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文集.10,难得一笑

§除夕的鸡肋

  近几年来国人几乎形成一种共识,觉得年味儿越来越淡。或者干脆说年味儿变了,变得什么味道都有,唯独缺少年味儿。年的核心是除夕,年味儿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人们是怎样过除夕的。那么,年到底应该是什么味儿?

  原始社会是,“山中无历日,寒暑不知年”。到尧舜时期有了“载”,取意是庄稼收割后装载到车上运回家,载即年。到夏代则称“岁”,繁写的“岁”字就是人举着大斧子,砍杀动物以祭祀神灵。进入周代才有了“年”,古写的“年”字是“人负禾”,人扛着庄稼,“五谷皆熟为有年(有收成),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大丰收)”。最早的年就这么简单,最早的年味儿也很纯净,一股浓郁的成熟的粮食味儿。

  到汉代科学和迷信并举,中国的节日风俗也开始定型,“年”变成了一种食人的凶兽,过年的主要内容就是逐疠驱鬼、祭祀神灵和祖宗,以求辟邪降吉。发明了爆竹,开始流行拜年。以后的唐宋元明清也一样,过年的风俗和味道总是要不断变化,这是因为年俗的形成是历史的一种积淀过程,随着历史的演变,每到一个阶段,年味儿都要反映出当时的社会心理状态,折射出国家、民族、地区的文化因素和生活特点。年味儿是从时代这个大铁勺里烹炒出来的,特殊的历史时期,会出现特殊的社会风尚,年俗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变化。

  比如现在,要想过出以前的年味儿,就得保留许多传统的禁忌。甚至可以说从前过年,过的就是数不清的禁忌,有禁忌才有神秘性,才让人觉得有“年”的味道。像除夕夜,五更不得在床上打喷嚏,否则会一年多病;也不得趴在床上讲话,门外有呼唤声不得搭腔,否则会搭上鬼;起床盥漱后要立即吃年糕,象征“年年糕(高)”;除夕后的当天不能以生米蒸饭为炊,必须吃除夕前做好的熟食……科学发达到今天,谁还愿意受这样的约束?

  现代人百无禁忌,甚至还要反其道而行之。比如传统的除夕夜要“静”,因为神鬼出巡,凡夫俗子要待在家里“守岁”。现在则讲究“闹”,要出去,要游岁、赌岁、跳岁、唱岁、笑岁。甚至连千百年流传下来的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年夜饭,也要跑到餐馆里去吃,提前两个月就得预订,还得交押金,吵吵嚷嚷,乱乱哄哄,常常为订不上座位,为价格不公,为不让带酒水跟店家闹得脸红脖子粗,年夜饭变成“年夜烦”。还有那个被称为“国看”的春节联欢晚会,成了除夕夜的“鸡肋”,吃着肉不多,扔了还不行,于是就越看越不满意,一边说着闲话一边还得看,年年期望年年失望,年年失望仍然年年期望。

  但“万变不离其宗”,年的内核还在,这就是:“避凶求吉”。历史上任何一个年代过年说拜年话,都没有现代人说得多,说得巧,说得直露,说得肉麻,说得花样翻新。而且到了什么年就大拍什么年的马屁,鸡年必定金鸡,蛇年必定金蛇,猴年必定金猴,马年必定龙马,龙年则变成飞龙……什么年就是什么味儿,今年岁交丙戌称狗年,自然就充满强烈的狗味儿,各种关于狗的话铺天盖地。人们如此急功近利地讨好狗年,骨子里还是迷信着只要哄好了年,就能避祸得福、大吉大利。

  这其实还是古人过年的核心内容。所以,说现在的年味变了是不假,但用一个“淡”字来概括则不准。比如现在过年的商业味儿就更浓了,游乐味儿也更重了。倘若非用一个字概括现在的年味儿,那就是“杂”。酸甜苦辣咸,五味杂陈,个中还夹带着一股股的怪味儿和邪味儿。因为眼下的社会正处于“转型期”,这一个“转”字就转出了大学问、大风景。有的转得快,有的转得慢,有的转过了头,有的刚开始转,有的转蒙了,有的转醒了,有的转了大运,有的转了霉运……社会五花八门,人有七情六欲,过年的滋味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一言难尽。 蒋子龙文集.10,难得一笑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