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单反毁一生
何站长捧着厚厚五本大相册走出书房,刚好听到王镇长的爆料,马上露出不屑的表情。
都说文人相轻,其实书法、绘画、音乐等哪行不是这样,摄影家更是如此。
何站长一坐回座位,便忍不住嘲笑道:“杨祝平,就他那水平……哼,他那部凤凰单反相机还算专业,但他到现在居然连怎么手动调焦都没弄清楚,靠着运气拍照,十张总要毁掉七八张。要不是出身文化系统,和市摄协主席沈顺伟是老同学,他哪能当什么理事!唉,自从沈主席‘邀请’一大堆厅级退休老干部当名誉主席后,市摄协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加入,早就成了菜市场了。”
看来鄙视链无所不在,一旦扯到自己专业或者爱好的方面,号称心宽体胖的何站长,也要比较一二。
摄影和文学不大一样,文学基本上还是以天赋见长,没听说过作家可以通过学习培训出来的,鲁迅文学院也不过是让作家进修而已。但摄影就可以培训,摄影本质上算是一门技术活,器材设备、构图要素、摄影技术、曝光胶片等等都有一套科学标准,许多方面缺一不可,但最根本的还是器材设备,所以才会有“摄影穷三代,单反毁一生”的说法。
当然,何站长其实是有些嫉妒杨祝平,当时钟竽编辑在市摄协找不到云龙书院的图片,才会打电话到镇政府询问,结果意外让杨祝平发表了一张大照片。
现在沙阳古镇旅游刚刚起步,就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区、镇两级政府大力支持,以后资源也会不断倾斜,而杨林正是这股旅游浪潮的冲浪儿,他一个人几乎挑起整个旅游区的文化宣传。何深早就想搭上杨林这班顺风车,到时成为真正的摄影家也说不定,所以他才会对杨林这么热情。
“呵呵呵。”杨林听了,不置可否地笑笑,杨副也是领导,以后也要面对,不能跟着何站长一起贬低人家。
不过,杨林心里暗叹:现在单反相机从二三千到上万块,买一台就要花掉普通干部半年甚至一两年的工资,加上各种胶卷、镜头、电池,这摄影就是烧钱的艺术啊,还是文学好啊,一支笔就够了。
王樱当然也不能做表态,但她对爱人的摄影爱好还是挺认可的,起码全家成员的家庭照片就完整的拍了十几个相册,真实记录了孩子们的成长,外出旅游拍的照片也非常精美,让她工作劳累之余看看相册也觉得一种非常温馨的享受。
杨林一边吃饭,一边翻看着相册,这里的摄影作品不管是构图、光影等,还是立意,都非常不错,特别是最近拍的古镇建筑照片,历史文化的主题很突出,亮度和暗度形成鲜明,有立体感,这对报纸的黑白插图比较适合,比如云龙书院,就比杨祝平副书记那张好多了。
“确实不错,”杨林称赞道,“我最喜欢《浮桥夕照》这张,带着缥缈、悠远的历史沧桑感,还有《雾中亭》、《霞光临水宫》,都非常唯美,称得上艺术精品。”然后发现,何深这些照片是杨林发表文章后拍的,比如廊桥、浮桥、天后宫、临水宫、慧照庵、进士巷、古井、关帝庙、云龙书院,还有南剑市的北塔、九峰山、莲花书院等等。
何站长大喜道:“你发表文章我都有拜读,然后都按你文章的主题思想,到这些景点拍摄。你评价《浮桥夕照》这张最好,我非常有同感,我是专门在太阳落山前后,趴在浮桥西岸整整一个多小时,不断调整光圈,在最后一刻才拍下来的……”
雷家老太太有些不高兴道:“小深,还有杨子央大孙子小林,你们吃饭就好好吃,别谈什么工作,这对身体不好。”
“是,是。”杨林与何站长只好放下相册,加快速度吃饭。
刚吃饱饭,杨林的呼机就震动了,低头一看,竟是从厂办打来的。
陈珏英发来信息道:“下午一点,贾主任带厂办和团委的同事去沙阳镇游玩,你要给我们当导游。”
杨林立即对王樱道:“王镇长,我能不能打个电话?”
“电话在书房。”王樱好奇地问道,“出了什么急事吗?”
杨林笑道:“下午我厂办的领导和同事会来玩,我又得当一回导游了。呵呵,刚好让他们去买门票,为沙阳旅游做一份贡献。”
然后走进书房,和陈珏英通电话,约好在镇政府大院门口等他们。
回到客厅,这时,雷雪帮着王镇长收拾碗筷,何站长陪着老太太看家庭相册,并介绍照片上的内容趣事,因为喝了不少啤酒,脸上红通通的,有点憨态可掬。
杨林在相册里挑了七八张照片,虽然好几篇文章已经寄去了,只要还没排版就没关系,侨报、日报、青年报的编辑都和自己挺熟,明天早上请一个小时的假,直接把照片送到各大编辑手上就行了,至于能不能用不是他能决定的。
何深走到杨林身前道:“就要这些吗?”
“嗯,够了。”杨林道,“您用圆珠笔把名字、地址和电话写在后面。”
“好的。”何站长一边写名字,一边兴奋道,“其实你可以多挑一些去,毕竟编辑也要按照版面进行选择,多些选择会保险一些。不用担心照片浪费的事,我都有底片,可以再洗。”
盛情难却,杨林再挑了五六张,然后将照片放进一个大信封里。
何深很满意,但像《浮桥夕阳》这类好作品没挑上让他非常遗憾,因此建议道:“你在市报发表的文章,其实也可以在省级报刊杂志上发表,这不算一稿多投,比如你那篇《走浮桥》,如果用这张照片配图,更容易被采用。”
杨林无奈道:“为了宣传沙阳古镇,我前几个星期发表的作品早就投给省级杂志了,当然,我是征求过张昌老师意见的,他也同意了。其中《走浮桥》等两篇,已经由市作协黄主席推荐给大诗人方奇,然后方老交给《闽省文学》。而且文学杂志的插图很少用照片,他们习惯采用素描。”
何深点点头,有些失望。
杨林想了想,又转口道:“不过,《闽省乡土》杂志例外,那算是一本半文学半图片的杂志了,几乎每篇文章都要配上照片,有的还是彩照!像这张云龙书院我要了,瞧这拍照的角度,您应该是爬到电线杆上拍的吧,俯瞰的构图非常壮丽。”
王樱听了挺高兴,为爱人捧场道:“老何作品获过奖,技术还是过关的。书院这张是在这周一拍的,那时电工在牵电线,老何硬是要了一副爬杆脚扣,然后爬上十一米高去拍照。当时吓我一跳,好在有最好的电工在旁边监督。”
何深对自己的冒险有些得意:“我是做林业的,三十多米高的大树我都爬过,电线杆这点高度真的不算什么。” 重生之我是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