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警”——应该是“交通警察”的简称。
警察而冠以“交通”,是一种界定。标明了警察的色彩和职责。可以说是“交通”这两个字决定了“交通警察”的个性。因此,要走近“交通警察”,先需知道什么是“交通”?
没有门的建筑不是家,也不叫房子,充其量只算是坟。路不“交”也不算“通”。倘若世间有那么一条笔直的大道,修得宽阔平整,没有一个交叉口,前不通到村,后不连着店,这样的路又有什么意义呢?没有。修得再好也不过是大地上一条毫无用处的伤疤。
路的价值必须是和居民地交叉,和其他的路交叉,和一切有人的和人要去的地方交叉。不“交”不为路。“交”而“通”,才成其为路。“交”就是“通”。“交通交通”,交汇而通畅。——这是人们设计道路的目的。
然而,路是死的,人是活的,车是动的。路方便了人类,但也从有路的那天起就有了车祸,有了塞车的现象。车到车前没有路,车到人前没有路,人到人前也没有路。于是,就有了“交通警察”。让路真正能发挥路的作用,安全快捷地交而通——通而交。“交通警察”便成了秩序、公正和安全的象征。
20多年前有个美国人跟我讲他第一次来中国的感受,当时他讲的许多深刻体会我都记不得了,只有一件小事却让我至今不忘。他在北京下了飞机,没有熟人接他,语言又不通,他在此之前还接受了许多关于中国人有小辫子以及诸如青面獠牙之类的宣传,心里嘀嘀咕咕地一走出机场,看到门口有个指挥车辆的警察,立刻就有了一种踏实牢靠的感觉。他正是通过那个警察找到了住的地方,顺利地开始了中国之行。
“交警”还是城市的一种景观,警察的仪容风姿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民风、民气和管理水准。过去在警察的岗楼下面常常会围着一帮人看热闹,实际是看“交通警察”处理事故的水平。农民进城就更喜欢站在马路边上看警察。俗话说老百姓的眼睛是杆秤,市民是会对警察进行评比的,哪个路口的警察好,大家心里都有数。比如“蹲楼的警察不错”、“成都道口的警察好”、“金刚桥下坡的那个老警察有意思”……
可见,走近“交警”很容易。只要你走上街,想躲开“交警”倒不那么容易。每个城里人几乎都有跟警察打交道的经历。但,走近了不等于了解啦,人们对警察往往又是熟视无睹的。倘真能走进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家庭,他们的情感以及他们的精神世界,相信一定很有意思。通过他们也可了解现代城市的素质和现代人的素质……
几乎可以天天看到警察,可人人对警察又有一种陌生感。当你出了事想找警察的时候,警察是亲切的、能救急的、可信赖的。当警察找你的时候,你却是厌烦的、充满戒备的,或当时假装承认错误一转身就会骂街的。
“交警”的职责就是维护交通规则,有些人急于赶路,只要认为有可能就会破坏规则——这是马路上永远存在着的一对矛盾。比如,只要没有警察就准有人会闯红灯。有警察站在那儿的地方,红、绿灯才管用。这是什么心态呢?在心理学上叫“每个人的潜意识里都有想通过犯规获得快感的冲动。”
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有交通就得有警察。无论最发达的国家,还是最落后的地区,概莫能外。
老百姓到底是怎样看待“交警”呢?“交警”天天站在大街上,经得多见得广,从他们的角度又是怎样看待城市、看待市民的呢?
来吧,让我们都走近点儿,在精神上在感情上来一次真正地“交通”。
交而通,通而交,这正是现代人最需要的。 极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