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本应是一种文化,一种凝固的历史。可惜,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有文化,比如:五十年代如雨后春笋般建起来的“工人新村”,五八年的“干打垒”和城市里的大批“跃进楼”……现在拆掉的正是这些建筑,而不是更古老的房屋。因为这些“解放后”的突击性建筑既不美观,又不结实,留之何益?比如,天津在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中倒塌了许多房屋,按理说倒塌的应该是老房子,实际上多是“解放后”盖起来的新房子,这不是很耐人寻味吗?
北京的幸运就在于它一建城的时候,其城市建筑和布局就凝聚了当时的最高文化。封建时代说它有帝王气象、皇家风水。“解放后”继续是政治和文化的中心,至今它仍是世界性的文化型和历史型的中国第一名城,是当之无愧的无法替代的首都。洛阳、西安也都曾是古都,朝代一换便日渐衰退,蒋介石曾想建都南京不是也失败了吗?
北京许多著名的皇家建筑和现代建筑自不必说,单讲北京的胡同,就是一笔丰富的历史遗产和文化遗产。它正南正北,正东正西,横平竖直,四通八达,如同一个方方正正的棋盘。任何一个朝代的“老帅”,在这样的棋盘上都感到方便,来去自如,气运亨通。任何一个普通人,哪怕是不熟悉北京的外地人,进入北京的胡同只要方向不错,就准能走得出去。它符合中国天圆地方的观念。
北京的胡同就是北京的风水,北京城的经络。经络通则北京就健康、兴旺。正因为北京有这样的胡同,才养育了北京人的性格,从整体来说他们和首都是相称的,正直通达,刚厚勇烈,关心政治,关心国家大事,在历代政治风浪中,每当国家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北京人都站在最前面,为全国人民做出榜样。
几乎每一条北京胡同都有自己的掌故,都有自己值得骄傲的历史。一条胡同挂着许多四合院,每个四合院都各有千秋。一个外地人不走北京的胡同,不进北京的四合院,就不算真正到过北京。而走进了北京的胡同,又如同走进了中国的历史隧道。四合院代表了中国的文化传统,大都像庙一样坐北朝南,多大的人物都可以在里面生活,普通百姓更可以在里面繁衍子孙,四世、五世同堂的可以住,儿女们分锅分灶、独立门户的也可以住。从外表看不起眼,里面却曲曲折折、藏龙卧虎。
北京的胡同决定了北京的风格:招贤纳士,宽厚量大。四面八方的人都可以到北京来工作,一视同仁地受到重视,得到发展的机会,走仕途的叫“当京官”,搞业务的叫“进入中央研究机关”。条条胡同都走得通,条条胡同都通大道,容纳东西南北。
这就叫首都气派,欢迎来工作的,欢迎来朝拜的,欢迎来旅游的,欢迎来叙友谊谈生意的,欢迎一切人,如海纳百川,有容怎能不大?说到北京的量大能容,很自然地想到另外一些城市,虽然名气也不小,经济繁荣,但那种排外情绪,那种自以为是的小家子气局限了城市的规格。
北京的胡同体现了古人“民可载舟,也可覆舟”的思想,不只方便大人物,也方便小人物,具有平民意识。举一小例:每条胡同都有公共厕所,胡同长的设在两头,胡同短的设在中间,且不收费。不要小看厕所,有进无出为不通,有上无下为不达,论阴阳、讲风水少不了这一项。七十年代末巴黎有一位很能干的市长,因为厕所问题没解决好被选民赶下了台。天津市有两任市长大抓厕所问题,受到群众的赞赏。当年有一外地人曾在天津的最繁华地区转了两个小时找不到厕所,最后不得不买张电影票到电影院里方便一下。
北京胡同是北京人的福气,也是进京的外地人的福气。 名人的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