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名人的嘴

§何必厚此薄彼

名人的嘴 蒋子龙 1688 2021-04-06 06:21

  报载:2005年10月29日,全国有百万人参加公务员考试,仅天津就有八千人参考,有的岗位要在二三百人中取一个。北京一民主党派机关招一名公务员,报名者两千多人。有人形容某单位的招聘场面:“博士一走廊,硕士一礼堂,本科生一操场。”

  这可真是千军万马在抢一条羊肠小道!公务员,本来是在诸多社会岗位中一种比较特殊的岗位,俗称“公职”,“人民的公仆”嘛,需富有公共精神,以服务和奉献为取向。难道现代人忽然都一窝蜂地高尚起来?

  当下的“公务员热”,不能排除其中有高尚的动机。但更多的恐怕无所谓什么崇高的理想和抱负,看中的是公务员的安全牢靠,终身保险,而且收入稳定,收入中的含金量高。倘再能熬成个一官半职,一本万利甚或无本万利都是有可能的,那收益就不仅仅是“稳定”的问题了……可见“公务员热”是一种升虚火。虚火烧过了头就会变,就会改,这是一般规律,未见得就有多么的牢靠。

  另一方面,用人市场上却在大闹“技工荒”,已经闹了有些年头了。许多生产单位都缺少好技工,有些公司不得不花高薪招聘优秀技工,在报纸上能经常看到这类广告:年薪18万元招聘高级电焊工,年薪12万元急聘高级车工……为什么不需要那么多人的地方,人们却挤破脑袋往里钻,真需要人的地方又招不到人?即便单从求职的技巧出发,也应该躲开扎大堆,去挑选适合自己的冷门啊?

  这就是眼下的社会结构对人们的误导。封建时代,推崇“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那个年代,读得起书的人毕竟是少数,大部分人为了生存也要认真学好一门手艺,或安于本分的劳动。到解放初期,社会上还流行“一招鲜,吃遍天”的大实话。自从一切都讲究学历以来,社会风气便渐渐地变了,变得“重文凭、轻技能,重仕途、轻工匠”,一切以学历为上。于是,人们明明知道大学毕业后就业很难,明明知道考重点高中比考大学还难,可家家户户还是一门心思把孩子往读高中、上大学的路上逼。别忘了,人是有差别的,一个人一个样,有的人会读书,却不一定就是人才;有的人不喜欢读书,但干活手很巧……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都有选择自己的爱好、发挥自己特长的权利。何必非要舍弃自己的优势,甚至是选择自己的劣势,而随着大家往一条道上挤呢?

  “文革”期间我当过锻工,锻工就是铁匠,我干过的漂亮活儿至今还都记得清清楚楚。比如用“三火”锻造一个82公斤重的方套,外面方方正正,中间一个直径16厘米的孔。上班时从技术科领出几张图纸,下班时地上放着一排实实在在的产品,将画在纸上的设计变成现实,那心里的愉快和满足,只有具体干活的人才能体会得到。当时车间里有两个八级工,他们才是车间的灵魂,全车间上上下下从骨子里尊敬他们,我当时的理想就是要当到八级工。至今有时候手还发痒,非常想站到锤前,拿钳子夹住一块烧红的钢料,上下翻飞地干出一身大汗。如果能年轻20岁,一定再去打铁。

  干活,特别是能干出好活,干出一种境界,是很快乐的。即便是脑力劳动的人,最好也能掌握一门体力的技能,以保持与现实的联系。我们这个崇尚劳动的社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鄙视“蓝领”的?最可悲的是本没有技能、又从来没有认真干过活的年轻人,却从小就被培养成鄙视和惧怕干活,那新社会的希望又“新”在哪里、“希望”在哪里呢?

  在这方面我倒欣赏老牌资本主义英国的做法:将技术工人的等级与学历对接,拿到一级技工的证书,就相当于初中毕业;二级技工相当于高中毕业;三级相当大专;四级相当本科;五级以上的技工,根据情况分别相当于硕士、博士。在英国,乃至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高级技术工人,所享受的待遇、社会地位和收入,丝毫不低于硕士、博士。

  我们经常把“与国际接轨”挂在嘴头上,有时候真不知道把“轨”接到哪儿去啦? 名人的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