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关仁山的紧急状态

  七月流火,在新“四大火炉城市”石家庄一间没有空调的普通房子里,文坛大汉(身高一米八〇、体重八十六公斤)关仁山,赤膊着上身,日夜连轴转,每到累得实在拾不起个来的时候才会倒头睡一觉。以平均每天创作一万八千字的速度,连续工作十八天,完成了近三十二万字的长篇报告文学《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在汶川大地震两个月的纪念日,这部厚重而大气的著作免费赠送给地震灾区一千册,在唐山市销售了一万余册……

  关仁山在刚刚完成书稿时,浑身(包括声音)还在燃烧,他打电话希望我能为此书作序。当时我自己的长篇小说正处于要收尾的紧张阶段,却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本来很怕为别人写序,又恰好有拒绝的充分理由,为什么还会如此干脆地应允呢?第一,他调动起我的好奇心,许多作家都有过日写万字的体会,但连续十八天,天天生产一万八千字,是让我难以想象的,我渴望读到这些文字,想知道这是一些什么样的文字?第二,我对这部书稿的质量有信心,相信这部书里必有惊人之处。没有惊人之处就不会燃烧起关仁山如此的激情,硬着头皮是熬不了十八个昼夜的,更写不出那么多燃烧着血与火的文字。

  果然,《感天动地——从唐山到汶川》一书的叙述,是从汶川的骤然大震开始的。刹那间山崩地裂,房倒屋塌,江河倒流,数以万计的生命瞬间消失,还有数十万计的生命处于极度危险之中,汶川震波之广,超出人们的想象,成了不止是对四川、对汶川,也是对全国的严峻考验!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伤心以鲜血的形式写在每个灾区人民、也写在全国人民痛苦的脸上和心里,却来不及落泪,来不及悲伤,无论是灾区人还是外来人,都在尽自己最大的力,乃至拼自己的命去救他人之命……这一刻,中国人绽放出无比灿烂的人性光芒!

  国家和政府迅即行动,在最短的时间里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进行了巨大的国力动员投入抗震救灾。绿色军人,红色救援队,白衣天使,青春志愿者,顶着风雨,追赶着时间,从天空,从水面,从危机四伏的山路,奔向地震中心,奔向受难者身旁,抢救生命!声声呼唤传来,急切,贴心,带着体温,带着热量,带着心跳,驱散阴冷和黑暗,抵御死亡的威胁,点燃永不放弃的信念。一朵朵爱之花,在天地之间绽开。在心灵的一次次颤动中,我们见证了一个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意志!

  就在这一场举国对汶川的大救援中,唐山默默地冲在最前边,也最知道该帮哪儿、此时的汶川最需要什么,因此起到了极其特殊的是别的地区无法取代的作用。这一切都是因为,三十二年前在闭关锁国和“文革”造孽的大环境下,唐山就经历过大地震的惨烈,死亡二十四万多人,是汶川大地震死亡和失踪人数总和的三倍多。唐山人是怀着一种别人所没有的、不堪回首的悲壮在驰援汶川。于是,他们创造了几个第一:

  唐山市政府组织编写的《唐山抗震救灾经验专报》第一时间被送往灾区,四川省委书记刘奇葆激动地说:“这个对我们很管用!”唐山医疗队和抗震救灾抢险队是第一支到达成都的外地医疗队和抢险队;唐山向灾区派出了第一支由心理专家和地震孤儿组成的心理咨询志愿服务队;短短几天,唐山人为灾区献血八万毫升;迄今为止,国内民间个人最大捐款一点一亿元,出自唐山地震孤儿张祥青之手,唐山民间捐款二点四亿元,加上张祥青的捐款,总数超过了三个亿,位居全国地级城市之首……

  这就是作为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关仁山,在汶川地震后所能做出的最好表现、最大贡献。一个作家该去的地方去了,该看的看了,该感动的感动了,该捐助的捐助了……剩下的就是写了。他写出来了,而且运心独到,其立意和视角在抗震作品中格外突出,从唐山到汶川,相隔千里,时间跨越了三十二年,整整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三十年,让读者从大地震中却看到了时代的进步!

  ——这就是一个中国作家,在国家的紧急状态下所表现出来的“紧急状态”。

  2008年秋 蒋子龙文集.13,评与论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