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亲子”不如“远子”

未断奶的青年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未断奶的青年

  这个少年才十五岁,坐在那里愁眉苦脸,说是患了抑郁症。

  只是他的病情很特别,如果你与他谈一些他喜欢的话题,他就表现得很正常;可是一旦他的父母谈起他的毛病,他就表现得十分苦恼,唉声叹气,甚至无法忍耐,要离座而去。

  这少年说,他的成绩本来很好,就是因为父母决定搬家而转校,功课才一落千丈。

  外面世界的不如意,不能投入新的学校、不受女孩子的欢迎,他将一切挫败统统怪罪于父母。

  伤心的母亲哭泣不已,对于儿子的指责,一一承受。连丈夫都站在儿子一边,责怪她以前管教孩子过严。

  最近有朋友送我一本孙隆基著作的《未断奶的民族》,内容是大大地讥讽了中国人那“母胎化”或“妈道主义”的精神。

  回娘胎去!是未断奶的青年的最大依归。

  我见过很多青年人,真的没有断奶。像上述那个少年,以十五岁的年纪,应该是向外发展的好年龄;但他的眼睛却只看到母亲,仍然等着母乳的滋润。

  因此,无论他在外面遇上什么挫折,有理的无理的,都算在母亲身上——考试不及格,样子长得不够父亲英俊,或受了什么闲言闲语,都是母亲的不对。

  另一个二十岁的青年,已经一年没有出门,躲在房间里昼夜不分。缺乏阳光的皮肤,再也不适应白日的世界。

  我问他:“你什么时候才肯断奶?”

  他说:“我妈妈也没有断奶,我为什么要断?”

  那是一个有趣的问题,是否大人不能改变,孩子就永远没有希望改变?孙隆基的论述往往也是归罪于母亲,认为母性真有阉割儿子的杀伤力。

  也许母性的本能就是给孩子喂奶,但是,人与人的关系绝对不是单方面的,母亲离不开孩子,孩子同样会死抓着奶樽不放手。

  一位朋友的儿子老是怪她过分保护,像照明灯似的照着他走。表面看来,她真的过分紧张,旁人都叫她放松,不要把儿女放在第一位。后来,好不容易把儿子送到外国读书,天各一方,本是个剪脐带的好机会,但儿子每天来电——交女朋友要向母亲报告,受女朋友欺负要向母亲报告,失恋时,当然更要向母亲投诉,有时一天对话超过五个小时,怪不得长途电话服务生意兴隆。

  朋友本来和我有个约会,她却十分抱歉地对我说:“我儿子打电话给我,埋怨女朋友回家过节,丟下他一人,叫我提早过去陪他过圣诞,我要失你的约了。”

  我哇哇抗议:“怎么一个青年人连自己独过几天都不成?”

  朋友说:“他的同学都忙着考试,他觉得很寂寞,女朋友又一脚踏两船。”

  我说:“如此离不开母亲的男孩,女朋友不欺负他才怪。”

  我朋友有点犹疑,说:“我怎么办好呢?已经答应他去了。”

  我叹一口气:“既然已计划好了,就好好去度假吧!”

  她如释重负,说:“我真想把儿子塞回肚里,这样就不用终日为他担忧。”

  把孩子塞回肚里,大概是所有母亲的梦想,让儿子变回肚子里的一块肉;正如孙隆基所指的“母胎化”,一切听由妈妈的“妈道主义”操控。

  我早期做家庭治疗时,也往往把问题归咎于母亲身上。因为母亲的行为是那样地明显,而孩子的行为却往往十分隐秘,甚至躲藏在各种病征背后,表面上是要求独立,骨子里却是不住地往母亲的怀里钻。

  因此,要孩子断奶,单是叫母亲不要给他奶嘴是不足够的,青年人也要学习对自己负责。

  读书交友,是青年人分内的事,分内事做得不好,大可学少年维特那样诉说烦恼。但如果妈妈是你唯一的听众,甚至是你的“代言人”,那么你这一辈子可能都不会领略母乳以外的人生滋味。

  很多人都知道一个死囚在临死时要求母亲给他最后一次哺乳的故事,结果他把母亲的乳头咬掉。

  人人都说这故事的寓意是慈母多败儿。我却说,一个人至死仍然只怪母亲,仍然没有找到成人的言语,真是白活了一场。 “亲子”不如“远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