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致蒋和森的信

  和森先生,您好!

  我刚从南斯拉夫访问归来,见到您十月三十日的手书十分高兴。您劝我写长篇,并提出了十分中肯而有益的建议,极合我的心意。我也感到以前塑造的那些人物,已经把我的“文学小屋”挤得满满的了,有些新的人物想出世,却没有立足之地,必须翻盖一下自己的“文学小屋”,这就是写长篇。但有两个原因拖住手脚,一直未能实现这个计划。其一,有许多眼前的、迫切的东西要写,中、短篇的创作老是停不住;其二,苦于没有连贯的时间进行长篇创作。这牵扯到工作问题,我还没有离开工厂迈进作家协会的大门,原因很复杂,主要是我自己迟迟下不了决心。下不了决心的原因又很多,舍不了工厂,舍不得丢掉过惯了的工厂生活等等。还有一条总觉得作家不成其为队伍,弱不禁风。我们这批人又不同于像您这样一批同志,胸中有真才实学,不能进行创作了,还可以著书立说做学问。我只会搞一点现实题材的小说,倘有不测,以何为食?在工厂我有一技之长,况且经济队伍远比文艺队伍强壮,我何苦舍强而趋弱?

  话扯远了,回到正题。倘写长篇当然要给上海文艺出版社,我已答应了人家。他们出的书装帧印刷质量较高。这次我赴南参加国际作家会议,外国作家把他们的著作送给了我,我也带去了自己的两本小书,却不敢拿出来,被人家的书一比太寒酸了,简直不成其为书。人家介绍我时还说是得什么奖的作家,考虑到羞的不是我一个人的脸,便把带出去的书全部给了在国外工作学习的同胞。欠外国作家的账指望拿不久将出版的我的《中篇小说集》(湖南出版社)和《一个工厂秘书的日记》(花城出版社)这两本书去还。《日记》是我的自选本,收集了从描写工人、干部到部长等作品,组成了工业战线上的人物系列,被评论家称之为“开拓者家族”。到时奉呈您指正。

  在接到《风萧萧》之后我立刻就拜读了,而且是一气看完的。近年来能叫人一气看完的长篇就是有数的那几本,《风萧萧》是其中之一。我起草中国作家代表团在贝尔格莱德国际作家会议上的发言稿时,就着重读了这几本书。

  《风萧萧》气魄宏伟,视野开阔,笔力雄健,结构严谨。读后不仅得到了一种艺术享受,也丰富了自己的历史知识。这段历史我上学的时候曾学过,还下功夫背诵过,但那是呆板的、死的历史,考试完毕就忘了。这一次是从您的小说中掌握了生动的、活的历史知识。这部书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功,使知识界、评论界和一般的大众读者都认为不错,我觉得首先是人物写得好。王仙芝这个人物尤其写得“活”而“真”。中国的农民起义领袖可谓多矣,除去《水浒传》不论,您让我第一次见识了一个真实可信的起义英雄,他决不是无产阶级的革命领袖。“虎啸龙吟的王仙芝”在失败、杀头面前,不愧是个英雄,敢于“睥睨一切”,但是登上了“大将军的宝座”,要做“人上人的思想”就抬头了,过去他鄙视的“尊荣、富贵、美女”,现在成了他生活中不可少的东西了。关于他的这种转变,小说揭示得深刻而又自然合理,因此对以后表现王、黄之间的矛盾,起义的最终失败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历史的原因、社会的原因,还有人物个性上的原因,把种种因素集中到人物身上,写出“人”,一切历史悲剧的主角都是“人”,这才是小说的使命。您把历史和人结合得这样好,既忠实于历史,又让历史为人物服务,这不能不叫绝!在众多的粗犷、雄猛的起义将领中,您突出塑造了“长眉横秀,雄姿英发”的尚让和正处于花样年华的少女水芹子,使小说格外多姿多彩,相映成趣。田令孜、郑畋等一帮人物也写得很有特色。只是尚君长在后半部的转变与前边的描写不大统一,使人感到突然,这是个很重要的人物,处理得稍微简单些了。

  我读后第二个突出的感觉就是小说的语言太好了,功力极其深厚,精细耐嚼,挥洒自如。叫人不能不感到作者的确是知识广博,功底精深,才气纵横。单提一点:人物的肖像的描绘,有时用两个或四个四字词组就解决问题,生动传神,且又自成风格,和其他历史小说决不雷同。如:描写曹师雄是“须髯如戟,面如涂赭”;写黄巢“英气四射,雄盼风生”;写王仙芝是“身材中等,深目高颧”。写人物的对话更是纵横自如,妙语如珠。粗人粗语,细人细声,当文则文,当武则武,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语汇仿佛由作者招之即来。无疑这也是一部才子书,文人气极重。但也有一个问题,有的地方用典过深,一般读者不查字典是看不懂的。我的邻居(还是工厂行政科的干部)借去看,每隔两天就拿一个纸条来找我,上面写满了他读不懂的字句求我解释,什么“一叙契阔”、“拊掌剧谈”、“毫末不除、将寻斧柯之患”、“赍志以殁”以及什么叫“廊庙气十足”,《岱岳松烟图》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呀,等等。当电台广播的时候,这部小说理所当然地受到了欢迎,连六十多岁的老太太也为水芹子能否找到尚让而焦心。但我听广播的时候却感到小说中那种特有的韵味没有了,许多语言是囫囵吞枣,一带而过。

  第三点感受就想谈谈这部小说的情节。小说的结构是无可挑剔的,场面广阔,内容错综复杂,展开了一幅又一幅激动人心的历史画卷。尤其是到第一部快结束的时候,众多的人物性格已经明朗了,各种复杂的矛盾已趋尖锐化,王仙芝和黄巢的冲突也露出端倪,揪人心魄,小说结束得恰到好处,留下了极其强烈的悬念。电台广播之后很多人找我借第二部(他们误以为我能提前搞到别人搞不到的书)。但我担心您的第二部出版时间拖得过长,会冷淡了读者。俗话说把热的放凉了。

  我感到第一部不够满足的地方是缺乏更多强烈的跌宕不平的情节,应该让人听过一遍就记住不忘,有口皆碑。我问过几个中学生,他们佩服黄巢的箭法,佩服尚让、柴平、水芹子。当然不能根据他们的意见来评定小说。我的意思是说:倘若把纵横的才气和中国民族的传统结合起来,对有些情节加以强化,这部书的影响会比现在还要大。近几年出了不少历史小说,写了许多各种各样的战争,但是人们能记得多少呢?为什么赵云长坂坡救阿斗、关羽温酒斩华雄、张飞夜战马超、草船借箭等等,同样是写战斗,却打一仗一个样,不同人物不同打法,战火没有淹没人物个性,相反倒利用打仗强化了人物个性。我看《风萧萧》时有两个地方正要到兴头上,您却打住了,使人觉得不过瘾。记得前两年有人撰文批评《三国演义》中“空城计”一节是虚假的,破坏了人物性格。我不敢苟同,当今有些历史小说正是由于缺少像“空城计”这样的情节才不能流传开来。像《红楼梦》那样的题材尚有不少荡气回肠的情节,让后人经久地传诵。《风萧萧》的题材太有传统味和传奇色彩了,况且您的小说结构又是那样宏大,凭您的才力驾驭这样的材料虽不能说举重若轻,至少是挥洒自如。我祝愿《风萧萧》成为一部真正的才子书,而且还希望能为改编电影和戏剧留下丰富惊人的故事与人物。

  在国外听洋人说话太多,说中国话太少,回国后有一种想和朋友畅谈的渴望,因此这封信也写得过长了。我对历史小说的创作一窍不通,简直是班门弄斧,供您一笑。

  即颂笔健!

  子龙谨上

  1981年11月9日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