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文化人”
武清历来是一块文化高地。
从满清末期说起,产生过革命义士,扶保谭嗣同变法;产生过曲艺名家和大批书画大家,有获得过国务院总理赠送坐骑的画家,有的被选为全国书法家协会的主席。在武清随便走进任何一家企业或机关的办公室,都会见到不俗的字画,明显会感受到一种浓郁的文化氛围。本世纪初,当时的国家主席来武清视察经济发展状况,所到之处都被悬挂在墙上的字画吸引,宛若在参观书法、绘画大展,甚感惊异,大加赞赏。
二〇一一年中国最高规格的微型小说大奖,由武清策划,在中国作家协会评选,最后在武清颁奖,一时传为美谈……
在诸多颇具“轰动效应”的文化活动中,总活跃着一个年轻的身影,他就是商道文化传媒的创始人张建云。该怎样定义这样一个人物呢?
他有公司,可以说他是企业家,可他对文化事业的投资往往“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并不以回报为目的。他著书立说,也可以称他为作家,但他显然并不以写作为职业,甚至不是最大兴趣。写作于他来说,不过是“搂草打兔子”。他还策划、投资拍摄微型电视短剧、设立文化奖励基金……不一而足。
在当今音乐界有一种灵魂似的人物,是多才多艺的“多面手”,能作曲、能演唱、能演奏多种器乐,但他最主要的贡献是慧眼识珠、发现歌唱天才,然后进行培养和辅导,量身定做为其写歌,进行包装和推介。他们熟悉音乐,熟悉市场,名曰“音乐人”。
在每个当红歌星和音乐节目的后面,都有“音乐人”。套用音乐界的概念,我将张建云先生称为“文化人”。
现代商品社会的所有竞争,都可归结为文化上的竞争。而要发展和强大文化,万万少不了文化人。他们最主要的特点是有热情,热衷于文化事业,像张建云,身边团结了一大批书法家、画家、作家、编辑、热心于文化的企业家、文化部门的官员等五行八作、方方面面的人物,在他周围形成一种“文化场”。
其次是要有品位。文化人自身须有文化鉴赏力,知道什么是文化,文化需要什么,才能雪中送炭,或更上一层楼。能做事,全在知事。知道该做什么,能做什么,怎样做好,是很了不起的。
第三是要有能力,一种能够成事的能力。现在谈文化的多,做文化的少。或想做文化却不得其门而入,或不知从何入手,或知道该怎么做却心有余而力不足……有能力的人是善于举文化之事为人事,众皆助之,焉能不成事?
所以,在患了“文化饥渴症”的现代社会,文化人的作用举足轻重。
我读了张建云的两本书,大体可揣摩他做文化的路数。第一本是《解读弟子规》,从国学入手,以传统文化瑰宝打基础。第二本是对现实发言,即《张建云说》,提升现代社会文化。
张先生正处于思想上的“喷发期”。随时随地、万事万物都能触发灵感,有话要说,有观点要表达,敢想,也敢说,“言必中当世之过”。说人、说事、说理、说情、说育人、说境界……
由于思想一刻也闲不住,理就多,言有序,事不乱,至言不繁,灵魂入迷,给孔子写信,与圣人理论,包罗万象,纵横捭阖,直抒胸意,痛快淋漓。
文化文化,文以化之,文化具备一种导人向善向美的力量。先化己,再化人。
唯愿像他这样的文化人,在文化上有更多的建树。则国家幸甚,文化幸甚。
2012年7月26日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