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人畜之间

§“书稀梦亦稀”

人畜之间 蒋子龙 1605 2021-04-06 06:21

  许多年前,老友陈国凯先生领潮换笔,给我寄来一封用电脑打印的信,我新鲜不已,钦羡不已。读后把那封信好好收藏起来,自己也开始忙着学电脑。如今,写作离不开电脑了,却轻视用电脑打印的书信——我几乎每天都能收到一堆信件,先拆私人来信,在私人来信中先看手写的书信。打印信件一概不存,阅后即毁。

  将心比心,为了不遭别人厌弃,我从不用电脑写信。

  ——这有点不好解释,喜欢用电脑写作的人为什么不喜欢电脑写的信呢?

  也许信是一种很特别的感情载体。能给亲情、友情、爱情注入一种特殊的活力。见到手写的信可以感受到对方的气息,乃至对方的体温。从字体上可以看出对方的性格、气质、写信时的心境。即便是陌生人的信,也可以给收信人提供想象的多彩空间,揣度写信者是怎样一个人……所以叫“见信如晤”,见字如见人,电脑信件哪有这样的功能呢?它只传达事物性的信息,无法负载更丰富的情感内容。

  有很长一段时间,书信曾帮助我了解自己的读者群,了解当时的社会思潮和多种阶层的不同心态。最多的时候一天可以收到200多封读者来信,压抑了太久的读者像作者一样,有着太多的情感需要倾诉,需要交流。那个时候,我几乎又是一篇小说一场风波,读者通过写信告诉我他们的喜和恶,在某种程度上激发和鼓励了我的创作。

  每到年底,会积存两大纸箱信件,挑出少数有价值的保留,其余的在夜深的时候抬到芥园里的道边上焚化,有时也用车拉到厂里,扔进一千多度的为钢坯加热的煤气炉——这个举动被一位工程师朋友称之为“葬信”。

  现在如果不是即阅即毁,积存一年下来能装满两大纸箱的一定是印刷信件,手写的书信有两三个大纸袋子就足够了。这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我的作品失去了轰动效应,读者减少,或者说已激不起读者写信的热情;其次是现在的读者都很忙,没有事情要托便轻易不写信了。我现在接到的读者来信,谈艺术的少了,让我看稿、转稿、写人情文章或办其它事情的多了。前年我写过一篇一千多字的短文《寻找悍妇》,不算编辑部,仅我本人就收到近百封读者来信,全是托我成全文中那位副教授的婚姻。

  想想我自己不也是这样吗?以前每隔一段时间,就集中半天或一个晚上,专门写信,一写就是三五十封。现在写信的数量恐怕连那时的五分之一也达不到了。

  这是为什么呢?今后的手写书信真的会被电话、电子邮件和印刷品所取代吗?

  宋朝刘克庄有两句诗:“别后书稀梦亦稀,忽传尺素到柴扉”。现在似乎只剩下前一句,“书稀梦亦稀”,难得再有“忽传尺素到柴扉”的好事了。

  但我又不大相信,或不甘心承认世界上有一天会出现无信的局面。

  人类只要不都变成机器人,还有情感在,就不可能不写信。恋人间的通信不是叫“情书”嘛,有“情”就得“书”,“书”是“情”之物。于是我也认真反省一下自己,现在还给哪些人写信,不给哪些人写信呢?

  太熟的朋友不写信,有事没事都打电话。太生的人也不轻易写信——不好写,写不好,不写好。信基本上是写给那些还处在相互客气、相互尊重阶段的朋友。

  还有,就是海外的朋友。大概越洋电话费太贵,有事要谈或无事问候,都是写信,而且都是手写。我自然也是手写回信。基于此,我才不担心有一天地球上会书信断绝。

  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只会让书信越来越珍贵。说不定有一天信会珍贵到“家书抵万金”的地步。 人畜之间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