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年前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何必拒绝广告》,那时广告业在中国刚刚兴起,许多人不习惯,感到不胜之烦,我劝人家对广告持宽容态度,有些精彩的广告也颇赏心悦目。谁知道,有些广告越来越邪乎,已经成为消费的误导和社会的污染——污染人们的精神、视觉、听觉。
有刻意煽情的图书广告,还有危言耸听的药品和补品广告——“女人多磨难,女人天生多病”。“专家忠告:女性25~35岁是乳腺疾病高峰期,35~45岁易患子宫疾病,50岁上下的妇女处于更年期,更是人生一大难关。”(活着简直就没有好时候,不过用不着悲观,男人比女人更惨!)“国外资深社会学家的研究表明,男子远比女子容易患多种疾病,从而成为不幸的牺牲品”,“男人最需要关怀”。
以及糟蹋文字的广告:补习班招生——“无读不丈夫。”电脑——“码到成功”、“芯满意足”。服装店——“衣衣不舍”、“衣帽取人”。磁化杯——“有口皆杯”。空调器——“终身无汗”。胃药——“无所胃惧”。矿泉水——“好水多磨”……不光是说和写,还要有行动——
1998年12月21日上午10时许,某地车站广场发售体育彩票,为吸引更多的人参与摸奖,学习古代从高楼上抛球招婿的故事,雇请两名飞行员驾驶滑翔机,从空中向广场上抛撒彩球,球内装有金戒指和手表等物。一位70多岁的潘姓老太太到乡村去串亲戚恰好路过广场,身边突然砸下两个彩球,随之便有潮水般的人群向她涌来……老人旋即被撞倒,踩踏成重伤。
1999年,河北省邯郸市的啤酒瓶盖变得值钱了,谁拿一个啤酒瓶盖到经销商那里就可以换回3元钱,于是各酒店、饭店的服务小姐们就拼命向客人推销啤酒,她们开瓶时将瓶盖据为己有,一个月能有几百元乃至过千元的额外收入——原来这也是啤酒厂商的推销手段。
1999年初冬,一推销保暖内衣的厂家,把冷冻车开到重庆市中心的解放碑前,让好奇者或有心购买的人穿上保暖衣先到冷冻车里冻上半小时,当场被冷冻的人年龄最大的63岁,年龄最小的只有13岁。
还有:用几十吨的白酒洗街,拿高压龙头向空中喷洒,在数十天内让整座城市酒气冲天——这是白酒厂做的促销广告;
兜售洗发水的女推销员,在公共汽车上当众表演洗头;
8名妙龄女郎,身穿艳丽的大红旗袍,分两排在闹市区迈着模特步慢行,每个人的胸前、背后都绣着一个金黄大字,连起来是:“风水福地,元宝山庄”——原来是推销墓地的……
厂商们的想像力似乎不用在提高产品的品位和质量上,而是怎样用怪招儿、损招儿招徕消费者。这样召来了看客,又有什么用呢?
广告的本意应该有五个台阶:
第一种境界,引起消费者的注意,第二种境界,光是让消费者注意到你还不够,还要对你产生兴趣,产生好感,心里信服;第三种境界,在信服的基础上产生购买的欲望;第四种境界,光有购买的欲望还不够,要让消费者强烈的兴趣和购买欲望变为购买行动;第五种境界,买了你的东西还不算完,广告的效应还应让购买者买后感到满意,不后悔,以后还会继续购买你的产品。
时下许多广告只能达到第一种境界,稍稍能引起人们一点兴趣。有些广告甚至连第一种境界也达不到,俗话叫“哄死人不偿命”,未等引起人们的注意,就先让人产生反感,产生怀疑,躲避惟恐不及。还有,铺天盖地、狂轰滥炸式的广告;虚张声势、只顾自吹自擂的广告;手法拙劣、蒙哄作假的广告;浅陋庸俗、趣味低级的广告……非但引不起消费者的兴趣,反倒会令人厌恶,适得其反。
自1666年英国的《伦敦报》首开广告专栏,经历了广播和电视的诞生,随着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及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广告已经从附属于商品的生产中分离出来,形成为一门独立的行业和学科,格外倚重文化艺术。世界上广告业最发达的美国,已经由兴趣化、艺术化、精雕细刻……进入返朴归真的阶段。世纪末,美国《广告时代》杂志评选出本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十条广告词,几乎清一色都是平实朴素的。如:
排在第一位的是麦当劳快餐的广告,“今天你该歇一歇了”。
第二名是美国陆军的征兵广告,“你能你就行”。
第三名是,“百事可乐对你口味”。
中国的广告业,什么时候能够从粗制滥造、哗众取宠的档次上升一格儿呢? 极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