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2024年:脑复制
脑复制只是工程学推动传统伦理界限的一个例子。
机器人(1921年),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第一台数字计算机(1946年),弈棋机(1950年),阿帕网(1969年),微处理器(1971年),沃森(2011年)
与我们今天使用的电脑相比,人脑在能力上和效率上绝对是出彩的。由于硅基芯片的电脑和人脑有着不同的技术基础(一个利用硅晶体管,另一个利用生物神经元和突触),它们很难具有可比性。但笼统地说,科学家认为人脑可能相当于每秒钟进行1亿亿次运算的电脑,同时还具备1千万亿字节的存储能力。
如此强大的人脑,仅消耗大约20瓦能量,而且尺寸小到可以容纳在你的头部当中。把人脑和今天常见的笔记本电脑作比较,我们发现笔记本大体上使用了相同的能量,但运算能力和存储能力只有人脑的百万分之一。你的笔记本电脑,至少在今天还不能学习新的语言,不能展望世界识别物品,不能自我编程,不能做很多对人类来说平凡的事。你的笔记本电脑也说不出来这样的话:“我思,故我在。”
工程师看到人脑会问,“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复制这种运算模式?”复制人脑,将在许多领域大有益处。如果复制大脑与人脑足够接近,理论上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也能复制意识、人类的学习能力和所有其他能力。
怎样才能做到呢?一种途径是完整地利用软件在超级计算机上模拟运行。人脑包含大约860亿个神经元和1万亿个突触—―当前的技术还不足以做到,但年复一年的努力让人们越来越接近了。可能我们需要一台可以进行每秒1千万亿次操作的计算机来做这件事?
汇集足够的硬件只是问题的一部分。理解所有这些神经元如何相互连接才是问题的另一部分。我们需要让所有的部分精确地起作用。人类至今还不能模拟昆虫体内简单的神经元网络。
欧洲已经启动了人脑工程计划。美国也有了基于高新技术神经元的脑研究计划。我们希望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可以在未来十年攻克这一难关。■ 工程学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