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巴问道:“主公以为这天下间,谁最重”
李辉道:“当然是百姓”
刘巴点点头:“那百姓之中,那些人又最重”
“农人”李辉当即回答道,有摇摇头:“是商人,好像也不是,应该是士人还是不对”李辉自己把自己都否定了。
刘巴一笑:“其实没一个阶层都有他们的作用,农人生产粮食,养活天下人,商人让货物流通,供应天下人,士人管理这些人,一面造成物资过剩,一面匮乏严重,所以都有他们的作用。”
李辉也一笑:“是这个道理”
刘巴继续道:“那试问谁整的钱最多,谁又劳累,谁坐享其成”
李辉道:“要说这坐享其成嘛当然就是那些士人了,他们当官之后弄上钱,就买地置房,敲诈百姓,最辛苦的当然就是农人,挣钱最多的是商人”
刘巴点点头:“如果能改变士人以土地赚钱,不自食其力的风气,农人有地种,商人也有钱赚,收他们的赋税自然没有问题”
李辉道:“这谈何容易,我已经想了很多办法,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终究没有成效,虽然不是很严重,已经又有了土地集中的苗头”
刘巴叹了口气:“这是自古以来的弊病,我有一发,不知主公敢不敢用”
“说说看”李辉问道。
刘巴从怀中掏出一根竹简,递给李辉:“主公请看,我的方法就是,将所有土地全都集中在主公名下,这整个幽州都是主公的地,无论官职大小,无论金钱多寡,严禁买卖土地,因为这些土地都是主公的”
李辉狠狠的吸了口凉气:“这可行吗”
刘巴道:“我们将土地分给百姓,按人头分派,他们只有使用权,而没有买卖权,即便想卖也不可,这样一来农人们种地就向主公缴纳田租,这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主公说怎么收就怎么收,一成也好,八成也行”
李辉摇摇头:“没地的人尚且可以这样分给他们土地,而那些有地的怎么办难不成去抢这会人心大乱的”
刘巴道:“主公认为现在幽州没有地的有多少人”
李辉想想了:“应该不少于八成”
刘巴一笑:“这么做对八成人有好处,我们为什么不做”
“可”李辉欲言又止。
刘巴道:“我知道,拥有这两成土地的人基本都是主公的近臣,或者久居此地拥护主公的忠臣和百姓,甚至主公自己可能还有不少吧这些人没了地,养尊处优的生活也就结束了,主公这么做会让他们寒心”
李辉没有说话。刘巴一笑:“呵呵,我原本以为主公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大丈夫,为了天下百姓甘愿赴汤蹈火,原来和一般的诸侯没有任何分别”
李辉想在心里努力说服自己,却很艰难刘巴道:“主公想想,这样一来就一劳永逸的解决百姓被剥削被压榨的境况,主公常说民心关乎生计,为什么这个时候却要退缩”
李辉转过身来,问道:“将这些人的土地收了,他们怎么活”
刘巴急忙道:“他们有手有脚,一来可以自己耕作,二来他们还有俸禄,三来这些年他们积攒的东西,完全可以用来经商或干些别的生计,如果他们被活活饿死,那也只能说明这些人不堪大用”
李辉道:“先生再说说,这农人有了饭吃,其他人呢”
刘巴微微一笑,知道李辉已经默许,说道:“农人能吃饱,吃饱后就要吃好,需要购买的东西自然就多了,那商人的生意也就好做了,生意好了,缴税自然不是问题,至于那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我看就”
“好吧”李辉一咬牙:“那就这么办明天我就和他们说,这件事我亲自来”
刘巴点点头:“这样最好,换无论是谁,都不敢干,也干不好”
第二天,李辉一宣布这件事,整个庄主府乃至常山城都要炸锅了。一波接一波的人,纷纷来到李辉家里,询问这是谁出的坏主意。李辉还算仁义,没有将刘巴给卖了,一口咬定是自己想出来的,并且分析了各种好处。
周仓是第一个响应李辉号召的,他拿着自己家的田契,当着众人的面交到李辉:“主公,我周仓是个粗人,治理地方的事情我不懂,不过我相信主公是为了百姓好,我也是穷人出身,知道老百姓的日子不好过,从现在起,我周仓名下的八百三十顷土地,全都交给主公”
李辉拍拍周仓的肩膀:“好兄弟”
第二个就是赵云:“二哥,我家的地可能是常山城最多的,我大哥不再,他去赵国丈量土地去了,今天我也交了,一共三万一千三百二十顷”
这两人,一个是李辉最信任的人,一个是李辉的义弟,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从常山开始,整个幽州一夜之间有关咒骂李辉的传闻传得到处都是。不过这也是一小部分人,一般的老百姓心里最清楚,李辉这么做完全是冒着很大风险的,这些都是为了他们好。
土地集中在李辉手里,那就是集中在老百姓手里。给李辉交租子就是将租子交给了官府。有骂声当然也有赞扬之声。得到土地的人高高兴兴,率领一家子冲着常山的方向磕头谢恩。紧接着,李辉又发动百姓,凡是开垦荒地者,三年之内不收任何租税。整个幽州变的热火朝天。李辉成了天下最大的一个地主。
处理完政事,就该处理兵事了。在这个问题上,刘巴没有什么发言权。倒是徐庶给李辉出主意:“二弟,我看你的军队很是杂乱,应该规整规整”
李辉道:“那大哥说说如何规整”
徐庶道:“俗话说三军,三军,那就应该有三个军,一为步军,二为骑军,三为弓军,每个军的训练和组织方法都完全不同,如今你将这些该自成一体的各个军中放在一去,比如一个队长手下有几十个步军,几十个骑兵,还有几个弓箭手,这就很不妥此乃取败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