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佛说语

第39章 过堂

佛说语 南二公子 4405 2021-04-06 06:58

  化安带着灵仙去了五观堂,那里是用饭的地方。

  “这里是用斋的地方,你等一下可以来用完饭再走,寺庙的饭菜比较清淡,但也别有一番滋味。”

  寺庙中一切都有严格的规定,僧人们的吃食也是有禁忌的。

  他们僧人不能食荤腥,腥是肉。

  而荤指的是五辛:葱、蒜、韭菜、洋葱和兴渠,这五种是比食肉还要犯戒的。

  出家人为什么不能吃“五辛”出自《首楞严经》中的一段话:“一切众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诸众生,求三摩地,当断世间,五种辛菜,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纵能宣说十二部经,十方天仙,嫌其臭秽,咸皆远离;诸饿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与鬼住。福德日消,长无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萨、天仙、十方善神,不来守护。”

  灵仙没想到化安会带她来这里,不过斋饭她还真没吃过,他们佛门中人不能食用的东西太多,这斋饭应该别有一番风味。

  不过,佛门重地,规矩多,日常修行都极为严格,这吃饭,是不是也有规定。

  灵仙想了想,问道:“那你们用斋是不是还有什么规矩?”

  化安微微低头一笑:“灵仙很聪明。”

  灵仙浅浅一笑,她也是比较细心,对待事物都有一些自身的感觉,佛门之地,是圣地,自然也有许多不可随意触碰的规定。

  寺中吃斋确实有些要注意的地方,佛教对自身的日常修行是有细节性的处理,旁人觉得无所谓的地方,佛却有不同的见解。

  吃饭时也是一种修行,饭时也要静心正念,修行本就是一种时间上的所感所悟,并不是一时的起悟,一刹那的得到。

  化安带着灵仙离开了五观堂,路上和灵仙说起了寺庙吃斋的一些注意事项,不说还好,这一说,灵仙还真觉得佛门中人,确实活的比常人有规律,要严谨。

  而且记得事情有好多,亏得灵仙记性好,不然还真记不住那么多。

  化安在过堂前要和众僧去大殿集合诵经,灵仙就在殿外旁的长廊等着。

  过了许久,看到大殿中的僧人们有序排队出来后,灵仙才去了五观堂。

  门外传来一阵声响,是有人在敲梆,然后又一个不同的声音传来,是云板。

  梆是吃饭号令,又叫长鱼,鱼昼夜均不合眼,隐喻佛徒修行也应精勤不息,废寝忘食。

  这是饭前必须要敲的。

  到那时,里面已经坐了很多人了,但一点儿也不吵,大家都很安静的坐在自己位置上,没有四处走动,偶尔也只会有小小的对话声,基本都很自觉的不说话。

  信徒们都坐在僧人们做的后面那排位置,灵仙在中间找了一个位置,可这刚坐下,就看到了斜对面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刚才长廊上的那个蓝衣公子。

  他似乎早就看到了灵仙,冲着灵仙招了招手,笑容满面。

  灵仙看了他一眼就移开了目光。

  这时,僧人们走了进来,很有序的走到了自己的位置,坐了下来,期间没有任何人说话。

  这是对佛菩萨的尊敬。

  灵仙的目光就开始寻找化安的身影,果然在一众僧人中看到了他。

  吃饭前后还要念诵《供养偈》与《结斋偈》,表示供养诸佛菩萨、供养众生。

  吃饭时应当提起正念,食存五观,思量食物的来之不易与众生的苦痛艰辛,产生感恩心、慈悲心、平等心和责任心。

  灵仙一直都记着化安跟她说的话。

  桌上的碗靠近桌子的外沿摆放,筷子横放在碗前。然后僧人们开始念《供养偈》之后,也就开始行堂了。

  行堂的僧人拿着装食物的桶和勺子,沿着桌子走来,过堂期间,不能说话,要用特定的手势告诉行堂的僧人自己所要什么。

  第一遍行堂时,只要不拒绝,行堂的人通常就会把每种食物都在碗里装上一点。

  如果不想要某种食物,或者觉得碗里的饭菜已经够吃,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或用右手在碗卜方做个遮挡的动作,以示不需要。

  过堂时端身正坐,脊背挺直,不要趴在桌上,不要低下头用嘴凑近桌卜的碗,双脚不要交义或翘起,不能浪费食物。

  开始吃饭时,先把筷子和装着饭菜的碗先后移近自己,然后拿起筷子,左手将饭碗平端在胸前,端饭碗时,拇指扣在碗边,其余四指平托碗底,这称之为“龙含珠”。

  右手持筷子夹起食物送人口中,动作要轻柔而利落,称之为“凤点头”。

  对于稀饭、汤等流食,可以把碗端起来饮用,对于固体食物则不能把碗放到唇边扒拉着吃,一律使用筷子夹起来。

  端饭碗的“龙含珠”动作,有一个深刻的含义,喻示着众生皆有宝珠一般的佛性。佛性的开发从培养观照力开始,我们应该勇猛精进地修行,随时让正念提起。

  寺庙的饭菜很简单,今天吃的是小米粥,茄子和黄瓜,很素,要是吃惯大鱼大肉的人,应该提不起食欲,可灵仙却不一样,她很想尝一尝。

  尝了几口,真的很清淡,但味道和平时吃的饭菜不一样,挺好吃的。

  化安也看到了后面的灵仙,见她吃的正好,自己才继续吃。

  第二遍行堂时,如果需要添加食物,就把碗向前移动,伸到桌子外沿附近,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比划一下,表示需要添加食物的多少。

  想要添加某种特定的食物,就把那种食物从碗里夹起来,向行堂的人示意,对于某种食物还想再添加一些,可用筷子或手指在碗边轻点一下。

  对于某种食物只想要一点点,可用右手拇指和小指比一下,表示“少量”。

  对于稀饭,如果想要比较稠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里做一个竖插的动作;如果想要比较稀的,就用筷子或手指在碗上面平划一下。

  灵仙自然是不需要了的,她吃的不多。

  吃完饭之后,将碗叠起,放在靠近桌子外沿的地方,将筷子放在碗右侧距离约一寸的桌面上,筷子与桌沿垂直。

  这一套复杂的过堂仪轨展现着佛门的威仪,然而过堂仪轨的意义不仅在于维持表面卜的优美大方。

  佛教的修行让人们通过了解自己来改善自己,与正念觉知是分不开的。

  因此修行人要努力提起正念并保持觉知。然而普通人由于观照力微弱,经常忘失正念,过堂仪轨就是正念修行的增上缘,要使行为符合这套仪轨的各方面细节,并在沉默中进行有效沟通,必须集中精神,随时觉知自己在做什么和想要什么,饭时不具备正念,心不在焉,妄想连篇,就是随着贪嗔痴在流转。

  灵仙一直记着,看着被自己吃的一点儿也不剩的碗,摸了摸肚子,这个饭绝对是她吃过最严谨,最严肃,最严格的一顿。

  当大家食毕,僧值师巡走一圈后,至佛前问讯。

  待僧值师居中向上站,表示结斋。

  开始念《结斋偈》。

  维那师举腔,大众同唱:

  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胝南,怛姪他。唵,折隶主隶,准提沙婆河。所谓布施者,必获其利益,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饭食已讫,当愿众生,所作皆办,具诸佛法。

  灵仙跟着念的有些生疏,只能混在其中,不过她不经意间瞟了一眼斜对面那位,看着他似乎念的挺认真的,似乎是熟练了的。

  最后等僧人们出去了,众人才跟着出去。

  灵仙刚出门不远,那蓝衣公子就跟了上来。 佛说语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