集身边的资源,采纳他人的创意,采用“头脑风暴”的讨论会的方式收集更多灵感。这样的做法能够避免个体思考的局限性,并能够创造出一种自由抒发的氛围,因而常常能够激发出更多的创意和灵感,可以让问题找到更加理想的解决思路。
在下面这个案例中,一桩离奇的杀人案就是通过“头脑风暴法”找到了突破口:
2009年,河北省某县一个小山村里发生了一起离奇的案件。在村里的一口水井中,有人发现了一具被捆绑、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尸体。在接到报警后,警方迅速赶到现场,将尸体打捞上来。法医对尸体进行简单的检查后,发现是一名年逾80岁的老太太,死亡时间不超过12小时。令人奇怪的是,在尸体的肩膀斜后方插着一只很细的绿色空心塑料软管,外面还包着一层纱布。
警方经过排查后,确认死者不是该村人,很有可能是被凶手移尸到此处。但是水井边人来人往,现场早就被村民无意中破坏了,警方难以发现有力的线索去追查真凶,再加上那个奇怪的塑料管也不知道有什么用途,虽然有刑警通过互联网查找了一番,也没有找到答案,所以侦破工作一时难以推进。
刑侦支队的李队长召集了一些民警、法医以及技术支队的工作人员,在一起开了个“头脑风暴”会议。在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对本案提出了很多想法。有人说老太太可能是被人毒死的,塑料管就是作案工具,但法医对此表示了否定,经过化验后,可以肯定塑料管是中空的,其中不含任何毒素。又有人说塑料管可能是死者与凶手搏斗时不小心插在颈部的,但这个观点也遭到了李队长的否定,因为管子插下的位置非常巧妙,避开了血管和其他重要部位,而且外面包裹的纱布也非常精心。
正在这时,一位年轻的刑警小赵突然说:“我觉得塑料管不是用来害人的,而是用来治病的。”话一出口,大家都不禁笑起来,觉得小赵的想法非常奇特。但李队长的表情却变得严肃起来,他让小赵把自己的想法解释一下,小赵不好意思地说:“我老家也在农村,我们那边有些老人,特别相信那些土大夫的偏方,根本不去管有用没用。你们别看这个塑料管不起眼,搞不好就是用来治病的。”
李队长认为小赵说的有道理,便安排大家按照这个思路去周围的几个村子排查,看看有没有“土大夫”使用过类似的方法治病。结果在距离案发地十几里外的一个村子找到了这样一名游医,他经常用这种方法帮人“疏通经脉”,虽然没什么疗效,但因为诊疗费低廉,所以吸引了不少老年人上门求医,老太太就是他的病人之一。
按照游医提供的线索,刑警终于查到了老太太的身份,也确定了几名嫌疑人。没过多久,案情就水落石出了,原来老太太年事已高,又有很多慢性病,需要家人贴身照料。她的儿子、儿媳不愿意赡养老人,还常常和老人争吵。一天夜里,一家人又发生了争执,儿子和媳妇索性将老人闷死,再用绳索、塑料布捆扎好,趁着夜深人静,用三轮车运到十几里外的村子,丢进了水井中。他们自以为不会被人发现,没想到却因为一个小小的塑料管而被警方识破了伎俩,迎接他们的将是应有的法律制裁。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刑警们通过“头脑风暴法”解开了让人费解的“塑料管之谜”。在这种头脑风暴讨论会上,通过全体参会成员各抒己见,能够激活参会每个人的创造力和发散思维,因而可以使案情逐渐摆脱“瓶颈”状态。
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经常会遇到思维受阻的情况,而且依靠个人“闭门造车”也难以突破的时候,就不妨试一试“头脑风暴法”,借助群体智慧迅速获得大量的新思路和新创意。这种情况恰如爱尔兰剧作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萧伯纳的描述:“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
当然,“头脑风暴法”想要达到理想的效果,也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以下这两点就是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
1.不要立即对他人的想法或结论做出评判
在召开“头脑风暴”会议的时候,所有参会的成员都应当明确一点:“不要急于发表你对他人想法或结论的评判意见。”哪怕有的成员发表的想法听上去有些幼稚好笑,甚至是有些荒诞离奇,我们都不应当马上站起来说:“你的结论一点意义都没有。”因为这种做法是“头脑风暴法”的大忌,它会让与会人员因为害怕受到批评而三缄其口,不敢说出自己的灵感和点子,如此一来,“头脑风暴法”也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事实上,有的时候听上去有些怪异的想法未必就真的没有价值。就像在本节案例中,大家都在讨论塑料管作为凶器是如何对人体造成伤害的,可是刑警小赵却结合自己的实际成长经验,展开了想象力,提出“塑料管可能是治病工具”的结论。这个结论一开始让人觉得有些荒谬,但通过深入探讨后,大家就会发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由此可见,在“头脑风暴法”中产生的任何想法都是宝贵的,都值得认真对待,所以我们不能急于否定或批评他人的想法或结论,而是应当将所有的评判工作留到“头脑风暴”会议的最后阶段去做。
2.先不要计较意见的质量,而要注重数量
为了激发参会者大胆想象和积极推理的热情,我们应当鼓励他们通过“头脑风暴法”贡献尽可能多的意见,而不要先考虑这些意见是否能够具备一定的“质量”。这是因为“头脑风暴”更关注灵感和创意的产生,往往那些第一时间在脑海中浮现出的想法就是最有价值的想法。但如果我们非要在质量上提出要求,那就会让参与者的思维受到限制,会对灵感的诞生产生不利影响。
所以我们在参加“头脑风暴”会议时,一定要抓紧时间进行发散思考,尽量多提想法,如对于同一个案件可以提出十几种甚至更多的想法,等到所有人都已经彻底地发挥想象力之后,再开始对这些数量众多的想法逐一分析、检验,以便从中发现具有可行性的好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们发现了标新立异但细节却不够完美的好点子,还可以鼓励所有参会者一起来进行补充、综合、完善的工作,如此才更能发挥“头脑风暴法”对发散推理的积极作用。 罪案终结:破案专家的超级推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