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垦的海南
生活在一个污染无孔不入、令人防不胜防的世界上,现代人最向往的应该是一种天然。处于现代社会最大的优势也应该来自天然。以支撑现代世界经济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橡胶为例,在这个现代科技无所不能的时代,人造的合成橡胶粗糙不耐用,只可用于一些简陋或短命的器物上。像航天、军工、医疗等高精尖行业,还必须使用天然橡胶。
就因为此,在共和国创建之初,当时能在全球“社会主义阵营”发号施令的人物斯大林,向新中国呼吁:“帝国主义阵营”在政治和经济上全面封锁“社会主义阵营”,尤其是战略物资橡胶,而橡胶树“仅生长在界线分明的热带地区——大约赤道南北10度以内”。而世界上的整个“社会主义阵营”只有中国的海南岛南端属热带气候,打破“帝国主义”的橡胶封锁、也包括新中国的自强自立,似乎就靠海南岛了。
于是,在当年“社会主义阵营”的史册上,出现了一个著名的画面:中国外交部长周恩来和苏联外交部长同坐于一张桌子前,签署关于在海南岛种植橡胶的协议,后面站着斯大林和毛泽东。随之国家委派叶剑英、陈云,一武一文两位开国元勋“共同去承担这一历史性的重担”,时任华南局第一书记的叶帅就这样还兼任了华南种植局长。刚刚参加了解放海南岛战争的7个师98个团的官兵,脱下军装变成90多个农场,但依然保留着班、排、连、营的建制。场带镇,场带村,场带队,加上归国种植橡胶的华侨以及后来的“下乡知识青年”,组成了浩浩荡荡的海南农垦大军,艰苦卓绝地在北纬18—24度间创造了大面积成功种植橡胶的奇迹,在海南形成了我国最大的天然橡胶种植基地。
60年过去了,海南农垦至今还在支持着“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橡胶消费国”的实际状况——这就是历史——这就是文化。一种追求天然并借助天然形成独特的中国农垦文化。“是军队,没有军费;是政府,还要缴税;是农民,却加入工会;是企业,必须办社会(仅海南农垦人口就有百万之众,在职职工只有19万,离退休人员21万,其余为依附于农垦的小社会。)”所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尊称中国农垦人为“共和国的长子”。
在土地严重流失的今天,他们格外对得住须常常扮演守业角色的“长子”称号:农垦的国有土地没有流失,农垦人有一种天然对土地的亲近感和信任感。他们每天都是凌晨三点进胶林割胶,第一代“老农垦”经常与毒蛇猛兽遭遇,即便是现在的第三代“新农垦”,在正是露水最猛的后半夜上山割胶,也会饱受蚊虫叮咬、蛛网缠扰。但退休后的胶工们又都还保留着早起的习惯,清晨听着广播进胶林、钻芒果园、遛胡椒地……好不惬意。
岁月悠悠,农垦人干得天然,吃得天然,活得天然。然而,世界一体化,经济市场化,社会商品化,海南农垦这片天然的“净界”,遭受了来自非天然的挑战——最直观的就是农场外的“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当年哭着喊着要加入农场的人,如今却非要退场。仅南田农场相继就有2000多人退场,“越退越穷,越穷越退”,有人甚至拿着清代乾隆年间的地契找农场要地。最严重时一万多名职工半年领不到工资,有时一个月的工资要四处求借、分七次才能发够数。东和农场更惨,2600多名职工的28个月的工资,被拖欠了23年之久。似乎天下人都有一问:市场经济下的农垦,还“垦”得动吗?
究其然这并非是天然之故,更不是海南农垦所独有的现象。北京市总工会走访万名劳动模范后公布了一串调查数字:“在首都北京,14.6%的离退休劳模收入低于当地基本养老金,33.6%在职劳模月收入低于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74.05%劳模身患疾病或残疾……”
面对困境,海南农垦人却出语不凡:这是改革的代价,必须承担。改革就是观念与利益的博弈。海南农垦有天然的巨大优势,这天然优势既来自长期天然形成的农垦精神,也来自得天独厚的丰富资源。天然不是穷困的理由,恰恰相反是无价之宝。土地是大自然对地球人的天然厚赐,在土地因污染严重退化的今天,而南海农垦却有1280万亩肥沃优质的土地。“本土就是权威”,无非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以天然的天大优势走市场之路,只会更大地发挥其优势。
观念一变,管理模式一变,海南农垦的天然优势竟令他们自己也大吃一惊。无公害的香蕉、芒果、龙眼每亩的年均产值都在万元以上,一户人家的收入少的四、五万元,一般的一、二十万元,多的二百万元以上,竟然很快接近“四个一”的小康生活标准:“一份产业、一份股份、一栋楼房、一辆汽车”。仅一个南田农场在“非胶生产领域”就建成了14.5万亩中国最大的芒果生产基地,被国际芒果论坛评选为“果王”“果后”的两个芒果品种都出自南田农场。
海南农垦的天然优势不止体现在经济上,在他们的精神上也有一种天然的强韧和自信,能祛暑消毒、乐观融和。在海南的任何一个地方,无论多么偏僻的深山老林,说普通话都可以交流,不会有疏离感或被拒绝。因为有农场就有学校,就有医院,就有普通话,就有强烈的认同感。因此在海南这样一个中国最热的地方,却有一个举世闻名的“长寿之乡”,其长寿者之多,平均寿命之长,又在长寿乡中居前列。
海南农垦的第一代当地人的长辈,多有下南洋者,有的村几乎家家都有海外关系。自海南成为大特区后,中国掀起了“南下大潮”,四面八方的大陆人南下,许多人路过广东最后在海南落脚生根,乃至世界著名的“博鳌论坛”也落户海南,现在又称为“国际旅游岛”……这一切恐怕都跟海南农垦人随和认同的性格有关。
海南农垦劳苦功高地不止是在土地上为国家铸造了“绿色丰碑”,也一定会在国人的精神上增添一份生机盎然的绿色、一份天然的温暖和快乐。 蒋子龙散文集:红豆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