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30 商朝迁都

  在中国,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300年间,商王曾五次迁都,最终定都于殷。

  在东方,商取代了夏的统治,实行仁政。

  仅有少量关于商朝早期的历史细节得以留存。从殷墟的发现可知,在这个王朝统治的前半期——公元前1600年到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统治者没有固定的国都。根据传说,在这三百年间,商朝曾五次迁都。这些都城的具体位置未能完全确定,但考古学家相信,它们很可能就在黄河下游、夏朝都城以东商汤的祖地附近。

  多次迁都表明,商朝统治者虽极力维持王位世袭制,却未能树立完全的权威。在汤的继承者统治之时,夏末之乱依然影响着这个新政权的稳固。

  汤最有权势的重臣是伊尹。相传,他是一位贤明之士,躬耕于亳之野,汤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另有一说,他曾为汤的庖人(厨师),烹制的菜肴美味无比(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对这两个版本均有记载)。

  无论是何种出身,伊尹的确能力超群,但也让汤的统治充满变数。后来有一则故事说他曾经短暂离开汤投靠夏桀,但后来又重归旧主。更为不祥的是,汤的继承人纷纷亡故之时,他一直都是朝中重臣。

  汤在去世前统治了30年,他死后伊尹仍然是朝中股肱重臣。汤指定他的长子为继承人,但年轻的太子“未立而卒”。他的次子(可能更年幼,更易控制)即位两年后即亡;随后汤的幼子也就是最小的儿子即位,四年后他也去世了。除非他们均有血友病或自杀倾向,否则这种接二连三的早亡实在让人生疑。

  司马迁记述了这些细节,却从未质疑过伊尹的忠诚。的确,汤的最后一个儿子去世后,伊尹并未试图直接篡夺王位。汤的长子过世六年后,他拥立汤的嫡长孙太甲即位,自己当朝摄政。他的一举一动暗示他精明但不忠诚。伊尹深知,朝中贵胄不会接受庖人(或曾经的农民)成为天子;他虽无天子之名,却行天子之实。由于汤的子嗣均已早亡,王位落在一个孩子身上,朝政大权则完全在伊尹的掌控之中。

  据司马迁记载,太甲元年,伊尹作《伊训》以指导少年天子如何为政。显然,太甲没有遵循这些戒律:临政三年后,太甲“不明,暴虐,不尊汤法,乱德”。很难想象年纪尚幼的天子能有多少暴虐之举,很可能他只是厌倦了别人的教导和掌控。对此,伊尹立即宣称,太甲失德,危及王权,并将年轻的天子流放至距都城40千米的桐宫。在这三年里,“伊尹摄行政当国,以朝诸侯”。

  司马迁赋予这段历史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在被流放了三年后,年轻的天子“悔过自责,反善”。或许这说明他已准备好接受伊尹辅政。于是,伊尹迎他回都,并还政于他。司马迁总结道:“伊尹嘉之,乃作《太甲训》三篇,褒帝太甲。”

  地图30-1 商都城

  根据其他史料,这个故事还有不同的版本,它们的描述或许更加接近史实;其中一个版本是太甲潜出桐宫逃回商都,杀死了伊尹。

  此后有关十四位天子的详细记录没有留存下来。但我们知道,在商朝第十代天子仲丁统治期间,朝廷极为动荡不安。仲丁迁都至嚣。根据当地的考古发现,嚣周围有夯土城墙环绕,地基厚约2.75米,墙高约9米。修建这种规模的城墙大概需要一万人服十八年的劳役。商王的统治没有达到埃及法老的高度集权化,但已有足够实力征发大量劳役。

  尽管商朝为修建城墙投资巨大,但不到两代,商朝的第十二代王又迁都至相。他的继承者——商朝的第十三代王祖乙又迁往第四个都城邢。因邢被大水冲毁,祖乙又将商都迁往庇,由此他便成为商朝唯一一位在统治期间居住过三个都城的国王。

  接二连三的迁都让人迷惑不解。除非遭遇外敌入侵或自然灾害,其他古代王国都极力避免迁都(已知情形均是如此)。商朝屡次迁都可能与黄河流域的水患有关。与几百年前的古埃及相比,商朝时期的中国更为孤立闭塞,与其他国家没有水路贸易,与外界没有道路通连。

  最近乎外敌入侵的情形,可能是邻近诸侯的敌意。司马迁曾经提到,这些诸侯国的实力时起时落。在一些商王统治时期,“诸侯来朝”;但在另一些商王统治时期,诸侯拒绝朝拜纳贡。若是这样,商王的权威必遭质疑。所以,修筑巨大的夯土城墙很可能是为了防范诸侯。

  公元前1300年左右,商朝的第十九位王盘庚决定将都城迁至黄河对岸。这个决定立刻遭到朝臣的反对,并几乎引起内乱。但盘庚决心已定。

  盘庚统治时期流传下来的故事表明,面对突变的局势,他的果敢机智使商王朝的统治得以延续。放弃旧都的命令颁布后,贵族和近臣怨声载道。《盘庚》三篇记录了他对大臣的告谕:

  先王有服,恪谨天命,兹犹不常宁;不常厥邑,于今五邦。今不承于古,罔知天之断命,矧曰其克从先王之烈?若颠木之有由蘖,天其永我命于兹新邑,绍复先王之大业,厎绥四方。 注释标题 "ed in Chang, p. 11.

  在这则故事中,屡次迁都实因国势衰败,而盘庚将之解释为“古训”和“天意”。先祖迁都并不是因为无法控制动乱或纷争,而是因为他们不愿“常宁”。先前的困境被改写为实力的象征。

  这个策略非常成功,迁都殷后,商朝迎来了复兴。司马迁写道:“殷道复兴。诸侯来朝,以其遵成汤之德也。”被迫迁移的宗室贵族愤懑不平,盘庚却深得百姓的爱戴。盘庚去世后,其弟即位,往昔那些“皆怨,不欲徙”的贵胄开始“思盘庚”。

  赫梯国王为争夺权力四处征战,最终导致王国的分崩离析。商朝统治者则采取了一种迂回妥协的方式,竭力避免正面冲突。他们没有通过武力与敌人直接交锋,而是不断迁移都城,从而统治中国长达几个世纪。 世界史的故事(套装共6册)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