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家的万花筒

三个孩子一个母亲

家的万花筒 李维榕 3759 2021-04-06 08: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家的万花筒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三个孩子一个母亲

  三个男孩子:一个十一岁,一个九岁,一个七岁。两个大的推着一辆巨型玩具车;小的坐在车内,向我一直冲来。

  我瞪着他们不动,心里想: 这是孩子对成人的一种试探。如果我不受威胁,他们自然就会停下来。

  我很快就发觉,这个想法是错的。

  车子继续向我冲过来,毫无停止之势,我本能地闪向一旁,才逃过一场无妄之灾。

  兄弟三人继续喧哗而去,若无其事。他们的母亲坐在不远处,对于刚才发生的场面,若无其事。

  这是我在一家儿童精神科医院候诊室内的经历。

  我每周都到这里来做顾问工作,心想这家庭一定是医院邀来请我做治疗示范的。望着这三只完全不受控制的“顽猴”,以及一个心不在焉的母亲,我心中叫苦。主诊的精神科医生说,这母亲被丈夫抛弃,患有严重的忧郁症。

  我说:“忧郁的是她被弃妻子的一面,如果我们能够把她母亲的一面提升起来,也许母亲的责任感会令她振作起来。”

  我很快就发现,这个想法又是错的。

  在会谈时,我看她力竭声嘶,想尽办法叫三个孩子就范。但是,兄弟三人各自东奔西跑,配合得天衣无缝。一言一行,都是特意做出来让母亲感到挫折的。

  儿童医院内玩具偏偏特别多,连录音机都安置在一辆玩具车内。三个孩子如鱼得水,在室内四处找寻玩意,一个爬上柜顶,一个对着观察室的咪高峰 高声呼叫,一个对着录影治疗过程的电视镜头装模作样。

  此情此景,别说做母亲的忧郁,连我这个顾问都要忧郁起来。

  当三个顽童同时决定与你作对时,任何人都是无计可施的。

  母亲说:“你看,你看,他们就是这样不留神!”

  这次母亲却没有说对,其实他们十分留意大人的说话。只是无论母亲说什么,他们都异口同声地反对。母亲说:“我是个喜欢洁净的人,一天要花很多时间打理家务……”

  两个大的孩子抢着说:“都是我们打理的,你还说我们收拾得不好……”

  母亲说:“我每天下午都要陪孩子温习功课……”

  大弟说:“你每天都睡午觉,还要我看着小弟!”

  二弟也说:“你睡醒时就时常用扫把打人,其实我们可以控告你虐待儿童……”

  连说话含糊的小弟,也在一旁叽里咕噜说不停口,只是我完全听不懂他的控诉。

  有趣的是,这一家四口,每人说话都是把声音提高八度,是“叫”话,而不是说话。明显地,他们习惯了这种喧闹的家庭气氛,知道唯一不让自己的声音被四周噪音所掩盖的办法,就是用足丹田之气。

  只是,我不明白这三个孩子为何如此怀恨母亲?尤其两个大的,每句话都有弦外之音,看来这次如果不给他们发泄的机会,很难促使他们与母亲合作。问题是两个大孩子十分机警,大人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他们的眼。而且他们口齿伶俐,我用来鼓励他们的话,立即就被他们捉住把柄。

  大弟质问:“连你也说大人不一定是全对的,但是大人可以发凶,我们做小孩子的,怎能对抗?”

  我想,他肯这样说话,总比初时故意捣乱为妙。因此我支持他说:“做小孩子的确不容易。但是如果你不能坦白对母亲说出你的心意,她想帮你也不成。”

  母亲也说:“你可以坦白说话,我会听的。”

  几经挣扎,大弟终于同意与母亲谈话。

  为了制造一个母子对话的空间,我提议让不能安定下来的二弟与小弟暂时离室,一来给母亲制造单对单的机会,免得在原先一对三的形势下她总是败方;二来是加强大弟作长兄的位置,提高他的重要性。只是这时要两个小兄弟离开,又得花费不少气力。

  一切终于就绪,人人好奇地静候大弟会对母亲说些什么话,诉些什么怨。

  大弟望着母亲说:“你不剪发又不梳头时,样子像个母夜叉,很吓人,你一定要去理发。如果你想省钱,可以找一间便宜一点的理发店,但一定不可不理。”

  他继续:“还有,爸爸给你做家用的钱,你不要用来带我们去旅行,省下来的用来打扮自己好了!”

  原来这个母亲认为管教不来的孩子,他的心思竟然全都系在母亲身上。

  母亲也听得十分受用,说:“好,你要我理发,我就去理。我也需要打扮一下。”

  她突然充满生气,转向我解释说:“我本来是十分漂亮的!”

  我这才发觉,这位颓丧妇人的确是眉目清秀。奇怪的是,大弟对母亲说的一番话,一点都不像出自一个十一岁的顽皮孩子,反而像个丈夫。为什么他这样紧张叮嘱母亲打扮?

  原来这位单亲妈妈还没有与丈夫正式分手。丈夫另有新欢,但是仍保持与三个儿子见面。大弟不能接受父母分离的现实,总是怪母亲把父亲赶走。小孩子有个天真的想法: 如果母亲打扮漂亮,就可以把父亲争取回来。

  我问他说:“如果爸爸妈妈没可能复合,你会怎样?”

  他别过脸去,又开始与已经回到房间来的两个弟弟捣乱。

  我问二弟:“你相信你爸有可能回来吗?”

  二弟摇摇头,望着哥哥说:“我知道他不回来了,你还在等什么?”

  两个孩子立即又打起架来。

  很少人明白,这两个孩子不是为自己而打架,也不是为自己而顽皮。他们是几个失望无助的小童,困在父母的矛盾关系中,无法抽身。

  满怀悲愤的母亲仍处于自怜自闭的心态,无法处理孩子的情绪。

  三个好像不停与母亲作对的孩子,其实像三个守护天使,看守着母亲的一举一动、一思一念。他们为母亲制造麻烦,让母亲把注意力转移到他们身上,不能继续自我消沉。

  只是他们自己的苦恼,可有人为之排解? 家的万花筒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