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世纪40年代,正处于冷战状态的苏联,异乎寻常地购买了一部好莱坞根据斯坦贝克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愤怒的葡萄》。意在展览美国资本主义制度下的贫困,以活生生的画面教育苏联百姓。不料影片放映不到两个月,就被匆匆撤下,因为影片给苏联人印象最深刻的,不是银幕上所显示的贫困,而是每个美国人都有一辆小汽车!
想想文化大革命结束之后,最令中国人惊讶的是什么?同样也是汽车。原以为“世界上那三分之二还没有获得解放的人们,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岂料他们竟是坐在小汽车里。而那时中国最吃香的职业,却是“方向盘”和“听诊器”。“方向盘”之所以吃香,是因为“离地三尺,高人一等”。也就是说,汽车比人尊贵,人因车显。
坐公共汽车为什么就没有“高人一等”的感觉?因为没有驾驶感。
长春一汽大众公司2001年推出了一款“宝来轿车”,被誉为“驾驶者之车”。这种称谓有点怪,难道还有“非驾驶者之车”吗?
后来我到了一汽大众,才闹明白所谓“驾驶者之车”,强调的是一种驾驶感。此车凸显驾驶者的自由,用驾驶感取代乘坐感,即变被动为主动。这诠释了一种全新的汽车理念,颠覆了传统的“坐”汽车的观念。
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造成巨大冲击的,仍旧是汽车。著名的华西村富裕起来之后,一次购买了250辆捷达小轿车,排着长队开进村子,曾轰动一时,被媒体炒为佳话。曾自称是“世界第一庄”的大邱庄,视“庄主”禹作敏的坐骑“奔驰600”为图腾,村民们自称,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看“庄主”的奔驰车在不在,车在便心定神安,一顺百顺……
城市里就更不用说了。有钱人斗富,首先就在汽车上显摆;结婚炫耀幸福也要在迎亲车队上比豪华;甚至连祭奠死人,也要烧一辆纸糊的轿车;现在中国的官场,差不多就驼在奥迪车上,政府不知下过多少文件,规定哪一个级别的官员该坐什么车……可见金钱与权力,乃至人的尊严、追求和理想,都要依赖汽车体现。
中国人太多了,都是一个脑袋两条腿,你湮没在13亿人中怎么才能引起别人注意?靠汽车就能很容易地做到这一点。汽车成了现代人的标志。就像布什的竞选主管肯·梅尔曼在分析选民成分时所说过的:开豪华车,练习瑜伽,差不多就可以肯定是一个民主党人。开林肯或宝马,并拥有枪的人,才会把选票投给布什。中国的汽车社会也正在逐渐成熟,慢慢地也可以根据汽车便能断定其人的身分。
2、就这样,人们几乎是在欢欣鼓舞的诱惑中,不知不觉地被汽车改变了,仿佛不是人驾驶汽车,而是人被汽车所驾驶、所追赶。看吧,中国到处都在修路,“要想富,先修路”——已成了不发达地区脱贫致富的万应灵药。为什么修路能致富?路一修好汽车就来了,汽车是财富的象征,汽车的滚滚车轮,可带动滚滚财源。于是,老路在拓宽,新路在无限制地伸延,公路如网一样覆盖了大地。
城市像发烧一样在急剧膨胀,向郊外扩展,一切都是被汽车逼的,为了汽车的便利。汽车的发展引发了一场城市“大跃进”……有史为鉴。
俗云:“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堆出了城市。”而汽车,又剧烈地改变了城市,决定着现代城市的面貌。只要稍微回顾一下近一个多世纪来,汽车和城市的发展过程,便一目了然。世界上第一台以汽油为动力的内燃机,是1885年由德国人卡尔·本兹(Karl Bcnz)和哥特利勃·代姆莱(Gottlleb Daimlat)发明的。但真正把汽车变为大众化交通工具的,却是美国人亨利·福特(Henry Ford),人们称他的T型汽车,“改变了美国,改变了世界”。
国际上公认的“改变世界商业历史的20个决定”中,福特汽车公司于1914年,给员工开出5美元的日薪,被排在第四位。当时福特汽车的生产线正陷于困境,工人流失率高达370%,福特不得不雇佣近5万人,才能勉强维持只相当于1.4万人的劳动规模。福特希望通过每天向工人的口袋里放进5美元(以前工人的日工资只有2.34美元),并将工人的劳动时间由9小时减为8小时,能稳定住人心。不料这一决定竟引起一连串的社会效应,渐渐地竟改变了整个美国的社会结构……由于工人的工资高了,有了购买力,汽车的单纯制造者变成了消费者,汽车的销路大增,自然也就更剧烈地刺激了汽车的生产。而高工资又催生了一批以高级技工和白领为代表的中产阶级,逐渐成为美国社会的中坚。
到1928年,约有1600万辆福特T型汽车从传送带上投放市场,平均每五个人就有一辆小汽车。当时美国的汽车产量,占了世界汽车总量的85%。有了汽车就得修路,道路又刺激了郊区城镇的发展,在那个美国汽车和公路发展的全盛时期,每年建新房833000幢,其新房建造率是以往的两倍多。每个大城市的边缘地带都有许多新的郊区城镇连翩而起,驼在汽车上的美国城市经历了一场戏剧性的空间转换,来了个里外大调个儿,出现了中心区每况愈下,而外围蒸蒸日上的新模式,美国在不知不觉中身不由己地变成了一个郊区国家。
汽车使城里人享受到以前无论如何都享受不到的好处,清新的空气,安宁静谧的环境和大自然风光,既有乡村的全部优点,更兼城市的一切便利。(《潜滋暗长的疆界——一百五十年来美国郊区的发展》肯尼斯·杰克逊著,迟越译。)这像不像现在的中国?
郊区化过程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城市增长的重要功能。
可为什么非要说是汽车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而不是电车、火车?电车和地下火车几乎都是直通市内商业区,似乎是在鼓励人们跟市中心保持经济和社会的联系。然而它们是有轨道的,因此是保守的,总是沿着一定的路线往返运行。而小汽车是创新的,有驾驶感,可随心所欲,任意驰骋。
20世纪末,美国总统胡佛任命了一个委员会,调查美国生活的现代趋势。1933年,以《美国当前的社会趋势》为题公布了调查结果,对私人小汽车有如下的描述:
“新交通工具之所以在短期内受到普遍的欢迎,多半可归结为以下的事实:小汽车使车主来去自如,这已是旧的交通工具所望尘莫及的了,汽车备于身边,可供随时驱驰之用;自己驾车外出,路线、目标任意选择,时间、速度随心所欲;行囊包裹之累已不在话下;更可取者,乃是用较小的开销,便可携全家出游。种种方便加大了汽车使用率,也加速了汽车的普及。”
这就是驾驶感的作用。只能拥有自己的汽车,才可以获得这般美妙自在的驾驶快感。
3、2006年夏天,一批作家应《作家》杂志社之邀赴长春参加一个讨论会,题目是“现代工业化进程和文学创作”。我却宁愿称这次文学讨论是一个“汽车狂欢节”——这个“现代工业化进程”最后也可以归结到“汽车的发展进程”上。
讨论会在一汽大众公司举行,其开幕式放在试车场。一批崭新的奥迪和捷达停在路边,任由作家们上去试车。我见作家们个个都眼放精光,依次上去享受驾驶新车的快感。
在这里,驾驶像创作,而乘坐充其量不过是阅读。
这就是驾驶的诱惑。在汽车问世的120年里,惯于喜新厌故的人类抛弃了许多东西,为什么对汽车的兴趣却有增无减?
是汽车吸纳了现代人的灵魂。
人在学会走路后都要学跑,谁都想当那个“跑得最快的人”。追求速度是人的天性。现代生活中的一切,就更讲究速度和刺激了,一切都要快,进行快、结束快……于是,驾驶感就变得尤为重要,甚至可以说,生活的全部技巧都表现在“驾驶”上。
现代生活仰仗着一种平衡力,而对汽车的驾驶提供了这种平衡力,以及对自我平衡的满足感。是驾驶感将人的占有与消耗的本能发挥到极致……
4、经历了一番严肃的工业和文学的讨论之后,进入“汽车狂欢节”的核心部分——“第一百万辆捷达车”下线的庆典仪式。
中外宾客聚集在总装流水线旁边,后面人头攒动,前面的大屏幕上画面闪烁,主持人带领大家回忆了15年来,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的合作历程……乐声伴着说笑声,心情烧沸了车间的温度,那辆幸运的刚刚下线的第一百万辆捷达车,集现代人对轿车的万千宠爱于一身,为它欢呼,为它拍照,为它举办专门的音乐会,有关人员挤到前面在它的车身上签下自己的名字……
这场面让我想起所经历过的一个又一个的“工业大潮”,或曰“经济浪潮”。20世纪的50年代,全国的工业兴奋点是造万吨轮,第一艘自己制造的万吨轮“跃进号”却像泰坦尼克号一样,在首航中触礁沉没,具有非比寻常的警醒和宿命意味;60年代的重大科技攻坚战是造原子弹;70年代的工业热点是造万吨水压机……
现在则是汽车。
工业热点表达了经济动向和社会潮流,因此可以说现在的中国到了汽车时代、驾驶的时代。现代人把汽车看作是自己意志的表象,在瞬息万变、竞争剧烈的商业社会,用钢铁的漂亮壳子把自己包裹起来,不仅有了安全感,让人和人、人和环境立刻就有了一种神秘的距离感。只要一坐进自己的车里,随即就有完全不同的感觉。在跨越距离时有了轻松和舒适感,变奔命为一种享受。
如果是驾驶蓝车或绿车,那是一种收缩的颜色,让车看上去比实际的要小,可在拥挤的大街上尽量灵巧地横挤竖钻,一逞有车之快。倘是开着红、黄两颜色的车,则显得膨胀、张扬,车给人的感觉要比实际的大,这就益发地醒目和骄贵。黑的高贵,白的俏丽……
5、狂欢节的高潮,是第二天的“汽车庙会”。即一汽大众公司每两年一度的“家属参观日”。约有三四万名一汽大众的员工家属,名义是家属,实际上有家属的邻居和朋友、连同家属的亲戚们也跟着一块来了,扶老携幼,笑逐颜开。公司的所有大门都敞开,欢迎这些来赶汽车庙会的人们,并发给每人一兜纪念品,里面有精致的汽车模型和宣传材料。
正门前的广场上有文艺演出,铜管乐队正高奏着《迎宾曲》,但看演出的人很少,家属们像潮水一样涌进各个车间。他们要看的是汽车怎么生产出来的,还要找到在一汽大众上班的自己的家里人,看看他(或她)是怎么工作的……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满足、自豪和幸福感。是的,家里有个人能在一汽大众工作,制造轿车,那是幸运无比和值得骄傲的。这首先是因为在一汽大众上班能有一份牢靠的高收入,其次是在一个眼下最吃香的企业里干着最吃香的工作,本身就令人艳羡。
在汽车社会,汽车就是具有这么不可抗拒的魔力。
还因为一汽大众赋予了东北这个老工业基地以新的动力、新的经济增长点。它不可能不成为长春人、东北人,乃至中国人关注的焦点。
汽车工业之所以发达,是因为汽车适应了人类生命中的一种特质。人类是喜欢无止境地追求过剩的,贪欲是人的生命特质的一部分。曾经有相当多的中国人把自行车当做奢侈生活的“四大件”之一,现在却没有汽车受不了啦。
人类很难舍弃已经获得并且习惯了的便利。
同时,汽车又最接近这个世界的本质。这个世界是寂寞的,又是嘈杂的。汽车给外部世界增添嘈杂,却让它的驾驶者享受车内的寂寞。我看到各种型号的轿车,一辆接一辆地驶下一汽大众的生产线,心想这就是汽车社会的源头……汽车若照这个速度源源不断地拥向中国的城市,会不会有一天将所有的城市街道都变成停车场?
答案是不会的。一汽大众的一位高层管理人员说,中国的城市汽车市场,还远没有饱和,甚至还没有成熟,而农村的汽车市场几乎还没有开发……这就是说,中国的汽车工业还大有前途。另一个最有力的证据是,汽车诞生一百多年了,在汽车工业最发达、也是汽车人均占有量最大的国家,汽车却跑得比我们好。
这说明汽车是理性的。一辆奥迪车有2万个部件,组装在一起跑起来却没有多大声音。这些无计其数的理性汽车,在当今社会构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逼迫着人类社会必须要更科学地管理自己的城市和生活,否则就寸步难行。这比开多少会,发多少文件都更有效。
靠两条腿走路的自然人好管。人所共知中国老百姓“任劳任怨,老实听话”。而身下装了四个轱辘的“汽车人”,其距离感、时间感、空间感,乃至责任感、道德感都跟自然人有了差异,这不可能不对现代社会构成挑战。
现代社会如果过不了汽车这一关,今后的种种美妙设想将成为泡影。喜欢汽车,拥有了汽车,不等于就进入了汽车时代,还需尊重汽车的理性和规律,完成汽车对人的挑战。
我从来没有对司空见惯的汽车想过这么多,发过这么多议论,这要感谢《作家》杂志社和一汽大众联合举办的“长春汽车狂欢节”。
祝愿中国的汽车,能够一路狂欢下去! 一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