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好评如潮
10日晚上,雷雪提了一堆报纸跑进杨林的公寓内,俏脸通红,激动得大呼小叫道:“我就知道,我就知道,《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出名了,被誉为九十年代最好的爱情诗!杨林,你出名了!”
杨林内心复杂、表情平静地站在书画室的大书桌边,上面摆满了有转摘和评论的报纸,二十一世纪《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能在网络上红成那个样子,在九十传统媒体时代,由发行量最大的纯文学刊物发表后,反响自然也不会太差,现在轰动天下并不觉得意外。
初晴将报纸一份份摊开,找到一篇篇相关的转摘和评论,忽然道:“这么多报纸转摘,稿费一定很高吧?要省着点花,得买房子。”
杨林和雷雪浮在脸上的笑意不禁凝滞,听了这种无俚头似的话,他们都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了,初晴有时候就有点莫名其妙。
文人不言利,杨林现在每天都收到三十五十块甚至上百块汇款单,已经没有了钱的概念,雷雪从小就不缺钱,其实也没有这方面的概念。
“看报纸。”初晴又翻开报纸查找版面。
杨林和雷雪继续既期待又有些提心吊胆地翻看着各类评论,好在传统媒体的文化评论都是偏向肯定称赞的论调——
京城晚报的评论文章写道:“这首诗的每一节都韵味深远,以简练和精致的文字折射出深刻的人生哲理,最后一节的爱情华升让人回味无穷。”
新民晚报发表了一篇读者的读后感:“这是续《致橡树》之后,最让我感动的爱情诗歌,那份哀婉,那份绝望,让我怦然心动,让我回忆自己的初恋。”
文学报一名评论家则带着批评的语气分析道:“如果去掉最后一节的爱情挽歌,全诗会更显饱满深刻,更加富有哲学内涵,但最后的败笔,让这首诗前面的哲学思考仿佛变成了爱情诗的烘托,拉低了全诗的格调。”
最新一期的南方周末评论就比较理性,比较深刻和接地气了:“八十年代,人们从压抑与黑暗中挣脱出来,内心充满了光明和希望,所以《致橡树》才能吹响爱情的自由、独立、尊严的号角。到了九十年代,国企不断破产关停,下岗工人成千上万,人们感到困惑,感到绝望,所以《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才能引发共鸣,因为爱情的绝望感,唱出人们内心那份迷惘失落。”
普通市报就比较直接了,比如榕城晚报的副刊就刊登了几篇读后感,其中一位读者写道:“这几年诗歌我是越来越看不懂了,虽然很深奥的样子,但浇灭了我那份诗歌激情,因此今年我就没再订阅诗刊,但《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打动了我……我特别到报刊门市部排队,早早买了这期杂志。”
南剑日报张昌编辑在他的“百合花”版里,不仅转摘《世界上最远的距离》,还增加了杨林临时写的几首诗歌,出了一期“杨林诗歌小辑”,并附上了他撰写的独特评论文章——
“杨林的处女作、成名作散文《五百年廊桥》,是经由我手编辑发表的,我感到非常荣幸,但作为诗人编辑,他的处女作诗歌《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却首发在《诗刊》,让我感到非常遗憾!
不过,也大概是命运使然,因为这首诗是杨林献给初恋女孩的爱情诗。在那位女孩的要求下,杨林才将这首情诗寄给了诗刊。最后,那位女孩在诗刊杂志社发行部外苦等了一个月,诗刊一印出来,她立即购买了二十本,带着浓浓的深情回到南剑……
我在新一期‘合花花版’里发表杨林的五首诗歌……很明显,他的诗风带着泰戈尔、冰心、汪国真的风格,将哲学式的励志,宗教式的沉思,以及清丽凝练的抒情融为一体,形成独有的风格,但诗歌语言上仍显得有些粗浅,甚至还有些不搭配……
很多人认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如果把最后一节删除,或许内涵会更深刻,但我觉得,如果那样做,全诗就没有那么普遍性地感动人心了……”
“这是怎么回事啊!”读着张昌写的评论文章,雷雪压抑不住内心的怒火,拍着报纸对着杨林质问道,“你说说看,这哪里是评论啊,简直就是香港的娱乐八卦新闻嘛!张昌老师一定被王滟收买了,简直把王滟写成了一个感天动地、往所未有的痴情少女——王滟是什么人,我会不知道吗,她就是一个装模作样、爱慕虚荣、狡猾轻浮的女人!”
初晴难得地点点头。
“别这样说我的老婆!”杨林很想这么说,但经历了许多事后,他已经学会了装聋作哑,他现在对付女孩们的纷争只有一个原则:不参与,你们爱咋地就咋地。
不过,在采风团活动过程中,张昌编辑确实受到王滟的影响。杨林陪着王樱镇长去给客人敬酒的时候,王滟就一直呆在张昌的旁边,她看出高春华对她不友好,就拼命以向张昌示好,不断讲述着她与杨林在高中创办橡树诗社的经历,以及他们之间暗恋的往事等等。
王滟是警官世家出家,学过犯罪心理学,知道心理暗示和精神催眠的作用,因此通过语言轰炸,让张昌每当看到杨林写的诗歌,就不禁联想起王滟,下意识地认为她就是影响杨林创作的“缪斯”,并在评论上才会写出来。
张昌一向认为,女性对诗人影响最大,爱情是诗人最重要的精神动力,没有之一,因此,没有王滟,就没有杨林诗歌的成功!
好吧,王滟洗脑成功了。
见杨林不回答,雷雪无奈地深吸一口气,再看其它评伦。
但过了半晌后,她又忍不住询问杨林道:“当初你写这首诗送给王滟时,她是怎么说的,她有说过爱你吗?”
王滟已经成了我的老婆了,再追究这些事有意义吗?杨林眨了下眼,转头对初晴道:“我渴了,帮我沏一杯茉莉花茶,不,沏两杯,雷雪今天肝火太盛了,喝喝茶,心平气和。”
“嗯。”初晴起身,去厨房泡了三杯茶,放在端着托盘里端了进来,淡淡道,“张老师的文章上面,并没有说那个女孩是王滟。”
这不是明摆着吗?雷雪不屑冷笑,抬起头,有些嘲弄道:“初晴,你也看报纸吗?”
初晴递给她一杯花茶,然后自己喝了一口,非常恬淡道:“我在护士站看了一些。”
雷雪满腹忿忿不平,哪是花茶能平息的,她还要再追问。
杨林连忙转移话题,感叹道:“这首诗再出名,也挽救不了诗歌的整体没落。这不是诗人的错,而是时代在进步,市民文化发展和需求,注定大众文学走向快餐化,现在是散文小说占据上风,再过五六年说不定是网络文学横扫天下,谁知道呢?”
“网络文学?”雷雪听着这个陌生的名词摇了摇头,她倒知道互联网,但这时代的网络宽带就是一个笑话,只在科研群体之间才有一些用户。
不过杨林灵魂碎片告诉他,日后网络文学会开出一朵虚幻的庞大的罂粟花,却是无数网民自己的精神选择,谁也逃避不了。
花了一个小时看完之后,三人开始登记并作摘录,整理出一份清单,弄进档案里,这也是杨林的日常工作,只有这样不断登记,才能知道自己作品发表的状况。 重生之我是大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