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建元十一年到建元十五年,京城没有太大的变化。
从张甫之去世到镇国公李谦去世,这些都不能成为缠绕在京城百姓心头很久的阴霾,毕竟贵人会死,百姓也会死,这年头,哪能不死人呢。
但京城的变化还是有一些的,比如说因为各地的税款源源不断的流入京城,比如说各地的士子源源不断的进入京城。
银子和人才的到来,带动着京城各行各业的发展,酒肆的老字号们不断的扩大建筑规模,更有沿街新开的各种小铺子,生意火爆。
就连相王府邸前,对门的马路牙子上,都开了一家馄饨铺子。
大小馄饨整日里在热气腾腾中出锅,往来的食客都不少,中年夫妇们的馄饨也渐渐地在京城百姓间传出了名声。
这些都是悄然发展的变化,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岁数增长外,还有一些始终没有变化的,这种没有跟上时代潮流的发展,往往会被时代抛弃……比如说,倾月殿那位娘娘的肚子。
萧紫衣站在屋檐下,李欢捧着拂尘随侍在一旁,萧紫衣看了一眼天上的残阳,摸了摸自己的肚子,从建元八年入宫到建元一十六年,自己始终没有怀上龙种,萧成渝也再没来睡过,这对于女人来说,尤其是她这样的女人是一件非常难以接受的事情。
萧紫衣渴望着变化,但一样有人渴望着保持不变,或者说,十分害怕这种变化,这种人大多都出现在上了年纪的人身上,和萧紫衣她们这些非常渴望变化的人想比,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后者的年岁可能稍大。
而后者的代表,正是相王。
在张甫之和李谦接连逝世,相王怕了,尤其是李谦走的那一晚,说实话,他不太待见那老头子,但当他去吊唁的时候,看着老头子不算苍老的面容,想想对方也只比自己大五岁,一生戎马,身体倍儿棒,盯着棺材里的脸,相王像是看到了自己。
相王变得爱照镜子了,经常一个人对着镜子,一坐就是一个时辰,对着镜子找出一根根细细的白头发,然后将他们全部拔掉。
相王渐渐地也不爱吃那些油乎乎的东西了,总是吃些清淡爽口的东西,没事还经常从宫里请一些太医回来,给自己开一些补药。
相王也变得开始爱遛弯了,每天用过午膳,他总要出门溜达半个时辰,每天用过晚膳,也要出门溜达半个时辰。
相王用尽一切手段,想要挽留逝去的年华和青春岁月,但随着建元一十六年的到来,每天早上照镜子,都能发现新的白头发,不管怎么拔,都拔不干净;出门遛弯的剧烈也越来越短,走不了几步路,就上气不接下气;明明自己已经尽量的削减膳食,但身体还是发福,那肚子上原本软踏踏的肥肉,也变得瓷实了起来;就连新管家给他找的二八佳人,他也失去了兴趣,尤其是房,事上,越来越不行了。
秋风吹拂,相王头上的黑发白发被风吹得有些乱,他望向皇宫的方向,满目萧萧。
萧成渝和周若彤很着急,他也很着急,但自己的着急比对方的着急来的更厉害一些,因为他们可以等,而自己没法等。
就这样,相王病了。
门前的馄饨铺子,经常坐满了各地请来的名医。
他们一路上风尘仆仆,来不及吃上一口热乎的饭食,就在门前的馄饨铺子旁边将就着解决了,所以就连馄饨铺子的夫妇和那个整天倚在对门墙角破椅子上晒太阳的老汉都知道,相王病了。
相王拉着名医们的手,一个个问他们,这是不是心病?
心病仍需心药医,大夫们最怕心病,但相王不怕,相王知道自己的心病该怎么医治。
大夫笑着告诉相王,让他不要害怕,这不是心病,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毛病,人到了这个阶段,总会有各种各样的矛盾,没事的。
相王有些绝望了,最怕的事情发生了,这是老病。
…………
建元一十六年的秋天,不是很肃杀,天高气爽,北山上的柿子挂满了枝头,沉甸甸的,每一颗都很饱满,让京城的百姓们充分的享受着秋日的馈赠。
不管是京城的百姓,还是京城外面的百姓,都不得不说,褚仁杰入主内阁以后,大刀阔斧的改革确实带来了很大的实惠,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却是越来越好了。
原本江南也该如此,重新整顿的商业,因为和周国的盟约签订,成功打通的西域之路,使得江南新一批的富商们纷纷崛起。
江南道应该更加富庶才对,但当韩悦和贾本道去了京城,从京城新调任的户部侍郎,为了能够保住老上司发展的功绩,大力增加赋税,每年来,给朝廷内库交的银子都有增无减,果不其然,这位侍郎大人重新回到京城后,被褚仁杰拔擢去了内阁。
随着户部尚书和侍郎的两次调动,中枢里那些自诩升官无望的官员们全部蠢蠢欲动起来,江南道就是一个跳板,只要从中枢下来,在江南道交够了银子,没两年就能升回去,这可是一件大好事。
原本冷清的南地,成为了京城官员们争抢的香饽饽,一个个都铆足了劲头,主动要求南下,对此,不管是萧成渝还是褚仁杰,都觉得是件大好事,毕竟南地士子入朝为官,北方官僚,也该去南方互相融合一下才对嘛。
新的主事官下放江南,清正廉洁,但不受百姓爱戴,他下来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要做到比前任给朝廷交出更多的银子来。
新任的富商们苦不堪言,纷纷找到了商会会长褚向浩,褚向浩也觉得这不是法子,对江南的富商们压榨的实在太厉害,这些新的富商都是响应新政,被自己的培养出来的,他们的儿子都在京城做官,都是自己为了儿子安排的老乡会,把他们全部整垮了,对儿子的仕途也不好。
褚向浩找到了新来的知府大人,知府大人可以不给他这个从六品的商官面子,可不敢不给内阁首辅他爹面子,但是自己来这里,是给朝廷搞银子的,上头不敢得罪,下头也不敢得罪,那就只有得罪敢得罪的了。
这位知府大人私底下将赋税增派至朝廷规定的两倍,自然引起民愤,知府大人也不算坏,亲自登台解释。
从老首辅逝世前,大西北的马贼是越剿越多,这两年,更是连中原也出现了马贼,师徒二人在为政手段上,很有些不同,但至少在剿匪上,不遗余力,花了大把大把的银子。
匪患很严重,不剿匪,他们就会壮大队伍,就会成为危害国家社稷的毒瘤,就会引来战争,就会生灵涂炭,所以为了以后的好日子,就请各位江南百姓先吃吃苦,日后朝廷会补偿的。
从科举到南北商道合流,再到南人出任内阁大学士,江南百姓们一次次以为日子会好过起来,结果等来的却是从前朝就开始加派的赋税支援北方,然后到了今朝,又是加派赋税,为了北方,江南的百姓们哪里认可。
这位知府大人私下里将赋税翻了一倍,但也不怕事后追究,日后哪怕朝廷真的追责,自己没贪一两银子,全部上交朝廷,自己自然不会害怕。
军队强行出动,各个府衙的之人也倾巢而出,挨家挨户的搜寻值钱的物什,总算将这笔银子凑足了。
这位知府大人还是留了个心眼,朝堂上踢皮球的事情他见得多了,是以,他将这笔银子立下了账目,和前任他们一样,没有送去户部太仓,而是送到了内务府。
内务府是娘娘管着,更是圣上私库,大部分的操作流程都是银子先入内库,再转入户部太仓,虽然麻烦,但是日后真出了事情,圣上也不好多说,毕竟银子是进的自己的腰包。
这位知府大人在年关凑齐了银子,在年初就升迁了。
今年的日子特别难过,几年来风调雨顺,也没有战争动,乱,但还是饿死了不少人。
路边时常有妇人走着走着,倒地不起,更有甚者无奈,将家中嗷嗷待哺的孩子挑到大街上叫卖,一担米换一个小童,人间惨象,莫过于此。
这些,知府大人漠不关心,烂摊子,留给下任便是,与自己何干?
富庶的江南道,百姓们集聚的怒气如同天上那沉重的乌云,已经到了某个临界点,快要爆发了。
…………
最先爆发的不在江南道,不在大梁,而在周国的皇都。
这几天,从入秋以来,很多西域的富商们就察觉到了不对劲的地方,纷纷收拾了各自的银子账目,逃离了周国的皇都。
秋日的某夜,草原的八方,许多军队整装待发,从各个方向朝着一个方向挺近,中原在塞北草原的中段,各个部落的联军汇聚在了一处。
联军的服饰各不相同,战旗冲天飘摇,有猎鹰,有黑蛇,有牤牛,有胡狼,有战马,有黄羊……
各个部落的将领望向西南方向,他们在静静的等待着,等待着西南皇都传来的信号,然后剑指大梁。
幽州王府境内,幽州王脱下了身上的羊皮袄,来到了院子里的老槐旁,他站在树下,站在风雪下,远眺京城的方向。
昨日的三封密报,已经确定草原各个部落在中段集合,奔赴西北边境的界河,也只是一个月的事情。
他从腰间抽出了那柄明晃晃的弯刀,一刀一刀的砍在了老槐身上,每一刀都留下了一道巨大的口子,终于到了中夜,粗壮的老槐在砍废了十几把弯刀后,哗啦一声倒地,树冠的方向,正对着京城。
第二天,风雪过后,整个幽州城人去楼空。 妃卿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