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大隋帝国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大业八年三月十四日,隋朝远征军抵达辽水(今辽河)西岸,与严阵以待的高丽军队隔河对峙。杨广命工部尚书宇文恺赶造三座浮桥,准备抢渡辽水。
浮桥很快就造好了。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自告奋勇,率领前锋部队冲了上去。可当他们冲到距离东岸一丈开外的地方,忽然全都止住了脚步,而且集体傻眼。
因为,桥根本没有架到对岸——宇文恺为了抢时间而赶造出来的浮桥,居然比河面宽度足足短了一丈有余。
趁隋兵愣神的间隙,大批高丽军队迅速进入了防御阵地。麦铁杖带着将士们跳进水中,拼命游向对岸,冒死向高丽阵地发起强攻。可高丽军队已经完全占据了有利地形,冲上滩头阵地的隋军士兵只能成为他们的活靶子。漫天箭雨呼啸而下,士兵们纷纷倒地。左屯卫大将军麦铁杖、虎贲郎将钱士雄、孟叉等前锋将领全部阵亡。
杨广断然没有想到,这个在国内完成了多项大型建设项目的宇文恺,竟然会在战场上制造出如此不堪的“垃圾工程”!可如今大敌当前,杨广也只能强抑怒火,急命少府监何稠把浮桥加长。两天后,浮桥终于架到了对岸。隋军倾巢而出,与高丽军队在东岸展开激战。
这一战,隋军取得了压倒性胜利。高丽军队在战场了扔下了一万多具尸体,仓惶败退辽东城(今辽宁辽阳市)。隋朝大军乘胜东进,将辽东城团团围困。
此次出征,杨广不仅带了百万军队,还带了一支“观战团”,成员由西突厥的处罗可汗、高昌国王麹伯雅等四夷元首组成。杨广命他们随同出征,当然是想让他们见识一下隋军的战斗力,同时用现场教育的形式,让他们牢记违抗隋帝国的下场。
隋军初战告捷后,杨广便兴致勃勃地带着他的“观战团”渡过辽水,在刚刚取得胜利的战场上来回巡视。
杨广的得意之情溢于言表。
因为,从尸横遍野的战场上,杨广看见了帝国军队的一往无前和战无不胜;从观战团成员的眼神中,杨广看见了他们发自内心的恐惧和敬畏。
为了充分表明大隋军队是一支吊民伐罪的王者之师,也为了进一步取得观战团的畏服,杨广勒令全军:高丽军队一旦投降,必须马上接纳安抚,一律不得再行攻击!
这道命令,对于困守在辽东城中的高丽军队而言,无疑是一道福音。
接下来,每当隋军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攻上城墙时,辽东守军立刻举手投降。隋军将领当即停止进攻,命人飞报后方的皇帝,请示旨意。可等到杨广的旨意下达,辽东城中的守军早已重整旗鼓、继续顽抗了。
如此三番五次,辽东守军一再故伎重施,居然屡试不爽。
杨广难道是傻瓜,明知受骗也不愿收回成命?
杨广当然不是傻瓜。可问题在于,他并不认为自己受骗了。一贯伟大、光荣、正确的杨广,怎么可能受骗呢?在他看来,一定是底下的将士没有正确贯彻他的指示精神,招抚无方,才会导致高丽守军降而复叛。所以,他绝对不会收回成命。
既然皇帝如此执迷不悟,那将士们当然只能敷衍了事了。随后,隋军攻城的力度大为减弱,因为谁也不愿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去做这种劳而无功的事情。
后来发生的事情可想而知——直到这一年六月,辽东城依然固若金汤,隋朝远征军始终未能向鸭绿江前进半步。杨广勃然大怒,亲临城下督师,并召集所有将领训话:“你们自恃高官显爵,又是豪门世家,就可以把我当成一个随便糊弄的昏庸之辈吗?在京师的时候,你们都反对我御驾亲征,其实就是怕我看出你们的毛病。我今天来这里,就是要看你们的作为,并且随时准备砍掉你们的脑袋!你们今天怕死,不肯尽力,难道不怕我明天就杀了你们?!”皇帝的训辞掷地有声,不容置疑。将领们惊惶失色,面面相觑。
随后,杨广便在城西数里的六合城坐镇指挥。
在皇帝的亲自督师下,隋军将士只好加大攻城力度,但谁也不愿豁出命去真打,所以辽东城依旧岿然不动。
就在隋朝陆军围攻辽东的同时,右翊卫大将军来护儿也率领江淮水军从东莱郡(今山东莱州市)横渡黄海,逆浿水(今大同江)而上,在距平壤六十里处与高丽水军展开了遭遇战。
此战隋军大胜。来护儿随即挑选四万精锐,乘胜直抵平壤城下。高丽出兵迎战,再次溃败,逃入城中。来护儿一路追杀,出奇顺利地攻入了平壤城。
如果一场战役打得太过顺手,谨慎的将领肯定会感到心里发毛。尤其是如此轻而易举地打进一个国家的首都,理智的将领更应该意识到其中有诈。
可是,来护儿为了抢一份头功,把应有的谨慎和理智全都抛到了九霄云外。所以他根本就没有意识到,此刻的高丽军队已经在平壤城中给他张开了一个口袋。
隋朝军队攻进城中后,开始大肆抢掠,完全丧失了警惕性。高丽军队猛然从埋伏已久的大街小巷中冲杀出来。隋军猝不及防,几乎全部被歼。来护儿侥幸杀出重围。等他逃回泊船码头的时候,四万精锐只剩下几千残兵。
经此大败,来护儿只好退守海浦(今大同江口),再也不敢轻举妄动。
辽东城久攻不下,杨广只好改变战略,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等九名将领率大军绕过辽东,兵分九路,从辽河东岸沿线各地,向平壤方向快速挺进,准备于鸭绿水(今鸭绿江)西岸会师,再渡江直捣高丽腹地,对平壤发动总攻。
这是一场长途奔袭战。
这种战术的要诀有二:一,给养必须充足;二,进军速度要快。但是,这两点显然是一对悖论:如果士兵带上过多的给养,行军速度必然会慢下来;如果行军速度要快,必然不能带上过多的给养。
宇文述等九路大军现在就面临这个问题。他们从边境的泸河和怀远二镇出发,每个士兵都带着人马所需的一百天粮草,加上铠甲、刀枪、衣物、辎重、攻城器具、炊事用具、帐篷等等,平均每个士兵所背负的重量都在三石以上。士兵们不堪承受,只好偷偷“减负”,一边走一边把背负的粮食悄悄丢弃。
杨广很快就察觉了,立刻下了一道死命令:有胆敢丢弃粮食者,斩无赦!
命令下达后,士兵们不敢在行军路上乱丢,只好趁每次扎营的时候,在营帐下挖坑,然后把粮食偷偷埋掉。结果,当九路大军共计三十多万人在鸭绿江西岸会师的时候,粮食就已基本告罄了。
没有粮食就不能打仗。如果硬着头皮跨过鸭绿江、深入高丽腹地,除非一战拿下平壤,否则军队断粮,后方的给养又跟不上,那无异于死路一条!
作为九路军总指挥的宇文述对此深感忧虑,却又一筹莫展。
就在这时,高丽重臣乙支文德忽然来到了宇文述的军营中,宣称奉高元之意前来投降。
面对高丽人居心叵测的“请降”,宇文述的指挥部里出现了两种截然相反的意见。
右翊卫大将军于仲文认为,应该立即将乙支文德逮捕。因为他临行前曾奉杨广密旨:“如果高元或乙支文德前来请降,绝不能放他走!”所以不管高丽人是真降还是假降,都应该先把乙支文德抓起来再说。
军中慰抚使(受降特使)、尚书右丞刘士龙则坚决主张把乙支文德放归。因为大军出征前,慰抚使们就被天子授予了不受大将节制的特权,而且他们的使命就是专门受降宣慰,以显示天朝恩威,如果囚禁“请降使”,那无异于是对他这个“受降使”的莫大侮辱,所以他断然反对拘押乙支文德。
对于进退维谷的宇文述来说,乙支文德这个时候来请降,简直是扔给了他一根救命稻草。因为现在军中缺粮,不赶紧班师大家都得饿死。所以,宇文述现在根本不关心如何处置乙支文德,而是极力强调:既然皇帝早就下过命令,说高丽一旦投降必须马上接纳,不得再行攻击,那么现在高丽降了,大军就赶紧班师吧!
大家都有天子杨广的旨意作依据,到底该怎么办?乙支文德该如何处置?大军该何去何从?
三人激烈争执。由于力主班师的宇文述也倾向于刘士龙,所以于仲文不得不妥协,同意把乙支文德放回去。
于是,刘士龙接受了乙支文德的降表,然后就放他走了。
乙支文德走出隋军大营的时候,脸上分明带着得意的笑容。因为他这一趟来,说是请降,其实真正的任务是刺探隋军虚实。而现在他已经知道,这支隋军虽然兵力强大,但马上就要断粮了!所以,接下来该怎么对付这支来犯之敌,乙支文德已经成竹在胸。
乙支文德走后,于仲文越想越不对劲,觉得这家伙根本不像是来投降的,遂一再敦促宇文述,赶紧下令全军开拔,再把乙支文德抓回来。此刻的宇文述一心想要班师,当然不同意。最后,于仲文不得不亮出了自己的底牌。
表面上,于仲文是宇文述的副手,但杨广一直很赏识于仲文的才干和韬略,所以此次出征之前,杨广特地面谕各军将领:凡有重大军情,各军一律听从于仲文的统一节度!
也就是说,日常的行军作战听宇文述的,碰上特殊军情则听于仲文的。当然,杨广这个命令并未当着宇文述的面宣布,而是让于仲文在必要的情况下才亮出来。现在,于仲文亮出了这把“尚方宝剑”,宇文述就无话可说了。
既然人家奉了密旨,那违抗他就如同违抗皇帝,宇文述当然不敢承担这个罪名,只好硬着头皮命令各军立刻拔营,渡江追击乙支文德。
望着身后的数十万追兵,乙支文德笑了。
他本来还想回去搬兵来歼灭这支断粮的敌军,没想到它反而自己送上门来了。乙支文德遂命部下回头迎战,然后佯装败北。跑出几十里路后,回头再战,结果再败,然后又继续跑路,跑没多远又回头再打……如是一日七战,七战皆“败”,结果就一路把隋军引到了平壤城下。
隋军七战皆捷,顿时士气大振,遂全力急进,一口气渡过萨水(今清川江),在离平壤仅三十里处的山麓扎营。
乙支文德一边加紧布署军队,一边再次遣使向宇文述投降,说:“贵军如果班师,鄙国立刻让高元前去觐见天子。”对此,于仲文当然不信,坚持要进攻平壤、活捉高元和乙支文德。可这一次,宇文述无论如何也不想再听于仲文的了。他决定班师,就算抗旨也在所不惜。
理由很简单:眼前的平壤城高壕深,粮草充足,且高丽军队以逸待劳,士气高涨;而隋军不但长途奔驰,疲惫不堪,而且进不能攻、退不能守,既无粮草、也无援兵……这仗叫宇文述怎么打?!
所以,就算明知道高丽人玩的还是“诈降”的老把戏,宇文述也坚决要把它当成真的来接受,否则他必将和这三十万大军一起饿死在这里。
宇文述随即不顾于仲文的反对,命令军队结成方阵撤退。毕竟他还是主帅,这个权力还是有的。
但是,宇文述到这一刻才下定决心撤退,已经来不及了。
站在平壤城头的乙支文德大手一挥,早已蓄势待发的高丽军队瞬间冲出城门,从各个方向对隋军发起猛烈进攻。
隋军且战且退,于这一年七月二十四日退至萨水。这一天,烈日当空,灼热的太阳凶猛地炙烤着大地,宽阔的萨水河面在骄阳的暴晒下闪耀着一片令人目眩的白光。
这是一片即将把三十万隋军全部吞噬的死亡的白光。
隋军开始争先恐后地渡河,萨水河上顿时人喊马嘶、一片慌乱。而高丽军队却列着整齐的战阵,站在他们身后的岸上静静地看着。当隋军全部进入萨水,并渡至河中央的时候,高丽指挥官一声令下,全军突然排山倒海地杀了过来。隋朝大军瞬间崩溃,士卒四散逃命。负责殿后的右屯卫将军辛世雄等人战死。宇文述、于仲文和剩下的将领们带着少数随从向西狂奔,一日一夜跑了四百五十里,狼狈不堪地逃到鸭绿江畔。而高丽军队则在后面紧追不舍,幸而将军王仁恭率部殿后,击退了高丽军队的进攻,宇文述等人才得以渡过鸭绿江,逃出生天。水军来护儿风闻陆军惨败,也慌忙起锚,连夜率舰队撤回东莱。
最后,这九支共计三十万五千人的远征军回到辽东的时候,仅剩下二千七百人。阵亡和被俘人数达三十万二千三百人,几近全军覆没;同时丧失的武器、装备、辎重等物更是数以亿计。
杨广几乎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这个四十四年来一直顺风顺水、无往不利的天之骄子,终于遭遇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惨痛的失败。
失败的打击来得太过迅猛,并且因毫无心理准备而显得尤其沉重。
大业八年七月二十五日,神情恍惚的杨广默默登上龙辇,从涿郡启程南返。
这场声势浩大、规模空前的远征,就在这一幕令人难堪的失败中草草收场。一直到车驾返抵洛阳,杨广依旧终日不发一言。人们看见天子脸上写满了从未有过的愤怒和困惑。
曾经活力四射、自信满满的杨广,一下就变成了霜打的茄子。
也许,这并不是什么坏事。因为挫折本是人生的题中之义,也是生命成长的必经过程,就像许多小孩子在学习木匠、铁匠这种手艺活的时候,如果手上弄出了血,他们的师傅就会说:“那是这门手艺进到你身体里面去了。”而今,生命中的第一次失败虽然深深刺痛了杨广,可这何尝不是某种有益的东西正在进入他的体内呢?也许,命运之神正是希望以这样的方式,往这位刚强易折的帝王身上,注入一些必要的柔韧性和抗挫折能力,让他学会以一种成熟而理性的姿态,重新来打理这个已然危机四伏的庞大帝国。
在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这个世界上的人,没有谁不是这么走过来的。
可问题在于,杨广能够从这次失败中汲取教训吗?
人们很快就有了答案。
可答案并不令人乐观。 大隋帝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