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都市娱乐 重生之我是大文豪

第61章诗歌座谈会

重生之我是大文豪 康帕乌斯 3463 2021-04-06 07:27

  文化局位于市政府对面,仅隔着一条马路,文学座谈会一般放到这里。

  如果是边吃喝边随意聊天的文学沙龙,就设在南剑文化馆——文学院本身是清水衙门,没有任何创收资源和条件,那就只能到处“化缘”,开会吃住都放在友好单位的会议室和招待所里。好在作协成员遍布全市各大企事业单位,还有自己的CN杂志,市报的副刊编辑也是作协的理事,各大单位有宣传报道任务,都需要笔杆子为它们摇旗呐喊,因此极少会拒绝“化缘”。

  “我是来参加文学座谈会的,请问在哪里报到?”杨林向文化局大楼收发室窗口询问道。

  工作人员既怀疑又好奇地端详了杨林一下,太年轻了,像个大学生,不过挺秀气的,市内居然还有这样的作者?她指了指大厅里面的一张桌子道:“先在那里签字,然后到三楼2号会议室。”

  “嗯,明白了,谢谢。”杨林点头,走进接待厅。

  大厅两百多平米,位于左边楼梯处架起一块牌子,上面贴着宣传纸——红纸黑字用毛笔正楷大写“‘故园诗情’诗歌座谈会”,字迹龙飞凤舞很有气势,右边摆着一张办公桌,后面坐着两人在进行登记,桌子前已经有两位中年作家在登记簿上签名。

  杨林过去排队。

  “我叫杨林,南剑水泥厂的文学爱好者,张昌老师邀请我来参加座谈会的。”杨林站在桌前介绍道。

  右边一位很像老师的中年人霍然起身,热情地伸手和杨林相握道:“你就是杨林啊,果然非常年轻,我是市作协高春华,张昌跟我提起你多次,早就想见你一面了。”

  杨林早认出他了,高春华圆脸白净,高胖身材,头微微秃顶,但为人温和,性格纯朴。现在是作协副秘书长,十年后就是副主席了,带领杨林接任副主席后才退休,算是杨林的师傅,因此倍感亲切。

  杨林连忙微躬道:“高春华老师好,以后请多指教。”

  “哈,别客气,来这里签字一下。”高春华爽朗笑道,把登记表和笔放在他的面前。

  杨林把名字、单位和电话寻呼写了下来。

  高春华从桌下取出一个大牛皮袋子,上面有“南剑水泥厂杨林”的字样。他从袋子取出三本崭新的书刊,分别是《南剑文艺》1995年第8期、省作协诗人方奇的最新诗集《故园诗情》和本市诗人钟京圭的诗集《山流》,这都是赠送资料。

  他翻开两本书籍的次页检查,上面的签名确实写着“杨林小友雅正”,高春华这才又放回袋子,递并给杨林道:“今天座谈会的主题就是这两本诗集,特别是方老的诗歌,你在会前要好好品读一下,座谈会上你要作为青少年作者代表发言一下,表达个人观点。还有,以后你有作品,也投些到《南剑文艺》来,像你这样的新秀,作协会大力扶持的!”

  杨林收起杂志和诗集道:“谢谢,我会投稿的,还请高老师多指点。”

  后来又来了几名作家,杨林道:“高老师,我上去了。”

  “去吧,在三楼最右边的2号小会议室。”

  杨林于是轻车熟路走到三楼。

  2号会议室大门开着,里面开着吊扇,凉气扑来,一横排和一椭圆会议桌,共有四五十个席位,前后挂着“‘故园诗情’诗歌座谈会”和“欢迎著名诗人方奇莅临南剑市指导”的横幅。

  杨林环视一圈,群众席已经坐了三十多位作家、编辑,其中南剑日报副刊编辑张昌周边围着一圈人在高谈阔论,杨林会心一笑,走了过去。

  作者有时很像科举,杨林既然是张昌大力推荐出来的,张昌就成了“座师”,杨林也就成了这一派系的“学生”。

  张昌是一个推崇余光中新古典主义的诗人、散文家,喜欢社交活动,他眼观四路,耳听八方,一看到杨林,立即大喊道:“小杨林,你来晚了,快过来,我介绍一些老师给你认识。”

  杨林面带微笑快步走去,作为小辈,他恭敬道:“张昌老师好,各位老师好!”

  免不了一番寒暄介绍。

  “小伙子,你的《晨跑》写的不错,清新有趣。还有《秋游九峰山》,将传统文化与自然风光溶为一体。我最欣赏的还是你写沙阳镇的文化散文,很有乡土气息。”一位三十岁左右的青年作家大声肯定道,红光满面,一副春风得意的样子。

  张昌介绍道:“这位就是《流山》的作者钟京圭,方老特意把他的诗集拿来一起座谈。”

  杨林当然认得,钟京圭应该是南剑最有名的诗人之一了,有好几次诗歌发表在《诗刊》上,可惜名气不怎么大,但在南剑市青年一辈已经是首屈一指了。

  “我读过钟老师的诗歌,‘挑一担山果,最角落的是带韵的山光……汗滴在蜿蜒的山路上,织起山间美丽的彩虹’。您的诗歌纯朴古韵,带着乡间泥土的气息,我的散文也受您的影响。”杨林当即吹捧道,他是写乡土文章的,因为说受钟京圭影响不算是乱吹。

  然后,在杨昌的引领下,杨林与这群诗人、散文家互相认识说笑起来。

  由于杨林前世在作协工作过,对这些作家都非常了解,因此带着文学“后进”的小辈身份,将他们的作品吹捧了一番,果然让他们心花怒放,对杨林也相当肯定认同,增加了杨林的关系人脉。

  说来有趣,南剑市的作家以诗歌散文为主,偶尔也写点小说,但小说写的不多,更不出名,究其原因,前世杨林已经研究明白,那就是南剑市比较富裕,缺乏人生苦难的体验,即使是农民作家,稍一有名,就被文化站、镇政府、厂矿企业之类的单位要去转正,然后日子一好,就不愿深入民间了。

  偏偏九十年代国内著名的小说期刊,编辑都特别喜欢“伤痕”、“乡土”、“寻根”,内容越苦难落后就越厚重,这些小说在国内能获大奖,拍成电影也会在国际获奖,但已经与时代脱节。南剑作家也有人在模仿北方陈忠实、贾平凹的小说风格,但总写不出厚重感来,自然也就得不了奖、出不了名。

  杨林的小说打死也不会走这条“厚重”的道路,他要走网络文学与青春文学相结合的路子,要轻松有个性有趣味性。

  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总体上越过越好,物资越来越丰富,读者喜欢看一些现代的、轻松的文学作品,但偏偏杂志编辑都喜欢“厚重”,杂志社属事业单位从不考虑读者想法,于是到了网络文学出现后,大多文学期刊就悲剧了,订阅量下降到只有单位和作者订阅的程度。

  这也是《还珠格格》、《大长今》能在国内大火的一个原因——当传统文学不再成为读者的精神粮食了,自然需要新的替代品。 重生之我是大文豪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