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杜甫诗选注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暮授石壕村[一],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戌。一男附书至[二],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三]。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四]。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五],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六]。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七]。
石壕付在陕州东。这首诗写老妇被抓应役,真实的揭露了封逮王朝的残酷,是《新安吏》“天地终无情”一句的注脚。同时也深刻的反映了人民那种忍痛负重的爱国精神。这位老妇,一下子献出了三个孩子,最后还挺身而出,献出自己一条老命,虽由强迫,也不是没有义愤。这也许是杜甫在这里为什么表现得特别冷静的一个原因吧。
[一]投是投宿。投字兼写出大乱时一种苍黄急遽之状。贾岛诗“落日恐行人”,在乱世更有此感觉。
[二]邺城,即相州。附书就是捎信。
[三]更无人,再没有人。乳下孙,正在吃奶的小孙儿。正证明上句。
[四]这两句一作:“孙母未便出,见吏无完裙。”可能是杜甫的原稿。
[五]河阳在今河南省孟县。时郭子仪守河阳。
[六]咽字,在这里读人声“叶”。幽咽,哭声窒塞。老妇被捉去,媳妇想起婆婆,想到战死的丈夫以及将来的命运等,因而啜位。有泪无声叫做“位”。也许因为有客人(杜甫)住在家中,不便放声大哭。
[七]独与老翁别,是杜甫和老翁告别。老翁在天明以前,已偷偷回到家中,杜甫就是住在这位老翁家里的,所以和他告别。说独与老翁别,则老妇被捉去已不言可知。一方面由于这件事的本身便是最有力的批评,不必大发议论,画蛇添足:另一方面也由于这时国家民族正面临着千钧一发的危机,不好泼凉水,所以故事一完,便戛然而上。 杜甫诗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