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食障碍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亲子”不如“远子”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进食障碍
这少女瘦得皮包骨。
她说:“你们看我的模样,就知道我有问题,但是初时我不知道这是一种病,只知道工作压力很大,自己又缺乏社交活动,不知不觉地就把情绪发泄在食物上。”
她继续:“初时是因为忙着工作,不吃午餐,晚饭时又吃得过饱,早上醒来更加不想吃早餐。渐渐地一天三餐都集中在晚饭上,只是不再因饿而食,吃饱了也不离席。白天滴水不沾,晚上却大喝特喝,把家中的水都喝光了,就喝自来水,喝到呕吐不止。”
她说:“我什么压力都能承受,只要晚上大吃一顿,一直吃,一直吃,心中有一股空虚,像一个洞,怎样也填不满……”
这少女患的是进食障碍(Eating Disorder),已经病了十年。
进食障碍的范围,一般包括厌食或暴食,而且往往会由厌食变成暴食,又由暴食变回厌食。病者以十五岁至二十五岁的女性为多,死亡率达百分之二十,患者同时情绪低落,有自杀倾向。
另一位女病人说:“我自小就很爱我的爸妈,我有三个兄弟,妈妈把食物分给我们,我却总是不敢多取,要留一份给妈妈。有时做梦被人追杀,在梦中也觉得自己要以保护家人为重。但是我入院留医时,曾经这样想:如果我妈就睡在邻床,我要选择救她一命重要,还是自己瘦一磅重要,我会选择自己多瘦一磅……”
这是一个六十人的集会,大部分是患有进食障碍的病人,以及他们的家人,大家分享彼此的经验及苦恼。
这是一个奇怪的心理病,很多人归咎于我们这个爱瘦不爱肥的社会大文化。“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其实审美观念只是问题的一部分;还有很大的因素,是心理上的不平衡。
病人当中很多都甚有天分,也是完美主义者,工作能力高;只是缺乏自信心,没有朋友,有一份深深的挫败感,为此感到困扰,不自觉地就借食消愁,食物成为他们的心魔。
一位父亲说,他起初知道女儿发病时,以为叫她进食就可以解决问题,结果与女儿为食物而纠缠得天翻地覆。
他说:“作为父母,最可怕的地方是不知道如何处理病征,甚至不知是病,结果愈慌愈乱。”
这位父亲致力在香港推行一个进食障碍的支持小组,协助别的父母在面临同样情况时,如何面对。
我被邀参加这个会议,听着病人与家人陈述他们各人不同的故事,只觉得比书本上的描写及专家的报道更为有力动人。
食物是最容易满足人心的一样东西,没想到对于患有进食障碍的人,进膳如同打仗,粮食竟成为作践自己身体的工具。
但是这并非一种“饮食病”,而是一种“家庭病”,因为不单病者苦恼,家人一样苦恼。话题尽是围绕着食物,骨子里却充满着爱与恨、控制及反控制。
一位母亲作了一个很深刻的自我反省,她说:“我的儿子本来很听话,但是我们一家三代,给他的压力很大。他觉得既然做别的事情不成功,起码可以用减肥成功来回报家人。”
她说:“我起初见他消瘦,还嚷着要他教我减肥之道;后来知道他发生问题,苦苦要求他吃一只鸡蛋,也要花上三天时间。”
她又说:“也许我把儿子看得太紧,没有给他足够的发展空间,他说我是一盏大光灯,老是照向他,但是对我来说,爱心是食物,他拒绝食物,就像拒绝了我的爱……”
有学派认为这是一种“成长病”,青年人要在父母及社会中找到自己的适当空间,实在不容易。如果缺乏一种自我成功的感觉,有时真的会视父母的关心和爱护为束缚,拿不起,放不下。年轻人不能面对人际关系的矛盾,只好关起门来秘密地与自己的身体作对,食物不过是一种阻止自己长大的武器。
因此,心病还需心药医,像第一位女病人说的,心中的那一股空虚、那一个洞,如果没好好填补,只有不断地用食物,或别的东西塞进去,只会愈塞愈空洞。
这两年来,见了很多有关青年人的情绪及行为个案,尤以厌食症为多。其实无论病征是什么,都是代表同一状况,一种对父母的依恋,对家人的执着。表面看来他们好像与父母作对,其实除了母亲的怀抱,天下之大,他们却找不到别的容身之处。
面对成长的困难,面对自己与家人及人际间的不如意,才是走出心魔的第一步。 “亲子”不如“远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