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大隋帝国

三五杨玄感叛乱

大隋帝国 王觉仁 8251 2021-04-06 05:46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隋帝国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杨玄感的叛乱虽然来得极为迅猛而突然,但是他夺取天下的政治野心却是由来已久的。

  在所有兄弟当中,杨玄感最酷似他的父亲杨素——“体貌雄伟,美须髯;好读书,善骑射。”(《隋书·杨玄感传》)他年轻时因父荫而位至柱国(勋官二品),与父亲杨素在朝会上位列同班。当时杨坚觉得不妥,便当廷宣布把他的官秩降了一品。杨玄感随即拜谢,说:“没想到陛下对微臣如此恩宠,居然在朝堂上成全了臣的个人孝心!”一句话,不但化解了自己被当廷降级的尴尬,而且同时维护了三个人的脸面,让皇帝高兴,让父亲欣慰,还令他本人博得了忠孝之名,真可谓一言既出,三全其美。

  很多朝臣当时便料定:如此聪明的一个年轻人,其前程一定不可限量。

  杨玄感早年历任郢州(今湖北钟祥市)、宋州(今河南商丘市)刺史,在地方上政绩颇著。杨素死后,杨玄感回到中央,袭爵楚国公,拜鸿胪卿,不久擢升礼部尚书。由于出身名门、位尊爵显,加上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使得杨玄感的盛名远播海内,天下名士纷纷趋附,竞相来往于他的门下。

  这一切,当然会引起杨广的猜忌。

  同时,杨玄感也感到了强烈的不安。

  其实,杨玄感的不安早在杨素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众所周知,杨素既是隋朝的开国元勋,又在杨广夺嫡继位的过程中建有大功,所以晚年不免居功自恃,多次在杨广面前流露出骄矜之色,被杨广视为“无人臣之礼”,于是君臣间猜忌日深。幸而不久后杨素去世,才避免了一场兔死狗烹的悲剧。

  过后,杨广曾亲口对左右说:“倘若杨素不死,终将被族诛!”这句话很快就落进杨玄感的耳中,令他大为恐惧。他深知,杨氏一门权倾朝野,有盛名于天下,满朝文武又多是父亲当年的手下将吏。如此雄厚的政治资本,必定会被天子视为严重威胁,所以天子才故意放出那句话,目的就是对他们杨氏一族进行警告。

  杨玄觉得,杨广那句话就是悬在杨氏族人头上的一把利剑,随时有可能掉下来。

  与其坐致危亡、任人宰割,不如铤而走险、放手一搏!

  从此,杨玄感开始和他的弟弟们日夜密谋,准备发动政变,废黜杨广,拥立秦王杨浩(杨广的侄子)为帝。大业初年,杨玄感随同杨广西巡,行至大斗拔谷的时候,部分随驾官员和卫戍部队与天子失散,杨玄感立刻准备下手袭击杨广。可他的叔父杨慎却极力劝阻,认为当时人心稳定,国势强盛,动手的时机尚不成熟。

  杨玄感只好放弃。几年后,杨广开始计划远征高丽,杨玄感遂主动向兵部请缨,表示愿意领兵出战。

  他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想借此表现忠心,麻痹杨广;另一方面,则是想掌握兵权,借机起事。杨广果然被他迷惑,对其忠心大表赞赏,说:“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此言果然不虚!”随后便逐渐恢复了对他的信任,并时常让他参预中央决策。

  大业九年二征高丽,杨广将杨玄感派驻黎阳仓,让他负责督运军队粮饷。当时,农民起义已经大面积爆发,天下人心思乱,杨玄感遂故意拖延东征军队的补给,试图以此削弱隋军的战斗力,让他们被高丽人消灭在辽东战场上,然后趁机起事。

  杨广发现粮饷不继,一再发令催逼。杨玄感担心夜长梦多,于是断然起兵,挥师直取东都,并向天下人发出了这样的口号:“我身为上柱国,家累巨万金,至于富贵,无所求也。今者不顾破家灭族者,但为天下解倒悬之急、救黎元之命耳!”(《隋书·杨玄感列传》)杨玄感夺取天下的第一步,就是直取东都。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摇撼了隋王朝的统治根基,在政治上可以算是一着妙招,所以一下子就获取了广大贵族子弟的响应和追随,但是,从军事角度以及长远规划的角度来看,此举显然不是上策。

  关于这一点,早在杨玄感起兵之初,他的一位多年密友、也是他起事后最主要的一位智囊就已经告诉过他了。

  可惜,杨玄感没有重视他的意见。

  向杨玄感献策而不被采纳的这位智囊,就是日后瓦岗寨的义军领袖、在隋末群雄中声誉卓著的一位重量级人物——李密。

  和杨玄感一样,李密也是贵族之后。其父李宽是隋朝的上柱国、封蒲山公,虽不及杨氏显赫,却也是名重一时的人物。

  李密从小志向远大,仗义疏财,喜欢广交朋友。但是,他的仕途却远没有杨玄感那么顺利。他早年曾在宫中担任禁军将领,有一次当值,杨广恰好从他身边经过,忽然停在他面前,深长地看了他一眼,随后就告诉宇文述:“刚才左翼卫队中有个皮肤黝黑的年轻人,我发现他的眼神异于常人,最好不要让他担任禁军侍卫。”李密就因为皇帝的这句话丢了官,从此与仕途绝缘,在家中闭门读书。他曾经骑在牛背上读《汉书》,旁若无人,浑然忘我,被杨素遇见,视为奇人。杨素请他到家中一番畅谈,大为钦佩,对杨玄感说:“李密见识深远、气度不凡,你们兄弟无人可及。”从此,李密便与杨玄感成为了好友。

  二人虽成莫逆,但身份地位相差悬殊,所以杨玄感有意无意之间,还是会瞧不起这个从贵族沦为寒士的李密。

  李密看在眼里,有一天忽然对杨玄感说:“朋友相交,贵在坦诚,我今天就不奉承你了。说实话,如果是两军对垒,决断战机,呼啸冲锋于敌阵之中,我不如你;可要是驱策天下贤俊,让他们各安其位、各尽所能,你不如我!既然如此,你怎能自恃阶高,轻视天下士人呢?”杨玄感闻言大笑,从此更加佩服李密。

  杨玄感起事后,李密自然被他视为心腹智囊。杨玄感问李密:“你一向以拯济苍生为己任,如今时候到了,你有何良策?”李密就是在这个时候,向杨玄感提出了谋取天下的上、中、下三策。

  他说:“天子出征,远在辽东塞外,距幽州(涿郡)足有一千余里,南有大海(渤海),北有强大的胡虏(西突厥、契丹等),中间仅有辽西走廊是其与国内联系的唯一一条生命线,形势极为险峻。如果你亲率大军,出其不意、长驱直入占领蓟县(涿郡郡治所在地),夺取临渝(今河北抚宁县东),控其险要,扼其咽喉,那么东征军归路既被切断,高丽人势必从他们背后发起攻击。旬月之间,粮秣给养告罄,军队不战而溃,你就能兵不血刃地将杨广擒获!此乃上策。”杨玄感略微沉吟,说:“告诉我中策。”李密说:“关中自古乃四塞之地、天府之国,如今虽有隋将卫文升据守,但此人不足为虑。我们若率大军击鼓向西,所经城池一律不加攻打,直取长安,收其豪杰,抚其士民,据险而守。天子纵然班师,但根据地已失,我们便有足够的时间审慎筹划,稳步进取。”杨玄感又想了想,说:“告诉我下策。”那一刻,李密若有所思地看了杨玄感一眼,杨玄感也回视了李密一眼。

  就在那一瞬间的眼神交流中,李密对未来已经有了一丝不祥的预感。他预料杨玄感一定会选下策,而下策必将遭致灭亡。

  这样的预感让李密很悲伤,但他还是把下策说了出来:“派出精锐,昼夜奔驰,袭取东都,号令天下!问题是,万一一百天拿不下来,天下之兵四方而至,那就不是在下所能预料的了……所以,这是下策。”果不其然,当李密不得不说出下策时,杨玄感发出了一声不以为然的冷笑。他说:“你所谓的下策,实乃上策!如今百官眷属皆在东都,若先取之,足以动摇士心、颠覆国本。倘若所经城池概不攻拔,何以显示义师威武?!”李密沉默了。

  他太了解杨玄感了。这是一个被一帆风顺的命运宠坏了的世族子弟。他身上的自负、虚荣与骄矜,简直和杨广如出一辙。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他们都喜欢走捷径。但是有时候,“捷径”也可以用另外一个词来表达——短路。

  是的,短路。所谓快速成功的终南捷径,往往也是通向灭亡的最短道路。这句话对于杨广适用,对于杨玄感同样适用。

  李密现在就很想把这句话告诉杨玄感,可最后他还是忍住没有说。

  因为他知道,说了也是白说。

  杨玄感率大军围困洛阳后,一边日夜猛攻,一边分兵数路,扼守洛阳外围的战略要地,并切断了各个方向的补给线:以五千兵力封锁慈磵道(洛阳城西),另派五千人封锁伊阙道(洛阳城南),负责阻击关中方向来的隋朝援军;命韩世咢率三千人进围洛阳东面的荥阳(今河南荥阳市),命顾觉率五千人攻占虎牢关(今河南荥阳市西),负责抵御南下的隋朝援军。

  东都危在旦夕。留守长安的代王杨侑急命刑部尚书卫文升率兵四万驰援东都。卫文升经过华阴(今陕西华阴市)时,特意命人掘开坐落在此的杨素墓地,并且剖棺戮尸、剉骨扬灰,以此向杨玄感表示不共戴天和决一死战之心。

  随后,卫文升率部穿过崤谷(今河南三门峡市东南)和渑池(今河南渑池市),一面与叛军作战,一面迅速进抵金谷园(洛阳西北)。

  杨玄感出兵迎战卫文升。他身先士卒,每战必手执长矛冲锋陷阵,隋兵大为震骇,惊呼为项羽再生。双方经过多日交战,隋军数战皆败,士卒几乎伤亡殆尽,加之粮草不继,卫文升只好率残部退守邙山南麓。杨玄感乘胜追击,准备将隋军全歼。不料,他的弟弟杨玄挺竟然在混战中被流箭射死,杨玄感不得不稍稍退却。

  就在洛阳岌岌可危、卫文升又濒临绝境的时候,隋朝的远征军终于回师中原。

  战场上的形势开始逆转。

  杨广命虎贲郎将陈稜进攻杨玄感的根据地黎阳,命右侯卫将军屈突通进驻河阳(今河南孟州市),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率大军随后跟进,又命来护儿从东面驰援东都。

  一切都在李密的预料之中,甚至比李密预料的更遭——起事还不到一个月,天下之兵已经蜂拥而至。

  然而,此时的杨玄感仿佛没有意识到危险的来临。他不但日渐疏远李密,转而信任别的谋士,而且还在部将李子雄的煽动下企图称王,只是被李密劝阻才悻悻作罢。李密对左右感叹道:“楚公热衷于造反,却不知道如何取得最终的胜利,我等现在尽成瓮中之鳖了。”面对隋朝大军对他形成的反包围,杨玄感再次犯下了一个不可饶恕的战略错误。他听信李子雄的计策,把本来就不多的兵力分成两路,一路抵拒已经屯兵黄河北岸的屈突通,一路继续进攻卫文升。但是,屈突通很快就突破了他的防线,顺利渡过黄河,与卫文升部和洛阳城中的樊子盖部遥相呼应,对杨玄感形成了前后夹击之势。

  杨玄感败局已定。

  直到此刻,他才决意实施李密当初提出的中策——西进关中,据守长安。

  大业九年七月二十日,杨玄感无奈地解除了对东都的包围,率部西进潼关。宇文述与屈突通、来护儿、卫文升等人合兵一处,率大军在背后拼命追击。

  数日后,杨玄感进至弘农(今河南三门峡市)。时任弘农太守的蔡王杨智积(杨坚侄子)对左右说:“杨玄感西取关中的计划一旦成功,将来就很难收拾了。我们现在想办法套住他,让他无法西进,不出十天,定可将其生擒!”杨智积随后派了一些父老,出城拦住杨玄感的马头,说:“如今弘农兵力薄弱、防守空虚,但囤积了很多粮草,很容易攻取。”杨玄感信以为真,立即兵临弘农城下。杨智积顺势登城叫骂,诱他攻城。杨玄感果然大怒,命令士兵停止西进,开始进攻弘农城。

  面对如此不可救药的杨玄感,近乎绝望的李密最后一次规劝他:“用兵之道贵在神速,何况追兵转眼立至,岂能在此逗留!如果进不能入据潼关,退又无险可守,大军一旦溃散,你拿什么保全自身?”可是,杨玄感却什么都听不进去。

  杨智积略施小计,就把他牢牢锁定在了弘农城下。事实上,弘农城并不像那几个一脸厚道的父老所说的“兵力薄弱、防守空虚”,而是兵力强大、城防坚固。

  杨玄感猛攻三天,弘农城纹丝不动。等到杨玄感回过神来准备放弃弘农、继续西进的时候,宇文述的几十万大军已经铺天盖地地杀到了。

  杨玄感布阵五十里,且战且退,可一天之内三战皆败。

  八月初一,杨玄感退至董杜原(今河南灵宝市西),在这里被迫与隋军进行决战。

  战斗的结果可想而知——杨玄感全军覆没,仅带着十余骑兵逃奔上洛(今陕西商州市)。到最后,连那十几名亲兵也各自逃散,杨玄感身下的坐骑也被射杀,只好和他的弟弟杨积善徒步逃亡,来到了一个叫“葭芦戍”的地方(今河南灵宝市西南)。

  那一年秋天的旷野上,杨玄感和杨积善就这样没命地奔跑着,远远看上去就是两个小黑点,在辽阔苍茫的天地之间微微蠕动。

  最终,杨玄感停下了脚步,对杨积善说:“我不能接受别人的杀戮和侮辱,你取我的性命吧。”当生命与尊严二者不可得兼时,贵族杨玄感宁可选择后者,也绝不让自己的生命只靠蠕动来延续。

  没有人知道杨积善手起刀落的那一刻,杨玄感脸上是一种怎样的表情。也许那上面什么都有,诸如困惑、悔恨、痛苦、愤怒、绝望等等,也许什么都没有,只有一脸木然。

  杨积善杀掉杨玄感后,企图自刎,但下手不够狠,仅仅在脖子上抹了一道口子,随即被追兵抓获,与杨玄感的尸体一起被送到了杨广面前。杨广盯着杨玄感那颗污血凝结的头颅,大感快意,但仍觉余恨未消,遂下令在洛阳闹市寸磔杨玄感的尸骸,将其切成碎块,剁成肉酱,最后扔进火中烧成了灰烬。

  杨积善向杨广苦苦求饶,自称他曾手刃杨玄感,希望以此微功乞求活命。杨广瞪着他看了很久,扔下一句话:“倘若如此,那你更是一只可恶的枭鸟!”遂把杨积善的姓改为“枭”,然后命文武百官或用刀砍,或拿箭射,一直把杨积善砍得血肉模糊、射得像一只刺猬,最后才把他的尸体车裂。

  杨玄感自大业九年六月初三在黎阳起兵,到八月初一兵败身亡,前后还不到两个月。

  他的突然崛起炫人眼目,而他的灭亡却和他的崛起一样迅速。

  我们说过,捷径的同义词就是短路。

  杨玄感叛乱虽然旋起旋灭,但它给杨广和隋帝国刻下的政治伤口却没那么容易愈合。自从这场叛乱之后,杨广无奈地发现:自己的政治威望已经被严重削弱,人气指数急剧下滑,降到了他即位以来的最低点。

  还有什么,比这个更能让一个骄傲的帝王感到失望和恼怒的呢?

  杨广决定大开杀戒,借以震慑天下,重塑威望。他对负责追查杨氏同党的大臣说:“杨玄感振臂一呼,从者十万!以此足以证明,天下的人口太多也不是什么好事,太多了就会相聚为盗。此次的一干人犯若不彻底追查、一概诛杀,就无以警醒当世、惩戒将来!”在杨广的旨意下,大臣们依照宁枉勿纵的原则开始大肆株连,上至当朝大员,下至普通士民,一口气捕杀了三万多人,流放了六千多。此外,由于杨玄感围攻东都时曾经开仓赈粮,于是朝廷便将当时接受赈济的百姓全部活埋,一个也没有放过。

  至此,这个世界上曾经跟杨玄感有过丝毫瓜葛的人,几乎都被无情地抹掉了。

  只有少数漏网之鱼逃过了这场大屠杀。

  其中一个就是李密。

  早在杨玄感兵败之前,李密就已悄悄离开了他,准备投奔其他义军,不料半路上被隋军抓获。李密用黄金贿赂看守,使他放松了管制,然后趁其不备再度逃亡,投奔了平原郡的变民首领郝孝德。

  兵慌马乱中,隋朝官吏以为漏掉的只是一只小虾米。

  可他们没想到,短短几年后,这个叫李密的人就成了一条翻江倒海的大鱼。 大隋帝国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