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第十六课 诸子百家中文学品质最高的人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余秋雨:

  当代民众由于文化水平不高,一看到文言文就以为是文学,这是一种误会。其实在诸子百家中,思维品质高的人很多,而文学品质高的却不多,最高是庄子。

  但是,我本人接触庄子,却与文学无关。记得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过,我二十岁那年遇到了一场叫做“*****”的社会灾难,爸爸被关,叔叔自杀,全家衣食无着,我自己又在学校里受到造反派的围攻,真是走投无路,天大愁苦。这时有一位女同学告诉我,一九五七年,也就是在“*****”的九年之前,她爸爸被划为“右派”,家里也是一片痛苦,她爸爸就要全家读《庄子》。听了这个我本来并不熟悉的同学的话,我立即找了《庄子》来看。看了几天我渐渐明白,对付灾难,不能用灾难语法。世上有另外一种语法,可以让自己从精神上脱身而出,藐视灾难,重新认识世界和人生,取得一种诗化的自由。

  这个阅读经历极为重要,对我今后的人生一直有很大的影响。你们知道我以后又经历过大量磨难,却能一直保持着达观的心情,直到今天还能如此开心地与你们谈庄子,这都与庄子有关。

  王牧笛:

  秋雨老师的经历让我想起,庄子本身也遇到过很大的灾难。他的妻子去世了,他的好朋友惠施去看他,发现庄子不但没有哭泣反而在鼓盆而歌。惠施说:你不哭也就罢了,还唱歌,是不是太过分了?庄子说:她刚死的时候,难道我会没有感慨吗?但一想到人最初本来就没有生命,不仅仅没有生命而且没有形体,不仅仅没有形体而且没有元气。人的生死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一样,她都已经安息于大自然之间了,我为什么还要哭泣?现在我每次想到庄子,都会联想到两句话,一是海德格尔说的“人,诗意地栖居”,还有一个是歌名——“白衣飘飘的年代”,都是一种美丽的生命状态:达观、逍遥。

  何琳:

  前几年网上流行一个“小鸡为什么过马路”的思想游戏,由网友代各位故去的思想家进行个性化的回答。比如,柏拉图会说“为了寻找更高的善”,达尔文会说“为了寻找更好的进化坐标”,拿破仑的答案是“不想过马路的小鸡不是好鸡”,孔子拒绝回答,曰“不知人,焉知鸡”。面对“小鸡为什么过马路”的困惑,我觉得庄子一定会取消问题,鼓盆而歌:“那只鸡好快乐啊!”

  王安安:

  可庄子是否真的快乐呢?当他在濮水钓鱼的时候,楚国想重用他,派人来请。庄子说:“楚国有被祭祀的神龟,它是宁肯死了享受被祭祀的高贵的名声呢,还是想活着游弋在泥涂中呢?”来人说当然活着快乐。庄子说:“我还是垂钓自由自在。”庄子宁可选择做身上背着盔甲、活在泥潭里的乌龟,可我总觉得这表明了他的一种痛苦,这是庄子作为一位哲人的孤独感、寂寞感。他没有一个可以真正对话的同时代人,在战国纷争的年代,他所谓的快乐只不过是自我安慰罢了。谁又能知道他坚硬的盔甲下面是怎样一颗柔软的心呢?

  余秋雨:

  安安提出的问题很深刻。但是,庄子毕竟是庄子,比安安更加深刻。对他来说,不存在你所说的“真的快乐”、“真的痛苦”,甚至,也没有你所说的“孤独感”、“寂寞感”。尽管在我们看来,他必然是孤独和寂寞的,但他对此已无所“感”。对于自由与不自由,肮脏与干净,在他看来也是相对的。对于盔甲的坚硬和内心的柔软,他也会有另外一种看法。例如,他会认为,当盔甲是柔软的时候,内心就坚硬了,但是,柔软的盔甲和坚硬的内心一样,都是没有意义的,都是否定自身存在的。

  金子:

  听秋雨老师一说,确实明白了庄子独特的深刻性。这真是一个了不起的哲学家。我的问题是:这样的哲学家,对社会管理有什么意义?在儒家看来,只有做官才能实施良好的社会管理。庄子是不想做官的,但在做官和个人自由之外有没有另一个空间,可以让民众有一个更好的憩息场所?

  余秋雨:

  庄子不在乎社会管理,只在乎精神管理。其实他对精神也不想管理,只不过客观上能起到这种作用。

  硬要说社会管理,老子、庄子的哲学也能提供一种近似于“无为而治”的简约方式,这在历史需要休养生息的时期颇为重要。例如汉代初年的文景之治就是这样,马王堆汉墓帛书中记述的政治理念,如“重柔者吉,重刚者灭”、“至正者静,至静者圣”等,很接近老庄哲学。唐朝的王室,也有类似的理念。由此可见,即使是伟大的汉唐文明,也不完全出于儒家和法家思想。

  老庄哲学只是想把人世拉回到本来状态,结果反倒超过了别的管理方式。

  丛治辰:

  我也觉得庄子哲学不在于管理,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不怨天尤人,不在外部找原因,而是探讨如何从自我突破。假设庄子现在正在谈恋爱,庄子不会刻意找一个浪漫的环境,他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在心中生发出一种浪漫的情调。

  余秋雨:

  这个例子比喻不太精彩,但是我欣赏你在说庄子时用到“情调”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他真正在意的,不是社会的结构秩序,而是生命的诗化情调。

  庄子与老子有渊源关系,但又比老子讲究诗化情调。正是这种特性,使他成为诸子百家中最具有文学性的一位。

  庄子的诗化情调和文学素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想象力,二是寓言化。而且,他在这两方面都达到了极致。

  这两方面的共同特点,就是对一般真实的脱离。这是其他学派所不敢用的,因为他们都想在“可信性”、“真实性”上说服人。庄子没有这种企图,想象力使他遨游于南溟北海,把自己设想为似人非人的无限力量,这就使他的智慧获得了真正的文学形态。

  想象力的凝聚体就是寓言化。我多次论证,文学的起点和终点都是寓言。庄子的寓言与一般童话中的寓言不同,一上来就表现出一种仰天俯地的哲学规模。但这种规模毕竟由自由感性和想象力支撑着,因此在本质上还是文学。

  寓言化的基本结构是象征隐喻。A不仅是A,而是B加C加D、E、F、G……直至无限。正是这种由有限通达无限的机能,使文学和哲学获得了思维尊严和审美尊严。

  这些话大家听起来可能有点陌生,因为我已进入到另外一个领域即美学领域。这需要以后抽时间专门讲述,今天点到为止。下面希望大家回想一下自己印象最深的庄子寓言,也算是一种温习吧。

  王牧笛:

  庄子在寓言中好像很喜欢借用“鸟”。比如他曾经讲过,有一只海鸟停在鲁国的大海边上,鲁侯就把这只鸟请回了太庙,给它喝最好的酒,听最好的音乐,吃最好的肉。可是这只鸟非常害怕,不吃不喝,三天就死掉了。这是一个有关“自然”的讲述,一切刻意的人为和强加都是违反“自然”的,也违反庄子所展示的那个诗意的、自由的生命状态。

  王安安:

  我想到了“骈拇”的寓言。讲的是正常人的手掌只有五个手指,一个人如果贪心,希望再长出一个手指,这不符合自然的状态,也毫无用处。联想到后来在中国历史上,慈禧一顿饭要吃一百多道菜,可是没有一道菜真正给她带来快乐。人为的多余,违反自然之道,这是为庄子所痛斥的。他用“骈拇”这个比喻,来批评儒家刻意追求“仁义”行为,也是一种违反自然并且毫无用途的东西。

  金子:

  《庄子·齐物论》中有一个养猴人的故事。有一年粮食歉收,养猴人就跟猴子说,现在早晨给你们每只猴子三个橡子吃,晚上吃四个。猴子听了——不行不行,早上怎么比晚上还少呢!养猴的人于是说,那这样吧,早上吃四个,晚上吃三个。猴子听了之后就特别开心了。庄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诉人们,实际上世间许多东西,从很多角度来看,并没有质的区别。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朝三暮四”的来源,不过后来似乎与“朝秦暮楚”用混了。

  何琳:

  还有一个“盗亦有道”的寓言。有一个大盗叫做跖,他手下人问他,成为大盗有什么窍门。盗跖说这里面窍门大着呢:在屋外就能知道屋里有多少财富,就是圣;第一个冲进去抢夺,就是勇;最后一个离开,就是义;判断能不能进去就是智;分配均匀就是仁。这五者不备不能成为大盗。

  余秋雨:

  庄子所说的“盗亦有道”,与我们后来用这个成语时的意思很不相同。他幽默地完成了对儒家道德体系的“解构”:道德家们最喜欢用的那些命题,用在负面人物身上也完全合适。你看,对盗也可以蒙上五德的光环——圣、勇、义、智、仁,但它整个系统的根基却是盗。

  这种解构,幽默中让人惊诧。原来世上的种种道德名号,就是送给不道德的人拿去玩的。对于真正有道德的人,一点也没用。

  丛治辰:

  我还记得有一个故事,是说庄子去楚国,路上看到一个骷髅,他就用马鞭敲敲,问这个骷髅说:“你是不幸遭遇什么灾祸而死的吗?是战死的,自杀死的,还是老死的?”说完就枕着骷髅睡着了。梦里那个骷髅对庄子说:“你问我的灾祸都是生人的累患,死人是没有这些忧虑的。告诉你死人的情形吧,不瞒你说,我现在觉得挺高兴的。你看你整天招呼上级下级,不吃饭你饿,不穿衣服又冷,你实在挺辛苦的,哪有我快乐。我根本就没有这些烦恼。”庄子说:“那我要让神灵将你起死回生,让你跟你的父母、妻儿、邻里一起过日子,你愿意吗?”骷髅忧郁地说:“说实话我还真不愿意呢。我何必放弃现在的快乐,去挑起人间烦恼的重担?”庄子在这个故事里泯灭了生死的执著。死亡并非是恐怖的,死亡将结束一切畏惧,无所谓喜忧。我觉得这种生死观也是庄子哲学的一个很重大的元素。

  余秋雨:

  优秀的寓言总会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视角,随之带来精神解脱。你们的争相讲述也诱发了我,我想说说对我年轻时具有启蒙意义的是那篇《秋水》。这个篇名跟我的名字有点关系,所以感到特别亲切,抢先拿来阅读。一读,眼界大开。你看河神多么有气势,奔腾万里,浩浩荡荡,从他的角度看起来,“我”似乎什么都具备了。但是一流到北海,情况完全变了。海是烟雾渺茫的一个存在,“我”只是加入它而已,而且加入以后完全不见痕迹。于是河神和海神有了一段对话。河神觉得自己以前认定的重要东西,现在却显得非常不重要。海神就告诉他,你能够走出那么小的空间来到更大的地方,很好,但你也要明白我的局限:海和天相比,那又是太小太小了。

  庄子认为,要获得这种眼界很困难。但是,我们如果要用自己的眼界强加给他们,又是不自然的事。他说:“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这话很有价值,你们最好也能背诵。现在我把它翻译成现代口语。庄子说:井底之蛙,你没有办法同它谈海,它被空间束缚了;夏天的虫,你不可能给它讲冰,因为它被时间束缚了;局促的文人,你没法给他讲大道,因为他被教坏了。按照庄子的说法,大家都在自贬,把空间和时间越折腾越小。这样的人实在太多,庄子无奈地说,不必和他们讲话。

  为什么不必讲话?庄子觉得完全没法讲明白。你能把空间的束缚、时间的束缚、教育的束缚都取消吗?取消不了,那么再讲也无效。

  既然不必讲话,为什么还有《庄子》呢?那是他获得精神自由的自我记述,也想让少数同道获得共鸣,如此而已。

  庄子在美学上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这里我还想提一句,他提倡“物我两忘”的境界,是东方美学对世界美学的重大贡献。

  另外还须说明,过去有不少学者认为“寓言象征”是西方现代派文学所独有的特征,那是一种片面的说法,庄子对此提出了否定。我写在二十多年前的那本《艺术创造论》就提出,现代世界第一流的文艺作品,三分之二以上都是寓言结构,而在古代,最早进入这种寓言结构并立即显现成熟风貌的,是中国的庄子。 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