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思录
1.第七届全国作家代表大会感言
几年前人们曾以为,文学失去“轰动效应”、大量失去读者是一种“弱”。于是不甘寂寞的文坛在寂寞中逐渐适应了市场的游戏规则,有人开始利用现代媒体重新制造“轰动效应”,或爆炒一部作品,或炒作某一个人,或以身体写作造势,或在年龄上标新立异。诸如“80后”、“90后”等。或利用各种各样的形式闹文坛:功夫不下在写作上,在文学以外制造卖点……文坛浮躁起来。
文学却开始沉下去。有才华的自然不同凡响,有实力的还是能写出好作品,浅薄的喧闹终究还是要归于沉寂的……文学的“五花三层”渐渐显现出来,浅的深的轻的重的清的浊的都各归自己的层面。文学开始有了静气,有静气就有了定力,有定力就成了一种强韧,而不再贫弱。
过去连开一个会都会成为一种悬念,圈内圈外飞短流长,议论纷纷,将会发生点什么?而现在,已经没有人能闹得动文学了。像这种全国性的作家代表大会,最具典型性,一步步在和谐有序的理智顺畅的进行着……祝福这次大会,祝福中国文学!
2.段铁军摄影展前言
段铁军先生找到了他热爱的东西,这便是摄影。于是心中有不可遏制的激情,这激情丰富了他的创造力。而摄影正是一种创造,在瞬间凝固住永恒的美。他沉醉其中,乐此不疲。甚至可以说,摄影改变了他。
他的摄影无所不窥、无所不亲,有两类作品格外给人印象深刻,带来冲击和享受。一类是自然景观。大自然是上帝创造的艺术,段铁军的摄影不是简单地印出自然,而是表现自然,摄取大自然的菁华,赋予自然以灵魂。所以读他的摄影作品,有时比看实景更令人惊奇和感动,收益也更多。宇宙广袤悠远,造物极其神秘,空间无边无际,时间无始无终,摄影的使命就是抓住它,并使它有灵气。想贴近大自然,没有比摄影更好的途径。没有出色的摄影家,是不热爱大自然的。摄影是无言的诗,是无声的思想。
第二类是人物特写。世界上最迷人的是人的故事,段铁军先生的一幅人物照片,能反映这个人的一生。他的人物特写,是对人的解释和再现。通过画面可透视出人的精神、气质、情感、灵魂和命运。角度、光线、色调、表情和动作协调一致。
所以,人类曾经误以为摄影——能勾魂摄魄。摄影是人与人之间沟通最绝妙的手段,光影融合人的心灵。任何艺术,包括摄影,只属于爱它的人。只有爱才能把握美,只有美才能成为艺术。段铁军的气质渗透在这些照片上,这些照片又是他灵魂中的蜜,使他的创造力散发着芳香。
3.《于泉洲楹联集》序
我与于泉洲先生曾有一面之雅。最近他整理多年所撰楹联,准备结集出版,要我在前面说几句话。如果我也能写对子,送上一副好联儿,既简便,又得体。偏我才拙,只喜欢读楹联,自己却从不敢涉笔。怕的是好联写不出,坏的又拿不出手,此其谓:“眼高手低。”
因此,很羡慕泉洲先生的才情。平时明志言情,状物叙事,劝勉赠答,箴规讽喻,都有楹联问世。虽不能说联联皆精妙,但结构严谨,对仗工整,都能看得过去。这就相当不容易了。自古来好诗、好文车载船装,而好的楹联最多也就能编成一本大书。
以我看,楹联难在双双对偶上。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中“阴阳两仪”、“天人合一”等二元对立又调适统一的自然辩证思维方式。包括古建筑的设计,都讲究对称。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还有一种“以对称骈俪为美”的美学思想,它造就了古诗词中对仗的丰姿神韵。
关于楹联,我也就知道这么多。真的是只能写出几句话。
4.滟滟流波两千期
《天津日报》的“文艺周刊”出版两千期了,这是个了不起的数字。
上个世纪是动荡的世纪,中国尤甚。报纸上的一块文艺阵地竟坚持了近半个世纪,这很可能创造了“中国之最”!
单是这股韧劲,这份耐性,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就是功德,就值得称颂。
“文艺周刊”是扶持创作的园地,广交作家,广结文缘。因而让人感到亲切,心存感激。一九六五年春天,我刚从部队复员,心还没有安定下来,《天津日报》一位叫李传琅的女编辑就给我写信约稿。后来还到工厂去看我。我所在的厂子在北郊区,她从市内去至少要转三次车,找到我就快中午了。我陪着她边谈话边看厂,到十二点多了,想去给她买饭。那时候留人吃饭非常简单,两个馒头一角钱的菜(我平时是三个馒头五分钱的菜),大桶的清汤随便喝。李编辑却死活不进食堂,一溜小跑着直奔十八路汽车站。
我至今想起来心里还不安。那些年我在《天津日报》上的稿子都是经这位老大姐的手编发的,我此生都不会忘记这样的编辑。
周刊、周刊,周而复始,一周又一周,一刊又一刊,将文艺作品和时间捆绑在一起,战胜了时间的蛀蚀。
“文艺周刊”还在,作者却换了一拨又一拨。这块阵地圆了许多业余作者的文学之梦,也留有前人风范的沉淀。两千期,给历史以艺术的折射,给文坛以历史的投光。
祝愿“文艺周刊”常青不老,常办常新。
5.于兴泉
于公兴泉先生,少年从政,经历丰富。十五岁入党,二十岁刚出头便出任县委常委兼农村工作部部长,参加过抗日战争,闹过土改,搞过合作化,后来又是最早扶持大邱庄成为“天下第一村”的人……
有着这般足以自傲的资历,却缺乏老干部那种顾盼自雄的气势。做人行事正派谨严,待人接物温文尔雅,一股书卷气伴其一生。
他是老干部中的书生,书生中的老干部。
前半生,老干部的身份束缚了他的书生本色;离休后方开始作画、著书,正是这股书生气质,成全了他充实而多彩的人生。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人的精神由三部分组成:智力、理性和热情。于公在长达半个世纪的为官过程中,靠强大的理性掌控智力,沉稳干练,中规中矩。理性永远都是现实,而现实的事物也常常会符合理性。所以在经历过那么多的暴风雨之后,于公留下了清正的口碑,无愧于职务,无愧于心。
直到晚年卸掉官职后,才给自己的智力投入热情,在书画中释放自己的兴趣和才情,寄托自己的精神。若没有这部书,人们如何了解他扎实而饱满的人生?他又如何对自己的人生给出一个满意的交代?
作为朋友,我由衷地为于公高兴。爰作小引,聊表贺忱。
6.蒋戈利
蒋戈利大夫被时人奉为良医。
良者,既富仁心,又怀妙术。古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一说,良相治理社会,良医广济苍生。
今人之所以求医难、治病难,假医假药、漫天要价姑且不论,面对越来越多的奇病怪病、疑难杂症,却多是以不变应万变的“套路医生”和“套路药品”。于是,患者越治越多。真正能辨证施治,手到病除的良医少之又少。
故,蒋大夫愈益显得难能可贵。
更为难得的是他正在形成自己的医术思想。这里收集的是他多年行医心得的提炼,时而条畅通达,时而艰涩曲突,多有精妙,也不无阻滞。
一旦他的文字像他的医术一样成熟了,升华为一种哲学,具备了普世的思想价值,那便是医圣的境界。
蒋戈利幸甚!
患者幸甚!
2006年11月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