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25 哈拉帕解体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25 哈拉帕解体

  在古印度,约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575年间,哈拉帕城市衰亡,北方游牧部落在废墟上定居下来。

  在地中海以东遥远的地方,哈拉帕城市具有很强的统一性,但即将迎来自己的灭顶之灾。

  约公元前1750年至公元前1700年间,摩亨佐-达罗人开始逃离自己的家园。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逃了出来。考古挖掘发现,很多人暴尸街头,甚至还有一家人被困死在自己的房子里,尸体都没有下葬。城市里到处都是着火坍塌的房子。为了尽快逃离,居民们抛下了贵重物品(生产工具、珠宝和银器等)。在哈拉帕北部,这样的情景也随处可见。虽然小型的哈拉帕遗址没有提供明确的证据,但毫无疑问,哈拉帕文明已不复存在。

  哈拉帕的陨落不是由于外敌入侵。遗址中没有发现遗落的武器,没有身着盔甲的尸体,没有对建筑物的系统性破坏,防御工事周围也没有打斗的痕迹。

  地震或是洪水很可能造成城中各处建筑的坍塌和火灾(可能由厨房用火引起)。若是洪水,那它一定是突如其来且异常猛烈的。淤泥层显示,印度河也像其他流经主要古老文明的大河一样,经常发生有规律的洪灾,洪水退后留下肥沃的淤泥。哈拉帕城墙使用了烧制的砖块,很有可能就是为了阻挡那滔天洪水。只有高过城墙的浪头才能对哈拉帕城造成如此破坏。

  水文学家R. L. 雷克斯(R. L. Raikes)认为,哈拉帕城的上游有一座淤地坝,在一段时间内阻挡了来自上游的洪水(也造成土壤的肥沃度降低,导致哈拉帕城遭遇了一场小饥荒),后来水越积越多,淤地坝承受不住洪水的重压而垮塌,滔天洪水倾泻而下,冲入城市。事实上,公元1818年曾发生过这样的灾难:印度河上游的淤地坝苦撑两年之后垮塌,积蓄的洪水形成了长达80千米、高达15米的巨大洪流。不管怎样,哈拉帕两座最大城市的淤泥遗迹并不能证明是洪水摧毁了这个文明。即便确实是洪灾毁了这些城市,那人们为什么没有重建家园呢?

  我们不得不做出这样的假设:在自然灾害降临之前,这个文明的内部已经出现腐朽之态。很多尸骨显示他们患有疾病,其中最常见的是可能因营养不良导致的严重贫血。印度河两岸虽然没有土地盐化的迹象,可任何土地终会变得贫瘠。人口的不断增长也加大了对粮食的需求。烧制建筑用的泥砖需要砍掉大量小树林作为窑炉的燃料。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砍伐的森林也越来越多。对于这个过度扩张的城市文明,洪水可能给了它致命的一击。一旦城市开始瓦解,哈拉帕体系便会走向衰败,回天乏术。也许对统一性的过分执着反而使哈拉帕人丧失了灵活性,一旦离开原本规整的城市,由于没了统一的砖块和称手的工具,他们便不能重整旗鼓。

  但城市并未被彻底废弃。有些人留了下来,有些离开的人又回来了,住在城外的那些人偶尔也会回来逛逛。留在哈拉帕文明断层上的模糊痕迹显示:他们的陶器相当粗糙,他们的组织能力低下,也没有试图重建或使用复杂的城市排水系统,其文明程度远不及哈拉帕。考古学家称之为后哈拉帕文化或丘卡尔文化(Jhukar Culture),后者以首次发现这种粗糙陶器的村落而命名。但它并不存在有秩序的文化。更准确地讲,丘卡尔文化是由那些在哈拉帕文明结束后生活在哈拉帕遗址上的人创造的。

  直到公元前1575年至公元前1500年间,来自北方的入侵者才开始踏足印度河流域。他们是在埃兰东部以及印度西部山区以北(今兴都库什山)游荡的游牧部族。后来,他们终于跨越重重阻碍,在由印度河上游支流所形成的河谷中定居下来。1000年后,他们才开始使用文字来记录自己的文学,将他们在印度最早的家园称为“七河之地”,这意味着他们最早可能居住在旁遮普:印度河的六条支流在这里汇入主流(1000年之后,其中的一条支流萨拉斯瓦蒂河已经干涸)。

  起初,他们的部落很难叫作文明。他们习惯于在战争领袖的带领下随意而居。因此,他们不盖房子,也没有文字。据我们所知,他们也没有艺术。他们的语言中没有诸如“犁”或“打谷场”之类的农业词汇。

  他们擅长的只有战斗。他们特别善于制造武器:不仅有骑兵,还有装有辐条轮的战车、青铜斧和哈拉帕人从未用过的远射程长弓。正如埃及的希克索斯人,他们也来自沙漠平原,借助各种新型武器,荡平了各路敌人。

  地图25-1 印度的新居民

  然而,他们并没有立即启程去征服整个印度河流域。在向东方和北方迁移之前,他们在七河流域至少居住了上百年。等他们到达哈拉帕城时,那里的文明早已摇摇欲坠。他们可能赶走了那些在此临时寄居的人,但这已是他们入侵的极限。由于没有自己的房屋(他们的语言中根本没有“砌砖”这个词),他们将这个被遗弃的城市据为己有,并在此定居。复杂成熟、井然有序的哈拉帕文明被文化落后、技术粗糙、根本没有城市管理经验的游牧部落取代,但他们适应陌生环境的经验非常丰富。

  后来,这些入侵的后人自称“雅利安”(arya),这个形容词在英语中至少有七种译文,如“值得尊敬的”和“不祥的”“纯种的”,意义差别很大。最初,雅利安文明与“纯种”毫无关系。尽管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人失去了将哈拉帕国家凝结起来的政治体制,但他们并没有从印度北部完全消失。虽然四散而居,可他们都活了下来。他们混居在新来的雅利安人中,他们的“犁”“打谷场”和“砌砖”等词汇被雅利安人借用,他们甚至还可能教会了那些先前的游牧民使用这些先进的工具。由此,在与已逝的哈拉帕文明相互交融之后,雅利安文明席卷了印度北部。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