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蒋子龙自述

§童年的口福

蒋子龙自述 蒋子龙 1640 2021-04-06 06:20

  佛家云,人有八苦。

  古语说,人有五福——要修这五福,就离不开口福。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长不大。五福不是人人都能修得到的,唯口福,可伴随人的一生。从一降生就能享受:吃奶。到不能享受口福的时候,生命就该寿终正寝了。但入口的不一定都是福,有的是苦,是辣,是酸,是毒。有人认为,人到成年以后的大吃大喝、穷奢极欲,才算是口福。我倒以为那是很容易“福兮祸所依”的。只有人的童年才是单纯享受口福的时候。吃在童年——好年成,过好日子的时候自不必说,就是在饥荒之年,儿童也能大饱口福。

  比如闹蝗灾,蝗虫像飓风搅动着飞沙走石,铺天盖地。我想不明白:它们是从哪里来的?怎么会有那么多?为什么没有从小到大的成长过程?一露面个个都是大蚂蚱,就仿佛是乌云所变,乘风而降。无数张豆粒般大小的嘴织成一张摧枯拉朽的绝户网,大网过后庄稼只剩下了光秆儿,一望无际的绿色田野变成一片白秃秃。大人们都像疯了一样,明知无济于事,仍然不吃不喝没日没夜地扑打蝗虫……孩子们对蝗虫的愤怒是表现在吃烧蚂蚱上。用铁锨把蚂蚱铲到火堆上,专吃大蚂蚱那一肚子黄子,真香!

  孩子式的愤怒是短暂的,是被大人的脸色吓出来的,吃起烧蚂蚱来,很快就把忧愁扔到脖子后头去了,吃得小肚子鼓鼓的,每个人的小嘴都是黑的。

  我觉得孩子们对待灾害的态度更积极,更实际,像大人们那样光犯愁有什么用?反正灾害已经降临,不如就大吃灾害送来的东西……

  再说闹水灾,数不清的大蛤蟆突然都从水里钻出来了,它们不像是由蝌蚪慢慢长大的,更像是由鱼变来的。大人们越愁,它们叫得越欢,不分黑夜白天,哏呱哏呱地吵得人心乱。我把铁钎子磨得飞快,开出倒拉刺,绑在一根长长的高粱秆上,顺着坑边沟沿悄悄地接近正叫得得意忘形的蛤蟆,估计距离差不多了,就猛地将铁钎子刺出,像穿糖葫芦一样就把蛤蟆给挑起来了。然后一只手抓住肚子,一只手抓住大腿一拧,大腿就下来了。一个上午能收获一大串蛤蟆腿,回到家洗净,撒上盐面儿、葱花儿,上锅一蒸,是全家人的一道好菜。

  一场可怕的涝灾,留在我记忆里最深刻的不是挨饿,而是大吃香喷喷的清蒸蛤蟆腿……这就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优势。今人皆知童心最纯洁最娇弱,因之也最容易被污染、被伤害。我却觉得,到目前为止,童年时期才是我最强大的时候——强大到几乎“刀枪不入”的程度;童年痛苦也最少——现在想起来几乎没有痛苦的记忆。连灾难也无法让孩子感到长久的痛苦和可怕。是后来的阅历、经验和责任,才使人变得痛苦和脆弱。

  大灾之后最难熬的是来年的春天,俗称“青黄不接”——青的还没有熟,黄的早已吃净,大批的饿死人都是在这个时候。然而这个时候又正是榆树开花的时候,榆树的花像铜钱,一串串青白色的榆钱儿,像新疆姑娘的小辫子一样从榆树枝头垂挂下来,那可是农村人吃不够的好东西。能像水果一样生吃,能熬粥,能掺到粮食面子里贴饽饽。不管闹灾不闹灾,每到春天榆树开花的季节,我几乎就长在了榆树顶上。

  现在城里的孩子,嘴馋了要吃巧克力,要吃冰激凌,要吃蛋糕。我小的时候嘴馋了,就爬到树上去捋榆钱儿,摘枣,掏鸟蛋……所以农村的孩子都擅长上树登高。

  说来也怪,成年以后并非没有见过山珍海味、美馐佳肴,但吃过也就忘了,难以长时期地留下深刻印象。唯独对童年的大吃小吃,终生不忘。人一生的口味就是在童年形成的,越老越想吃童年吃过的东西。

  吃遍天下,最好的饭是自己家里的饭。什么吃在法国,吃在香港,吃在广东……我是越来越相信“吃在家乡”。

  一九九七年八月 蒋子龙自述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