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笔记中的动物

胆小的吐绶

笔记中的动物 陆春祥 2719 2021-04-06 08:25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笔记中的动物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吐绶就是吐绶鸟,蛮有名的。

  唐朝段成式,《酉阳杂俎》前集卷十六羽篇这样描写:鱼复县南山有鸟大如鸲鹆,羽色多黑,杂以黄白,头颊似雉,有时吐物长数寸,丹采彪炳,形色类绶,因名为吐绶鸟。又食必蓄嗉,臆前大如斗,虑触其嗉,行每远草木,故一名避株鸟。

  在段作家的笔下,吐绶鸟的外貌还是有些特点的,最主要的是它能吐物,还不是一般的物,而是像锦囊一样美丽的东西。这就奇怪了,难道它是魔术师?显然不可能。

  不过,这种神秘现象,不少作家都观察到了。

  北宋神宗时的尚书左臣陆佃,陆游的祖父,在他的《埤雅》中这样考证吐绶鸟:咽下有囊,五色彪炳。吐有时,风不吐,雨不吐,有惊惧的担心,也不吐。

  陆佃认为,吐绶鸟吐东西是有特定条件的,刮风不吐,下雨不吐,没有安全感的时候,也不吐。这里,我们也可以这样解读,它的吐绶,是和神经系统有关,当外部条件不具备时,就不会刺激和反射,这种绶就产生不了,也就没绶可吐。

  作为医学家的李时珍,显然更想弄清楚吐绶的原理。

  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吐绶鸟变成了吐绶鸡。几百年下来,人们已经将它驯养了,它成了人们的美味食品:项有嗉囊,内藏肉绶,常时不见,每春夏晴明即向日摆之,顶上先出两翠角二寸许,乃徐舒其颌下之绶,长阔近尺,红碧相间,采色焕烂,踰时悉敛不见,或剖而视之,一无所。

  难怪李是大医学家,观察也真仔细。吐绶吐绶,吐是动作,绶是锦绣,吐不稀奇,绶才是关键。原来,它的绶确实有,是藏在消化袋里的,平常看不见,春夏之间,太阳出来,它会对着太阳展示美丽的锦绣。展览时,头上先出现二寸长的绿角,然后,头颈慢慢地舒张开来,这个时候,绶就出现了,绶的尺寸还不小呢,绶的颜色呢,红蓝相间,彩色艳丽。

  吐绶的这种展示,有点像孔雀开屏,但只是形式差不多而已,都是短暂的。所以,人们很奇怪,在杀它的时候,就想弄个明白,解剖,再解剖,但是,往往找不到它吐的绶。这就又成谜了。

  暂且将这个谜搁起,让科学家们去解释吧。

  布衣我,更关注吐绶鸟的另一个名称:避株鸟。

  吐绶鸟,为什么要避株呢?简单说来,因为胆小。

  胆小的表现,首先表现在它寻找食物的时候,一定要储蓄一些。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吐绶鸟考虑得真是周到,今天有吃的,明天不一定会有吃,明天有吃的,后天更不一定会有吃,一定要有所准备,况且,它有储藏的条件,它胸前的嗉很大,大如斗呢。其次,它担心人家会碰到它的嗉。食物有限,鸟来鸟往,保不定什么东西就碰到它的胸前了,它可不愿意,让辛辛苦苦积累起来的食物毁于不小心,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我躲人,躲鸟,还躲草木。

  也许,傻呼呼的吐绶鸟太可爱了,宋代张师正的《倦游录》还将其说成孝鸟:生而反哺,亦名孝雉。

  能反哺的孝鸟,应该不少,好像乌鸦就是。至少,吐绶鸟的品德还是让人称道的。

  让布衣再来展现一下生活中的吐绶鸟吧。

  晴空下,森林中,一只吐绶鸟很惬意地漫步。它自由自在,吃的,不用愁,昨天就储存了好多,起码可以撑好几天,那就展示一下吧,对着苍天,对着大地,可以尽情舒展,那绶吐的,爽快极了,人类只知我吐绶漂亮,殊不知,我也是生理需求呢,五色锦绣,是我吸天地精华之展现,有吐有纳,生命在于平衡嘛。我不求别人,处处小心,事事注意,远离尘世,为的只是让自己安静而充实,和大自然相伴,我鸣青山,青山应我,山我相融,山我两忘。

  这样谨小慎微的吐绶鸟,理应活得很好了,但是,大自然却并不善待它。

  吐绶鸟,现在人们叫它黄腹角雉,是中国的特产鸟,栖息于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它的数量已经很少了,少到需要国家保护,国家一级濒危保护动物,和大熊猫一样的。

  浙江泰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是中国目前惟一的黄腹角雉保种基地。

  2012年12月25日,我们的报纸刊发了这样一则新闻: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对外宣布,浙江首次拍到了野外黄腹角雉群聚,数量最多有5只聚集在一起。当然,拍摄者不是人,是装在森林中的红外感应相机。有一段场景描写挺有意思:冬天的乌岩岭上芳香林区,气温已降到3摄氏度,可能是太冷的缘故,有5只黄腹角雉(2公3母)到树丛里觅食,2只公的领头,3只母的跟在后面,沿扇形蹒跚前行,一副退可守进可攻的队形。

  因此,它的性格特点仍然描述为:性好隐蔽,喜欢潜伏,善于奔走,常在茂密的林下灌丛和草丛中活动,胆子很小,非迫不得已,一般不起飞。

  看来,江山易改,性格难移,吐绶鸟也一样。 笔记中的动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