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罗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国际现代艺术辞典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米罗(Jean Miro, 1893—1983)
西班牙画家。出生于巴塞罗那。早年崇拜马蒂斯与毕加索。自幼能以立体主义手法作几何图案;并从马蒂斯那儿学习了对色彩的大片平涂的技巧。他经常在巴塞罗那观看美术展览,对巴黎流行的先锋派艺术很熟悉。1919年初次赴巴黎,得到毕加索的热情接待,并与法国艺术界的其他重要人物交往。当毕加索创作出《格尔尼卡》之时,米罗也开始了他的抽象名作《人投鸟一石子》的创作。二次世界大战时,他避居马略卡岛的帕尔马。1942年,他开始创作一些标题为“星座”的小幅作品,他的符号化、结构化与抽象的立场,引起艺术家的关注。特别是他的星座画于1945年在纽约的皮埃·马蒂斯艺术馆展出后,竟引发出美国画家对抽象表现主义流派的兴趣。作为超现实主义的代表人物,他对年轻一辈的美国画家有着很大的影响。“米罗艺术中的绘画成分在很大程度上由象形文字或表意符号组成。他的图画不仅可供观赏,还可作为象形文字或汉字阅读。他的图画是书写等同于描绘,符号等同于概念,等同于形式。米罗的风格可称之为象形文字的风格。”这是《世界艺术百科全书》对米罗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他与书法的内在关联。他的《两要人同恋一女子》、《乱发女人向渐大的月亮致意》两幅画中的女性形象,与中国方块字的“女”字很相像。其他如鸟、星、女人等在米罗的画面中通过不同的象形文字出现,更是屡见不鲜。米罗本人并不讳言他的创作曾得益于中国的书法与文化传统。他声称:“我看不出诗歌与绘画有何区别。有时我为画题诗,有时为诗配画。中国的文人学士不也是这样做的吗?”米罗后期的作品又有了发展变化,从书法符号中提炼出的那种线条形式,逐渐地演变为接近于规律化的直、曲、圆、椭等几何形状,并成为他表诉内心的特定符号。这些当然不能说即是书法本位的表现,但这种热衷于象形文字符号,注重线条与结构符号的造型意蕴,对于西方人原有的美术观念而言,毕竟是一种变革与突破。(陈振濂) 国际现代艺术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