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4章三个条件
雷雪见杨林答应得这么痛快,真的开始怀疑他在哪里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而不是饭吃多了大脑缺氧,她眯着眼沉吟好一会儿,回忆与杨林交往的事——
从小学开始她都在城里读书,周末才回沙阳镇,初中之前与杨林没多少交集,直到杨林考上一中,通过校刊和雷云,她才结识了杨林。那时杨林也就是一个有才气点的高中生小文青,因为清秀俊雅,朗诵诗也写得不错,才给他发表一些诗歌,搞过诗朗诵节目。高三杨林缀学,她就几乎把他给忘了,直到上个月坐火车时偶然碰到……
杨林见她在胡思乱想,表情阴晴不定,时而甜蜜时而冷酷,不禁心惊胆战,几次想食言而肥,最后只好编个理由道:“别瞎琢磨了,你高中对我不错,发过我的诗歌,我总觉得没有好好回报你,非常对不起,仅此而已。”
雷雪才不信呢,不过琢磨半天没觉得不对劲,算了,这也算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难得杨林这么上道给自己下套,当然不能放过。
她手指敲击着桌面故作深沉道:“你肯定做过对不起我的事,只是我一时想不起来而已。不过,我大人有大量,只要你答应我三件事,嗯,不违背侠义的事,我就原谅你了。”
什么叫不违背侠义?杨林挠了下头皮,这不是赵敏对张无忌提出来的么?而且,雷雪的性格和作风,有时还真有几分酷似赵敏。随便承诺,后果就可大可小了,但也无所谓,现在这个社会不太重视口头承诺,以后能做的就做,不能做的反悔,又能把我怎么样?
“好,我答应了!”杨林爽快道。
说完这一句话,突然他全身轻松下来,心念通达,发自内心的畅快,一扫心中似有似无的阻滞——大概答应了雷雪的要求后,前世带来的愧疚和执念变淡消散了,今生完成前世的缺憾。
“啊,这样你也同意?”雷雪不解道,又睨眼继续猜疑起来,或者认为这条件太底了,毕竟是官宦世家又是企业继承人,最善于权衡利弊。
杨林见雷雪眼珠不断,连忙转换话题,谈起当前文化散文的几个流派和新体验小说的主要风格等等,总算将雷雪的注意力吸引开。
转眼到了下午一点半,他们早已经吃完饭,又喝了好几杯浓茶,虽然意犹未尽,但两人的BP机震动声不断地催促他们去办事。
杨林肯定是朋友恭贺邀请之类的需要回复,南剑市说大不大说小不说,杨林的圈子经过一个多月的扩展,已经变得相当规模,区、乡镇、作协、水泥厂的领导,初中、高中同学、朋友、老师,报社的编辑记者,水泥厂的同事等,纷纷发来寻呼,用各种夸张羡慕地语言庆贺一番。
而雷雪作为风雷集团的的公主和师范学生会的干部,也是一个大忙人。
杨林起身道:“雷雪,我们走吧,以后再聊!”
“好,我今天聊得很开心。”雷雪满意地笑道。
杨林到总台结账,然后两人来到酒店门口附近的公交站台,一边等车,一边嗑话。
雷家的金杯车还在路上,雷雪问道:“杨林,要不要送你回宿舍?对了,你现在是大作家了,总不能天天坐自行车吧?”
杨林翻了下白眼道:“路遥、贾平凹、舒婷等作家成名后,上班照样坐公交、骑自行车。作家又不是影视明星或歌手,我们出售的是大脑,而不是表演,没人会找我们代言。而且现在汽车和电脑一样,贵得极其不合理,我有钱后,会买一辆摩托车。”
雷雪悠然向往道:“摩托车啊,也好,买到后,载我去兜风。”
“行。”杨林把雷雪当成妹妹或朋友,他不仅要载她,还有初晴、小雨、阿虹。
这时,3路公交车先到了,“明星作家”杨林和雷雪挥挥手,就和一群乘客挤进了车门,然后半旧的中巴朝着北边驶去。
阳光下,水泥厂“隆隆”不断,立窑烟筒喷云吐雾。
杨林的寻呼已经没电池了,因为太多的寻呼打进来,包括镇里的干部、老师们,有认识的,更多是不认识的粉丝。
原来杨林因为《读者》转摘文章已经够出名了,但普通读者根本不知道杨林是何许人也,长相如何,他们更关注文章内容。虽然《南剑日报》张昌编辑曾介绍过杨林身份年龄,但那只是文字,而且报纸时效性太短,一个多月前的报纸,早就扔到哪里去了,谁也记了?
现在《南剑文艺》将杨林的照片登出来,虽然这本杂志主要读者是作协会员和文学爱好者,订阅量也仅仅两千份,但问题是这些读者也有亲朋好友,马上一传十传百,引发了轰动。
厂办内,杨林首先打长途到京城向王滟报喜。
但大学宿舍楼接电话的舍监回复,王滟下午出去参加一个活动,要到傍晚回来。想想今天是周末兼教师节,王滟确实不可能呆在宿舍里。
之后,杨林不断发寻呼给老师领导朋友,回复BP短信息以表示感谢。
结果,有两批人知道杨林在厂办,反而直接跑来找杨林庆祝——一批是厂报的编辑记者,另一批是沙阳文学社的年轻老师和干部们,他们纷纷坐车赶到南剑水泥厂找杨林发表自己的想法,请他讲解创作心得。
杨林只好叫田招男大姐打开三楼的小会议室,把大家放进去,泡泡茶随心所欲地座谈聊天,连值班的江副厂长也跑来旁听。
傍晚,杨林才把人送走,独自去食堂吃饭,吃完饭,继续打长途电话到警官大学找王滟,终于等到她回来。
原来一个下午,王滟与王小禹等同学参加由共青团市委举办的“文化与人文散文”研讨会,会上韩作家、余教授等著名散文家做了演讲。
最近几年文化散文非常火,以余教授为代表的散文家,在民族文化的大背景下,以个体的生命来询问中国文化的历史和命运,以重温和反思的方式走上“文化苦旅”,重新整合传统的“文明的碎片”,以重新建构知识分子的人格和文化视野,并思考当下知识分子的境况和文化命运,让王滟更加了解杨林散文的底蕴和内涵。
“滟,你终于回来了?”杨林大喜叫道。
“怎么杨林,你想我了?”王滟有虽然些疲惫,但听了杨林的电话,仍非常开心,虽然杨林每隔一两就会在晚上用厂办的电话和她交流,汇报文章发表和旅游开发的事,电话内容已经远远超过了书信,因此并不觉得太激动。
“《读者》发表了!”杨林叫道,迅速把三本杂志发表自己作品的好消息汇报给她。 重生之我是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