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第二百五十二章 应对

在北宋的幸福生活 4767 2021-03-28 09:26

  第二百五十二章应对

  在场的官员有人深谙这个道理,有人似懂非懂,有人干脆糊里糊涂,只觉得楚质纯粹多此一举,既然有心帮助,直接发钱下去就行了,何必转几个弯子,却不知人活一张脸,只要自身有能力,谁愿意靠别人人施舍度日。

  而且古代民风还比较纯朴,能心安理得享受嗟来之食的怕是没有几个,当然天『性』懒惫之徒自然另当别论,烂泥总是扶不上墙的,然而城外的是流民百姓,而不是乞丐,或许不理解什么叫做自尊之心的概念,但是羞耻感觉还是有的,懂得靠自己双手养活自己和家人,总要比接受别人的接济强。

  各位官员发言完毕,目光看向范仲淹,不管出的主意是否可行,或者有什么疏漏的地方,都要经过范仲淹的赞成或补充,不然也没有实行的可能。

  范仲淹沉默不语,炯炯有神的眼睛泛出思索之『色』,考虑片刻,才缓声道“旱情严重,放粮赈灾势在必行,事急从权,不必等朝廷之令了,顾通判,此事由你负责。”

  顾通判轻轻点头,其实放粮救灾之事,除非是官员谎报灾情以中饱私囊,不然朝廷肯定会允许的,提前行事也不见得要负上什么责任,不然他也不会出这个主意了。

  针对各官员提出来的建议,范仲淹轻声点评起来,或者点头赞许,或者加以拾缺补漏,或者予以否决,态度温和,让众人有如沐春风之感,就算自己的主意没有被采纳,心中却丝毫没有怨念。

  “张知县,明日你带着几精通水利的官吏,到杭州各县查视。”范仲淹说道,显然是同意了张元善刚才的提议。

  “下官遵令。”张元善起身拱手道,心中有几分兴奋,要是自己的主意行之有效,功劳肯定是少不了的,既能安抚地方百姓,又能得到政绩,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当张元善坐下时,其他官员『露』出专注之『色』,刚才范仲淹与楚质的对话让他们似乎明白,但又『迷』『惑』不解的,如今该揭开谜底了吧。

  “嗯,先这样吧。”沉『吟』了下,范仲淹开口说道“希望诸官齐心协力,帮百姓渡过灾荒,保地方之安宁。”

  “职责所在,义不容辞。”在场的官员立即起身齐声说道,随之非常识趣的告退而去,走回身走了几步,却听范仲淹说道“楚知县暂且留下。”

  诸位官员步伐停顿了下,看向楚质的目光复杂多样,但可以肯定的是,羡慕之『色』占了绝大部分,等了几息,发现范仲淹没有再喊其他人,只好带着一丝遗憾心情离去。

  “范公。”楚质回身行礼,心情嘛,也很复杂,喜悦、激动,还有些心虚。

  “坐下说话。”范仲淹轻声说道,楚质乖乖说了下来,心情居然有些忐忑。

  微微打量了下,范仲淹唇角泛出轻微笑意,说道“楚知县,对于如何安置流民,老夫确实别有用心,你可有什么办法解决?”

  “太守大人心中自有打算,就不须下官多言了吧。”楚质小声说道,真的很心虚,这几日,抽了些时间回忆解决干旱情况的办法,现代的办法没有技术支持派不上用场,那就想其他的手段,思来想去,还真给他想到了,只不过主意很常见,但似乎是人家范相公开的先例,当着人家的面,将人家的主意说出来,似乎太不地道了些。

  正如楚质所料想的一样,当日在安溪发觉旱灾将至时,范仲淹也随之放弃立即赴任的打算,在杭州城各地方走了遍,发现旱情如期而至,大片的水稻枯萎,颗粒无收,百姓被迫离开村庄,情况要比想象中的严重,范仲淹的心情也沉重起来。

  到任之后的十来日,范仲淹并没有闲着,而是在殚精竭虑的思考着解决之道,就在昨日忽然接到楚质的汇报,说是准备在城外空地建筑什么临时安置房,供流民百姓居住,请求州衙予以支持。

  尽心为民,值得表彰,只看了个开头,范仲淹就对楚质的提议十分的赞成,就要提笔批示之时,却发现公文后面还附有份清单,上面详细的将建筑安置房所需要的钱粮,一笔一笔的列了出来,让人一目了然。

  人都活不下去了,谁还理会什么生态环境,城外山上尽是竹木,可以就地取材,所以木料、泥瓦加起来才十几贯钱而已,清单上最大的支出反而是工钱,区区百来两百贯钱的账单,范仲淹自然不会放在心上,顺手写了个允字,就要盖上印章,但是呈报公文的官吏却多嘴说了几句,却让范仲淹迟疑起来。

  既然让流民衙役动手建房,还要什么钱粮?范仲淹暗暗沉思,要是说楚质借口贪没这些钱粮,范仲淹自然是不信的,从某个途径了解到楚质的家庭背景,清楚楚质未必会将些许钱粮放在眼里,而且既然能拒绝张村的谢礼,可见其清正之心。

  钱是给流民的,其中是否有什么深意,寻思片刻,范仲淹脑中灵光闪现,额眉轻轻舒展,有些明了起来,心中有了主意,才决定召见杭州城中各官前来商议对策。

  “听你之意,似乎知道老夫的打算?”范仲淹微笑说道“但是老夫还不知道自己有什么打算呢,所以也很好奇,你不妨说出来听听。”

  眨了下眼睛,楚质语塞,沉默起来,而范仲淹似乎也不着急,显得很有耐心的看着楚质,嘴角不知不觉中绽出一缕笑容,范仲淹说的倒是实话,只是有隐约有些念头而已,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想法,可是楚质却不那么认为,心里虚飘飘的。

  偏头想了下,楚质轻声说道“流民日多,聚于城外,背井离乡,心绪自然彷徨难安,固然可以放粮救济,或能安其心,但只是一时的解决之道,终归不是良策。”

  “嗯,那依你之见,什么才是良策?”范仲淹问道。

  “下官认为,既然身如浮萍,飘泊不定,那就应该帮其安家落户,哪怕只是暂时的,但也能予以百姓希望。”楚质说道“有了希望,百姓就安心了一半。”

  “那还有一半呢?”范仲淹继续问道,明亮的眼睛掠过明显的赞许之意。

  “让流民安家落户容易,但是靠着官衙发放的钱粮,他们也只能勉强度日,旱灾过后,用什么来养家糊口。”楚质轻叹道“所以说开仓放粮,赈济灾民只是一时的解决之道,不是长久之计。”

  “况且流民终日无所事事,只靠着官衙赈济,只会增其惰『性』,招惹是非,此风万不可长,自然不能让他们清闲下来。”范仲淹微笑道“想必楚知县是如此考虑的吧。”

  自己考虑过吗,或者有吧,楚质有些不自然的点头。

  “那流民建造好房屋之后你又该如何?”范仲淹说道。

  “钱塘县衙长年不修,已经残破不堪,也该到修葺的时候了。”楚质毫不犹豫的说道,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古代的官场上流传着官员不修衙门的忌讳,因为官员都希望自己能够步步高升,修了衙门岂不是说自己要留下长住,所以楚质这话也不是什么借口。

  以范仲淹的胸襟气度,岂会将这种忌讳放在眼里,闻言轻微点头“确实也是如此,还有各衙的官舍,也该翻整了。”

  “不仅如此,城中的街道、城墙、码头、驿站、仓库。”掐指数了遍,楚质微笑说道“要加以排查,如果有什么隐患、残漏、不足,也该修补、扩建了。”

  “那岂不是要大兴土木。”范仲淹轻微一笑“这样说来,城外才有百来个流民,怕是难以胜任如此繁浩的工程。”

  楚质轻轻笑了,事情还真是这样,当然,现在才是旱灾初始,还没有那么多的百姓逃难,或者还在路上,再过些日子就难说了,怎么能不事先未雨绸缪。

  “楚知县,回去之后,你将心中的想法,写份详细的折子。”过了片刻,范仲淹轻声说道“到时再让诸官讨论,加以完善。”

  楚质轻声答应,就要起身告退,却听范仲淹唤道“楚知县。”

  “下官在,范公还有什么吩咐?”楚质轻微施礼道。

  “离京之时,济川兄身体如何?在忙此什么。”沉默了下,范仲淹轻悠说道,目光有些感怀,似乎在回忆以前的事情。

  怔了下,楚质反应过来,连忙说道“老师身体安康,精神矍铄,平日里在书院讲课,闲暇时练字习画,最近还与汴梁城的各位名士研究养生之道。”

  “如此甚好、如此甚好。”范仲淹喃喃自语,仿佛安心了许多。

  其实从何涉的言行举止中,楚质也知道他与范仲淹是知交好友,当年就十分的支持范仲淹实施新政,后来新政失败,范仲淹等人纷纷被谪出朝廷,而何涉是天子赵祯的老师,有这么一层关系在,风波自然影响不到他。

  只有不过何涉也是个倔脾气,上书请天子召回范仲淹,赵祯自然不会轻易同意,一气之下,何涉干脆以年老体衰为由,向吏部提出请辞,天子自然不允,如此再三,也清楚何涉的脾『性』,无奈之下只好批准了,之后何涉当然是不甘寂寞的办起了书院,专心育才。

  。

  

  

上一章 | 下一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