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太平洋战争.一,山雨欲来

血肉磨坊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太平洋战争.一,山雨欲来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血肉磨坊

  大上海,在抗战当时乃至今日都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其极易受到海、陆、空立体式的打击。

  鉴于京津地区的冲突已愈演愈烈,就在北平沦陷的1937年7月28日,日本政府下令对扬子江沿岸以及上海附近的日本居民进行撤侨,至8月9日撤侨完毕。也就在这一天,日本海军陆战队西部派遣队队长大山勇夫海军中尉和一等兵斋藤与藏冲击了上海虹桥机场的中国守军。

  一·二八淞沪抗战之后,根据中日双方达成的停战协定,中国不能在上海驻扎正规部队。不过不要紧,让正规军换上一身保安服不就行了吗?倒霉的大山和斋藤遇到的正是这么一群“假保安”,结果当场被击毙,这就是所谓的“虹桥事件”。中方对外的说法是,双方冲突,日军先开枪,导致一名叫时景哲的中国“保安”身亡,其余中国“保安”被迫进行自卫还击,才打死了两个日本人。后来才知道,这是淞沪警备司令部参谋长童元亮和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商量出来的高招。他们从囚牢里拉出来一个死刑犯人,换上了“保安”服装,然后枪毙在虹桥机场的大门口,这个可能就叫时景哲的囚犯也算是“死有所值”。

  南京国民政府负责京沪地区防务的军事长官,就是大家熟悉的张治中,其官方身份是“中央军官学校野营办事处”主任,没有几个人知道这个办事处以及主任到底是干什么的。其实张治中的任务就是制订京沪地区的作战计划以及构筑这一地区的防御工事。京沪地区的几条主要防线吴福线(吴江至福山)、锡澄线(无锡至江阴)、乍嘉线(乍浦经嘉兴到苏州)、海嘉线(海盐经嘉兴到吴江)都由这个办事处组织兴建。据说这一系列工事,后来起了个名字叫“东方的兴登堡防线”。当时法国的马奇诺防线还没有最后完工,要不肯定就会叫“东方的马奇诺防线”了。一旦长三角地区发生战事,张治中这个办事处弄块木板写几个字挂出去,就是前线作战指挥部。卢沟桥事变之后不久,张治中立即摇身一变,成为京沪警备司令部司令官。

  前文已经提到,蒋百里之前早已提出将日军的进攻方向由“北到南”转换为“东到西”的作战方略,这一观点与蒋介石的德国军事顾问冯·法肯豪森不谋而合。赞成和支持这一观点的还有军界要人白崇禧、陈诚、刘斐等,也包括前线指挥官张治中。张治中认为,以前中国对日作战采取的第一种方式是“你打我,我不打你”,比如张学良在东北。第二种是“你打我,我再打你”,如一·二八淞沪抗战和长城抗战。这次张治中建议采用的是第三种方法,那就是知道了你肯定要打我,我先出手打你。既然在上海开战已经是一个时间早晚的问题,那还不如率先出击争得主动。

  一大群军事家一致要求在上海地区主动出击的主要理由如下。

  一、在华北大平原上投入主力,与装备精良的日军进行大规模阵地战,势必被日军迅速各个击破。一旦华北日军利用京汉、津浦铁路从北到南长驱直入,将中国军队主力逼退至沿海地区,则败局已定,日军三到四个月结束战事的目标就很可能实现。

  二、主动出击歼灭上海以及在长江内河里的日本舰艇并开辟华东战场,将有效地分散日军的进攻力量,迟滞日军的南下进攻。

  三、就当时的世界局势而言,中日两国在华北的磕磕碰碰,不过是局部地区的小打小闹。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一旦战事爆发,势必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西方列强在上海的利益也肯定会受到损害,西方列强将不会甘心日本独霸上海而积极进行干预。

  四、从军事上讲,利用上海的高楼大厦和钢筋水泥与日军进行巷战,然后逐步将其引入长江沿岸湖泊河流密布的水网地带,就会极大削弱日军的机械化优势,随即就可以将其拖入漫长的持久战。相对于华北而言,京沪杭一带交通便利,利于中国军队的补给,只要能顶住一段时间,中国就可能会得到国际上的援助,才有反败为胜的可能。

  五、从地理位置上来讲,中国的地势西高东低,河流流向是由西向东,由东向西作战对于进攻一方不利。中国原定的大后方在西南,就是边打边撤也是背对着后方作战,似乎有居高临下的心理优势,这种态势对防守一方较为有利。

  六、从历史和心理因素上讲,中国历史上元朝自北向南灭宋,清朝自北向南亡明,必须让日军避开这一条传统的进攻路线。

  有利就肯定有弊。长三角区域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一旦沦为主战区,经济损失势必巨大。更重要的是,上海易攻难守,一旦上海陷落,同样无险可守的南京几乎没有保全的可能,带来的政治压力和国际影响更大。

  8月11日,中日双方就“虹桥事件”开始交涉。出乎日军意料的是,一贯软弱可欺的中国人这次却一反常态。得到南京授意的上海市市长俞鸿钧态度极其强硬,对于日方提出“拆除军事工事、撤走保安队”的无理要求,俞鸿钧表示:这里是中国的领土,在自己家里,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天热,你一边凉快去吧。

  由于“虹桥事件”中被打死的是日本海军陆战队的人,加上驻守上海的基本都是日本海军的部队,此前一直表现不太积极的日本海军开始显现出难得的热情。8月9日,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已经做好了出征的准备,11日,其先遣分队19艘军舰已经到达吴淞口。到12日,在淞沪地区的日本海军陆战队总计达到了9000人,海军舰艇31艘。

  在8月14日晚上召开的日本内阁会议上,一向出言谨慎的海军大臣米内光政一反常态,正式提出了派遣陆军参加上海作战的请求,并公开声称,“事态不扩大主义已经消灭了,打到南京去,海军将做应该做的一切”。米内的号召当即得到“扩大派”陆军大臣杉山元的极力赞同。

  1937年8月11日,蒋介石在南京召开了一次最高国防会议,研究和决定对日作战的国策和战略问题。参加这次会议的除了国防委员会副主席汪精卫,正、副参谋长何应钦、白崇禧外,还有各大战区的负责人及军委会委员。唯一不是大腕的就是会议记录员、汪精卫的机要秘书黄浚。会议正式决定在上海地区对日本实行“以快制快”和“制胜机先”的策略,趁日军主力集中于华北之时,率先歼灭其在上海的海军陆战队。同时封锁江阴要塞,一方面阻止日本军舰由上海沿江而上进攻首都南京;另一方面截获当时正在长江中下游南京、九江、武汉、宜昌等各口岸的日本军舰与商船,收先声夺人之效。会议还命令张治中所部国民党军精锐部队立即连夜进抵上海。

  蒋介石的命令还未下达到有关部队,在汉口、九江、南京等长江各口岸的日本军舰和商船却纷纷拔锚,以最快速度沿江顺流而下,向长江口逃跑,迅速冲过了江阴要塞。蒋介石得知此消息,震怒之余,立即采取补救措施,在8月13日晚命令驻扬州的空军第五大队追击日本向黄浦江方向逃跑的舰船,但为时已晚。除俘获日本商船“岳阳号”和“大贞号”外,其他日本舰船均顺利逃走。

  原来,作为会议记录员的汪精卫机要秘书黄浚是日本精心安排的间谍,他将国民党军的行动计划及时通报给了日本人。此举使得日本船只基本安全逃脱,中国将率先在上海发起进攻的计划也被敌方获悉。顺便多说两句,黄浚这个7岁就能作诗的“神童”,曾经当过梁启超的秘书,可谓才华横溢,但有才无德。黄浚不但自己当汉奸,还利用职权把儿子安排在外交部一起为日本人效命。1937年12月,黄浚及其子黄晟以卖国罪被判处死刑公开枪决——大快人心!

  8月12日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的上海市市民惊讶地发现,满街都是久违多年的荷枪实弹的中国军人。同日,海军部部长陈绍宽率领8艘舰艇和20艘商船全部凿沉于江阴水面,封锁长江水道。已经改名为第九集团军的张治中所部5万余人的作战部队在当日完全到达预定进攻位置。

  8月13日上午,国民党军第八十八师与日本海军陆战队第三大队在闸北及虹口公园北的八字桥发生了小规模的交战,这是两军正规部队之间第一次发生战斗,“八一三淞沪会战”正式爆发,中日战争也从卢沟桥事变后的地区性冲突升级为全面战争。

  8月14日,张治中所部第九集团军对上海市区之敌发动全面进攻,同时出动空军轰炸日本海军陆战队司令部、汇山码头及海面舰艇,炸伤日海军旗舰“出云”号重巡洋舰。下午4时,中国军队在炮火掩护下猛攻虹口及公大纱厂。由于兵力不足,日军在第九集团军的强攻下节节败退,被迫于16日退守海军陆战队司令部等坚固据点。人数上居于劣势的日军依靠坚固工事顽强抵抗,致使中国军队付出了较大伤亡,仍然无法实现重大突破。

  针对上海出现的危机局面,8月15日,日本陆军参谋本部下达了经天皇批准的“临参命第73号”,即派遣军队“占领上海及其北方地区要线”。根据命令派往上海的两个师团及现有在上海的武装力量统一组建为上海派遣军,并召回已经退役的“中国通”、攻坚战专家松井石根大将担任司令官。

  这个松井石根就是战后以南京大屠杀直接责任者被判处绞刑的7名甲级战犯之一。身材矮小的松井石根作为“皇道派”的骨干,在“二二六事件”之后被打入预备役。接到出任上海派遣军司令官的任命,已经59岁的松井知道,这将是他一生中最后一次“报效天皇”的机会。踌躇满志的松井当即赋汉诗一首以为明志:“汗了戎衣四十年,兴国如梦大江流。君恩未酬人将老,执戟又来四百州。”殊不知,正是这个机会最后要了他的老命。

  松井觉得两个师团的兵力太少,他向陆军大臣杉山元和海军大臣米内光政请求再拨给上海派遣军三个师团,因为“他早就对上海和南京附近的地形作过调查,已经想好了在一旦占领上海后就进攻南京”。从东京出发时,松井又在车站对前来送行的首相近卫文麿和杉山元等人宣称:“此番无论如何也要打到南京去!”

  松井石根也曾经同情和支持过中国革命,和中国同盟会的元老陈其美是老朋友,当年21岁的蒋介石就是由其大哥陈其美介绍与松井认识。在日本留学时,蒋介石就住在松井石根家里,当时名字叫蒋志清,后来蒋介石到日本高田联队实习,也是松井做的担保。就在一年前,1936年2月,松井还曾以私人身份对中国华南、华中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期间不但见到了蒋介石,还会见了党国大腕胡汉民、李宗仁、白崇禧、陈济棠、张群等人,可见其在中国的影响之大。一年之后,在那片他曾经待过13年的土地上,松井石根将率领大日本帝国皇军与蒋介石展开殊死搏杀。

  8月23日拂晓,松井石根率领第三师团、第十一师团两个师团的援军在海空军火力的掩护下于狮子林、川沙口、张华浜等地登陆。蒋介石闻讯急令陈诚为第十五集团军总司令,指挥第九十八师、第十一师、第五十一师、第六十一师、第六十七师、第十四师等部队火速分赴各处抗击敌人。登陆后的日军不顾一切地攻击前进。9月9日,日军沿淞沪公路和月浦、罗店之线向中国军队发动强大攻势,双方展开殊死搏杀,战略要地罗店和宝山先后落入日军之手。9月11日,第十五集团军右翼阵地被日军突破,部队减员严重,遂渐次退至罗店以南施相公庙、浏河之线构筑阵地固守。第九集团军亦转移到北站、江湾、庙行、蕰藻浜右岸之线构筑阵地,与日军暂时形成对峙。

  此时,中国军队在上海战场上已经形成了两个作战集团:张治中率领第九集团军继续负责上海市内作战,陈诚所部第十五集团军则全力抗击日军增援。

  上海派遣军自登陆以来在中国军队的顽强阻击下进展缓慢,人员也出现大量伤亡,仅9月的伤亡数字就达12334人。松井石根无奈向东京发出紧急求援电报,声称他面对的部队都是中国最精锐的陆军,如果要想取得上海战事的胜利,必须至少再投入5个师团的兵力。松井特别强调,这是一举聚歼中国主力部队的天赐良机。

  为了打破上海的僵局,9月11日,参谋本部再次做出向上海增兵的决定。第九师团、第十三师团、第一〇一师团以及台湾守备队重藤支队奉命加入上海派遣军。至此,日本在淞沪战场投入的兵力已达5个师团,加上原来在上海的海军部队,总兵力达到了20万人。9月22日开始,增援的3个师团兵力陆续到达淞沪战场。

  随着增援兵力的不断增多,9月23日,一直反对扩大对华作战的日本参谋本部作战部部长石原莞尔少将黯然辞职。

  面对日军不断调兵遣将,南京国民政府也决定迅速增派“中央军”及各省地方部队至淞沪参加会战。为打赢这场关键战役,蒋介石几乎将当时的精兵强将全部调到了淞沪前线。除了原有的第八集团军、第九集团军、第十五集团军外,又增加了薛岳的第十九集团军、刘建绪的第十集团军。稍后又调来廖磊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第十五集团军、第十九集团军编为左翼兵团,以陈诚为总司令。第九集团军为中央兵团,朱绍良为总司令。第八集团军、第十集团军为右翼兵团,张发奎为总司令。加上不久后赶赴上海参战的川军刘湘部五个师,国民党军在淞沪战场的总兵力已达75个师共70余万人。除了蒋介石的“中央军”之外,粤军、桂军、湘军、川军、东北军以及西北军的部队陆续来到。

  狭窄的地域之内,中日双方陈兵已达百万之众。

  10月1日,由首相近卫文麿、陆军大臣杉山元、海军大臣米内光政、外务大臣广田弘毅参加的四相会议在东京召开,会议研究提出了“处理中国事变纲要”。“纲要”指出,由于北方苏联的强大威胁,日本要迅速结束在中国的作战。鉴于华北、华中战局在不断扩大,战局很可能被拖入旷日持久的消耗战,所以设想通过10月攻势的战果寻找结束战争的机会,与南京国民政府和平解决。内阁的一致意见是,以扩大战争的手段尽快在淞沪战场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中国迅速丧失战斗意志”。

  从此时开始,近卫文麿就开始无数次向军方提出同一个尖锐的问题:“究竟进攻到什么地方才能使蒋介石屈服?”军方的回答始终是毫不含糊:“下一个地方。”可惜的是,这个地方一直到日本最后投降也没有找到。

  中国军队转入防御后,日军开始发动大规模进攻。10月5日至9日,国民党军第八师、第五十九师、第六十一师、第六十七师、第七十七师、第九十师及税警总团等作战部队因连日与敌浴血激战,伤亡太多,无力对峙,相继退出阵地。往往一个几千人的师投入战斗,撤下来的时候只剩下几百人——残酷的淞沪战场因此被中国军人称为“一寸河山一寸血”,而被日本军人称为“血肉磨坊”。9日起,日军再度集中海空军火力配合步兵向蕰藻浜南岸强攻,中国守军轮番上阵抵抗,经数昼夜血战始遏止日军强大攻势。

  10月15日,日军突破蕰藻浜,战场再度告急。此时从广西调来的第二十一集团军抵达淞沪前线。该集团军属桂系王牌部队,以能打能拼在地方军中享有盛名。白崇禧向蒋介石献策,认为纯粹被动防守非长久之计,必须以一支主力突击部队主动出击实行积极防御。蒋介石于是下达了实施反击作战的命令。10月19日,中国守卫蕰藻浜南岸的部队配合第二十一集团军发动全线反击。当日,日军第九师团、第一〇一师团及第三师团一部亦向蕰藻浜南岸发起猛攻,双方主力迎头相撞,桂系2万人马一日内即被打散,上万敢死队战士大部分战死。激战至25日,国民党军被迫撤退,日军乘机反扑,兵锋直指大场。

  10月23日,日军以重兵直趋真太公路,大场失守。“中央军”被迫撤退到苏州河南岸,左翼军也奉命转移。至10月28日,中国军队退入浏河、沈家桥、朝王庙、徐家行、广福、陈家行、江桥、北新泾至梵王渡一线的第二期既设防御阵地固守。

  在全军撤退苏州河南岸之时,蒋介石获悉国际联盟要在11月初召开会议,重点讨论日本侵略中国问题。为获取国际舆论的同情和支持,蒋介石认为有必要留下少部兵力坚守苏州河以北地区。经蒋介石钦点,第三十八师孙元良部五二四团团副谢晋元率领该团一个主力营400余人(对外称800人,故后来这支部队被誉为“八百壮士”)据守闸北四行仓库。谢晋元部与敌周旋三昼夜毙敌百余名,所坚守的四行仓库始终岿然不动。最后,在租界各国请求之下,这支力战不屈的孤军于10月31日夜奉命退入公共租界。谢晋元部在退入租界时,出于敬意的租界英军指挥官马勒提少将亲自站在机枪阵地前护送中国守军通过了日军的封锁线。

  淞沪会战进入10月底和11月初,中国军队虽然战线一再后撤,但仍与日军处于对峙状态。日军大本营经过审慎研究之后认为,中国已倾全国兵力的五分之三云集上海,决战的态势已经初步形成,于是决定将战略重点由华北向华东、华中地区转移,在最短的时间内结束上海战役。

  10月20日,参谋本部下令从华北和国内抽调第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第一一四师团以及第五师团第九旅团等部约12万人组成第十军,由骑兵出身、擅于长途奔袭的柳川平助中将担任司令官,准备从上海主战场的侧翼实施登陆作战来打开僵局。参谋本部同时命令在华北作战的第十六师团转隶上海派遣军序列,命其在长江的白茆口登陆配合主力作战。淞沪前线日军兵力至此增至30万人以上。

  日军第十军预定在10月末或11月初在杭州湾金山卫附近地域登陆,主力以快速突进方式向黄浦江之线前进,攻占松江以切断沪杭铁路。一部向闵行渡河点前进,渡过黄浦江之后向上海以西及南方攻击前进,与上海派遣军配合合围上海周边的中国军队。此举无疑将使上海周边的守军完全陷入被动局面。

  本来蒋介石已根据白崇禧、陈诚等人的建议决定放弃上海,全军退到上海外围既设之国防工事,采取持久战策略抗击消耗日军。但随后闻听国际联盟要于11月3日在布鲁塞尔召开“九国公约”会议讨论中日问题,蒋介石立刻电令前线做最后的努力,在上海战场再支持至少10天到两个星期,以便在国际上获得有力的同情和支持。此举使得国民党军各部失去最佳的撤退时机。

  11月5日拂晓,新组建的日本第十军在柳川平助陆军中将指挥下,由海军第四舰队护送在杭州湾金山卫突然登陆,包抄淞沪中国军队防线的侧后方。原来驻守此地的是张发奎第八集团军所属的四个师一个旅。因蒋介石一直认为日军全力进攻上海正面,不会有从杭州湾登陆的可能,故在战事趋于激烈、兵源枯竭之时,将防守杭州湾的部队一一调开投入正面战场。到日军登陆时,在杭州湾几十公里长的海岸线上仅有第六十二师一部及少数地方武装防守,面对10万装备精良的日本生力军,迅即被击溃——日军南路的铁拳已经虎虎生风,挥向眉梢。

  11月7日,为了统一淞沪战场指挥,日军参谋本部下令组建华中方面军,该方面军由上海派遣军和刚刚登陆的第十军组成,由松井石根统一指挥。原来松井石根担任的上海派遣军司令官职务由裕仁天皇的叔叔、朝香宫鸠彦陆军中将接任。

  登陆后的日军第六师团、第十八师团立即按照预先的部署分别向松江、沪杭铁路扑去。前往增援的东北军第六十七军全军覆没,军长吴克仁战死,松江陷落。日军随即兵分两路,一部直趋南京,主力则指向枫泾镇、嘉兴、平望。11月9日,沪杭铁路及公路均被日军切断。

  与此同时,由华北转向华东的日第十六师团在江苏太仓境内的白茆口成功登陆,前锋直指京沪铁路——日军北路的扫堂腿也已风驰电掣,迫近脚踝。

  位于中路苏州河北岸日军五个师团的主力部队于10月31日强渡苏州河后,迅速发起全面进攻并向南北两路登陆日军靠拢,淞沪地区中国70万大军顿陷极度危险之境。

  面对风云突变的不利战局,蒋介石不再坚持死守的观点,在11月9日下令全线撤退,所有部队撤向南京、苏州、嘉兴以西地区。由于撤退命令仓促下达,下达命令的手段又十分落后,各部队接到撤退命令的时间不一,有的部队只是看见友军撤退也就跟着开始撤退,导致大撤退迅速演变成大溃败。加上很多部队都是临时从全国各地调来的,对上海周边的地理环境根本不熟,撤退完全没有章法,从而陷入极度混乱状态。日军以飞机在天上轰炸、扫射配合,地面部队势如破竹,追击国民党军溃兵并扫荡上海周边各镇。

  本来中国军队计划撤到吴福线、锡澄线、乍嘉线和海嘉线一带,依托原有坚固国防工事做持久抵抗,但当撤退部队到达这些防线时,才发现大部分工事上杂草丛生,根本达不到作战的实际要求。构筑工事的混凝土用手就可以捏碎,机枪射口大如门窗,各个碉堡间也无交通壕连接,修建的300多个机枪掩体,几乎有一半不能使用——豆腐渣工程害死人!甚至出现部队要进入工事,却找不到钥匙的尴尬局面——难道不会用枪托砸开吗?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军士兵根本无法在这些防线上形成新的防御,只能一路往后退下去,南京至此门户大开。

  自11月9日起,各路日军击退中国军队的零散抵抗,连占虹桥机场、龙华、枫泾、青浦。11月12日,上海市市长俞鸿钧发表《告市民书》,宣告上海沦陷。

  11月18日,日军占领广德、宜兴、溧阳。

  11月20日,日军占领南浔。

  11月25日,日军占领无锡、湖州。

  12月2日,日军攻克江阴要塞,南京的水路门户已经敞开。

  同日,丹阳和金坛也被日军占领。

  接到前线战报的参谋本部惊讶地发现,一路势如破竹的日华中方面军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他们的目标已经指向了南京。攻克敌国的首都,对于每一个军人来说,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誉。

  但是占领一国的首都绝不仅仅是一个军事问题。参谋本部尽管狂妄好战,但这点觉悟还是有的,他们立即向前线发出了停止攻击的电令:“发来报告称已部署以全力经湖州向南京追击问题,被认为已经脱离了《临命600》的指示,殊为念念。”之前的《临命600》规定,华中方面军的作战区域大致定在苏州、湖州一线以东地区。也就是说,你出圈了。

  各路日军无奈暂时停住了向前追击的步伐。

  历时3个月的淞沪会战至此结束。整个战役中,日军伤亡约4万人,中国军队伤亡约25万人。

  前面,南京已经近在咫尺! 太平洋战争.一,山雨欲来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