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迦太基衰亡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中世纪的欧洲盐野七生作品集(套装共25册)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第九章 迦太基衰亡
(前149—前146)
有人习惯站在后世的角度去看世界。这样的人常犯的错误是他们认为每个历史现象自始至终都是按部就班向前发展的,也就是必然的趋势。
但是,真正的历史现象不是按部就班向前发展的,它是在不断重复错误、因彷徨而停滞,或者是因偶然而改变方向的过程中出现的结果,在后世看来,好像是必然。
本来只打算给一个教训,却导致了一个王国灭亡。这一事例已在有关马其顿灭亡的章节中讲过。只是,马其顿王国的灭亡是他们自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并不值得人们同情。但是,说到迦太基人,那还真是可怜。因为在第二次布匿战争败给罗马以后的50年间,迦太基人在罗马霸权下,老老实实地过着平和的生活。
只能说,迦太基灭亡是一连串不幸的偶然导致的结果。
罗马人叫做“汉尼拔战争”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后,迦太基没有变成行省,依然是一个独立的自治国家。只是,降到二等国家的行列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只能拥有极少的军事力量,只够对付弱小国家。没有罗马的准许,不能行使与他国的交战权。
失去了西班牙、西西里和撒丁等所有海外领土后,迦太基只能把经济基础放在发展本国非洲的农庄经营上。矿山经营等已是昔日的梦想,发展工业的希望变得非常渺茫。在这一点上,罗马在意大利境内有托斯卡纳地区,意大利之外有西班牙,现在又得到了马其顿的矿山,优势非常明显。
迦太基作为通商国家,昔日的盛况不再。由于农庄收获成了主要的产物,所以,可交易的物资也受到极大限制。而且还有罗马的同盟国,位于意大利南部及西西里的希腊人这样强大的竞争对手。
但是,迦太基人经营农庄的经验非常丰富,农庄生产力极高。甚至还出版了有关农庄经营的书,罗马人把它翻译成了拉丁语。在古代,北非是一个土地肥沃的地方,耕地辽阔肥沃,非常适宜农庄经营。加上迦太基人善于耕作,生产力高也是理所当然。
但是尽管如此,我还是无法相信导致迦太基灭亡的第三次布匿战争爆发的原因在于罗马妒忌迦太基的经济实力。
的确,迦太基在“汉尼拔战争”失败后,经济很快振作起来。但是,如果只比较经济实力,在战后已经过去50年的这个时期,迦太基还谈不上是一个富可敌罗马的经济大国。
加图力主消灭迦太基,其中有一个插曲非常有名。说的是,加图从迦太基带回非常漂亮的迦太基产无花果,拿到元老院展示给大家看,说能生产如此丰饶果实的敌人就在相距三日海路的地方。加图是一个巧舌如簧、非常具有煽动性的人。他不过提出了最容易说服人们的事实,以此打动人们的视觉。
经济获得重生的迦太基,其经济实力还不至于引起罗马的担心。但是,迦太基毕竟有过引发“汉尼拔战争”的“前科”。
一个国家有了经济实力,招募雇佣兵不是难事。谁又敢断言迦太基不会再出现第二个“汉尼拔”呢?
在讲述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和加图这两个人的时候,已经说过拘泥于过去导致心灵无法自由的人和超越过去的人之间的不同。此时,西庇阿早已离世,加图依然健在,尽管已经80岁高龄。
加图反迦太基的态度异常执著。无论谈论什么事情,最后,他总是不忘加上这样一句话:
“但是,我认为迦太基应该被消灭。”
在决定罗马国政的元老院中,不是所有议员都赞同加图的观点。正因为如此,加图才需要反复重申上面的这句话。在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下台并去世以后,元老院内依然有不少人认同西庇阿生前推行的稳健的帝国主义路线。其代表是西庇阿的女婿西庇阿·纳西卡。无论在战场上还是在政界,他都是一等一的人物。为了表示反对老加图的论点,在所有发言中,他总是用这样一句话作结尾:
“但是,我认为迦太基应该继续存在。”
然而,打破罗马这一微妙平衡关系的一击竟来自迦太基。
第二次布匿战争后,迦太基成为罗马的“clients”,即被保护者,却深受同为罗马的“clients”——努米底亚王国势力扩张所扰。
作为同盟国,迦太基和努米底亚的立场是相同的,他们都承认罗马的霸权。按理说,罗马人对这两个国家应该一视同仁,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当然,这也无可非议。因为,努米底亚原国王马西尼萨曾经协助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为扎马战役中打败汉尼拔立下过汗马功劳。
还有,在希腊战线和叙利亚战线的罗马军队中,也有努米底亚士兵的身影。迦太基尽管也向罗马提供了支援,却仅限于提供小麦而已。而且,罗马还不接受无偿支援,一定要支付粮款。曾经有一次,迦太基使节在罗马元老院说过这样的话。他说:
“我们迦太基人和你们罗马人一起打败了马其顿国王菲利普、叙利亚国王安条克和马其顿国王珀尔修斯三个国王。”
听了这话,元老院内差一点响起一片嘲笑声,甚至在会场的一角传来了奚落声:
“血都没流一滴,敢在这里胡说!”
所以,尽管都是罗马霸权下的“clients”,努米底亚和迦太基受到的待遇截然不同。
当时,努米底亚王国已经一跃成为强国,写过地中海世界历史地理的斯特拉波说:“在国王马西尼萨的统治下,从游牧民族一变成为农耕民族。”因此,迦太基人担心努米底亚,已经不是纯粹强加给自己的一种念头,而是现实。
为了抵御努米底亚势力的渗透,迦太基决定招募雇佣兵。很快,6万雇佣兵来到了迦太基。
当然,罗马第一时间就知道了迦太基的这一动向,马上派出以加图为首的调查团。迦太基向调查团控诉了努米底亚的侵略主义。但是,有加图在,迦太基说什么都是没有用的。罗马方面很清楚这一点,于是,第二年向迦太基派去了以西庇阿·纳西卡为首的调查团。
西庇阿·纳西卡成功让努米底亚军队退回到努米底亚境内。于是,很多人相信迦太基的危机已经过去。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就是其中一人,他甚至准备回自己的祖国希腊,并已经走在了前往布林迪西的路上。
迦太基人尽管在经济方面很有才能,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他们认为西庇阿·纳西卡采取的妥协策略证明了罗马的软弱。此时,国内有雇佣兵6万。在迦太基政府的授意下,雇佣兵突破努米底亚国境线,直逼王国首都90公里处。
获悉这一消息,罗马元老院被激怒了。汉尼拔战争结束后签署的和约中明文规定,没有罗马的许可,迦太基不得对他国行使交战权。攻打努米底亚的行为,显然违反了条约的规定。
以加图为首的反迦太基强硬派的话语权大大增强。以西庇阿·纳西卡为首的稳健派不得不沉默。罗马决定立即编组四个军团派往迦太基。
迦太基政府马上领会了罗马的意图。再加上攻入努米底亚境内的迦太基雇佣兵遭到努米底亚军队的迎头痛击,吃了败仗。因为轻率,无谓地违反条约的规定,迦太基政府知道自己闯了大祸,紧急向罗马派出使者,许诺立即遣散雇佣兵,处死指挥官,努力平复罗马元老院的愤怒。元老院相信了他们的话,暂停派遣军团,改派调查团。
调查团的任务是现场监督迦太基是否履行了承诺。然而,迦太基政府再次犯了迷糊。他们没有痛痛快快地履行承诺,而是在罗马调查团到来后,像挤牙膏似的一点一点地履行约定。调查团送回的报告使元老院对迦太基产生了信任危机。
首都迦太基没有意识到眼前这种状态的危险性,反而是迦太基第二大城市乌蒂卡为首的迦太基国内其他城市的居民们感觉到了危机。他们向罗马派去代表,声明一旦罗马和迦太基再次发生战争,自己将站在罗马一边。
得到这样的声明,罗马元老院成了反迦太基强硬派一枝独秀的舞台。公元前149年,元老院决定两位执政官的任地都在非洲。这无异于提出宣战。
迦太基大吃一惊,紧急向罗马派去五位特使,极力解释自己的行为。但是,罗马元老院只是告诉这五位特使,说执政官已经离开罗马。罗马向迦太基宣战的理由是没有罗马的允许,迦太基擅自对罗马的同盟国努米底亚采取了敌对行为。对此,五位特使拼命解释,说迦太基愿意无条件全面投降,并提出,为了证明自己的诚意,将送来300名人质。元老院接受了,马上派人向已经前往非洲的两位执政官带去指令,授予他们全权与迦太基交涉。
五位特使回国后,这次迦太基政府没有再挤牙膏,马上把300名人质送到了科尔涅利乌斯营地。此时,执政官们已经登陆非洲,来到半个世纪前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作为攻打迦太基的基地建造的科尔涅利乌斯营地。执政官把这300名人质送到了西西里,然后,向迦太基政府提出了罗马方面的要求,以避免战争的爆发。
他们要求迦太基交出所有攻城器械和武器。这意味着彻底解除迦太基的武装。迦太基接受了。2000件石弓器加上20万套盔甲送到了科尔涅利乌斯营地。对此,两位执政官表示满意。他们还向迦太基政府建议,派遣由30个有权势的市民组成代表团前往罗马,听从元老院的发落。迦太基政府照做了。
然而,迦太基的运气实在太差,就在同一个时期,希腊发生了一件大事,让罗马的态度变得非常强硬。
在以马其顿为中心的希腊,先王珀尔修斯有一个庶子,叫菲利普。希腊人心中有反罗马的情结。这一时期,菲利普成了这些希腊人的核心。事实上,珀尔修斯的庶子之说纯属子虚乌有。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人自由和独立的意识仍然非常强,但是,他们为实现并维持独立和自由的政治能力早已随伯里克利的去世消失得无影无踪。他们对政治毫不关心。柏拉图曾经感受过的绝望越来越成为现实。不断向反罗马的菲利普倾斜的希腊人,即使在正式场合,也会无所顾忌地说:
“我们欢迎罗马人以朋友的身份到希腊来,而不是以主人的身份来希腊。”
这话赢得满堂喝彩,是因为他们听说罗马进军非洲了。在他们看来,现在罗马的注意力放在迦太基,是推翻罗马霸权的绝好机会。希腊人波利比乌斯也这样写道:“希腊人利用了这个机会。”
与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和弗拉米尼时代相比,罗马人对希腊人的看法早已不同。在这半个世纪里,对于伯里克利时代盛极一时的希腊文明,罗马依然尊敬有加。但是,对现在即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人,他们充满了不屑。
和伯里克利时代一样,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人一有情况,就会高喊自由和独立。这一点没有变。但是,在实现自由和独立的行动上,此时的希腊人只会仰仗其他国家或利用其他国家的危机。
这就是罗马人蔑视希腊民族的原因。尽管他们是那么地热爱希腊人创造的美术品和建筑,尽管他们是那么地努力学习希腊文学和历史,尽管他们从不要求希腊人学习拉丁语,宁愿自己学习希腊语。但是,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人早已与公元前5世纪伯里克利时代的希腊人不一样了。他们失去了创造力,再也拿不出超越新时代的、有震撼力的作品。
公元前148年,罗马决定派遣军团对希腊实施第三次军事干预。自从战胜汉尼拔以来,罗马在战场上几乎百战百胜,对于用军事力量解决问题信心十足。失去了政治头脑的希腊人刺激了罗马。
就在罗马为希腊人的动向焦头烂额的时候,迦太基代表来到了罗马。只能说他们实在太不走运。因为,与此前相比,焦虑的罗马人再也没有精力反对加图执著而强硬的反迦太基路线。
宽厚对待其他民族却常常出现相反的结果。为此,罗马统治者们深受打击,开始考虑应该改变从前的做法。再加上对军事力量充满自信,在这样一种氛围中,罗马向迦太基提出了非常强硬的最后通牒。
迦太基代表来到罗马,请求罗马元老院指示。他们表示,只要能避免与罗马之间发生战争,做什么事情都愿意。然而,对于迦太基的这30位代表,罗马元老院却提出了最后通牒。具体要求是:
拆毁首都迦太基,全体居民迁至距离海岸线10罗马里(约合15公里)的内陆地区。
代表中有一人表示异议,说:“这无异于置迦太基于死地。”但是,元老院坚持不改初衷。不得已,30名代表只好接受了这一条件。在回国的途中,有几个人选择了逃亡。
事到如今,包括波利比乌斯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第三次布匿战争不会再爆发。波利比乌斯在布林迪西登船准备回希腊。
这时,好朋友西庇阿·埃米利乌斯紧急派来的信使赶到了波利比乌斯身边。波利比乌斯下船和信使一起,再一次走在阿皮亚大道上,赶往西庇阿·埃米利乌斯正在作出征准备的奥斯提亚港。
代表们带着罗马苛刻的要求回到国内后,迦太基民众认为这一切都是缘于统治阶层的无能。他们奋起反抗罗马。统治阶层的软弱一次次地激起了民众的民族主义情结。带着罗马的要求回到国内的代表遭到民众的唾骂,被扣上卖国贼的帽子,被狂怒的民众打死。
首都迦太基变成了武器制造厂。为了准备守城,迦太基人一方面从近郊大量调集粮食,同时召回被放逐的反罗马强硬派和他们带领的雇佣兵。女人们剪下头发,用来做石弓器的绳子。贫富差别不见了。以参加首都保卫战为条件,解放了犯人和奴隶。有人预见到船只终将沉没,事先逃了出去,为此,迦太基的人口比往常少了许多。但是,据说还有6万人留在了首都迦太基。其中,将要参加守城战的兵力也有2万人。
就这样,罗马和迦太基迎来了最后的时刻。
那么,这“最后的时刻”是否真的不可避免呢?直到现在,我依然对此心存疑问。尽管罗马元老院给来自迦太基的30位特使下的最后通牒是拆毁首都迦太基,所有居民迁至距离海岸线10罗马里的内陆地区。但是,认为最后通牒的要求过于苛刻的只是后世的历史学家,古代历史学家们并没有这样认为。
经过中世,李维的《罗马史》中已经不见了有关这个时代的篇章,我们不清楚他是如何评价这最后通牒的。至少《历史》的作者,同时代的波利比乌斯认为,罗马提出的最后通牒不是违背道德的行为。还有,有幸参考古代所有史料的狄奥多罗斯和阿庇安对于罗马提出的最后通牒,只评价说强硬,没有说苛刻。也许,后世的历史研究者们只是囫囵吞枣地理解了迦太基特使中的一人,在接到最后通牒时说的一句话——“这无异于置迦太基于死地。”——吧。
罗马元老院逼迦太基政府二选一:要么让首都迦太基所有居民离开首都,移居到内陆建设新城市;要么战争。元老院没有指定建设新城市的地点,只要求距离海岸线10罗马里的内陆地区。至于在距离海边10罗马里的哪个地方建设新城市,由迦太基人自己决定。
为此,我查阅了当时地中海世界有名城市至海边的距离。
西西里的锡拉库萨、巴勒莫,意大利南部的塔兰托,迦太基人在西班牙建起来的城市卡塔赫纳、加的斯,埃及的亚历山大,小亚细亚的埃菲索斯等,和迦太基一样,都是临海的海港城市。迦太基国的第二大城市乌蒂卡因为海岸线后退,现在成了内陆城市,在古代也是临海的城市。
叙利亚首都安提阿建在内陆,必须沿河流上溯22公里才能抵达。而且,这条河流不大,连当时的大船都无法航行。作为通商产业城市极尽繁荣的雅典也不临海,距离外港比雷埃夫斯有8公里的路程。雅典和比雷埃夫斯之间没有河道相连,所以,雅典的出产必须先运到比雷埃夫斯才能装船。为此,根据特米斯托克利斯的提议,雅典到比雷埃夫斯建有一条通道,两边有平行的城墙相护。
罗马也不临海,只有一条台伯河。罗马和外港奥斯提亚之间可以利用台伯河,但是台伯河不适宜大船自由航行。所以,通常利用一条几乎是笔直的公路,距离是22公里。
罗马没有要求迦太基把城市建在撒哈拉大沙漠的正中央,居民移居到那里。不过是要求他们离开海岸线15公里。在古代,北非植被丰富,河流很多。就算不能利用河道,也可以采用特米斯托克利斯的办法,用高而坚固的围墙围一条“走廊”,这条“走廊”不过只有雅典到比雷埃夫斯的不足两倍而已。此外,不要忘了,罗马元老院还有西庇阿派——坚定地支持迦太基的温和派。还有,以加图为首的反迦太基派都是罗马居民。他们认为,无论沿河而下还是两条腿步行,要看到大海,走22公里理所应当。
只是,迦太基人从来都是一出家门就要坐船。所以,对他们来说,即使只有15公里的路程,也“无异于死”。
我想,正是这种价值观的不同,才是民族之间纷争和摩擦不断的原因。在罗马人看来,迦太基人不能接受罗马提出的要求——在仅相距15公里的内陆地区建设新城市,并迁居那里——就是正面挑战罗马的霸权。
总之,公元前2世纪中叶的迦太基人还不能改变他们的想法。也许正因为首都迦太基地处天然要地,所以,他们无法想象自己可以迁居到其他地方。也可能作为拥有大国历史的民族,不能为了生存作出如此大的让步吧。
迦太基沦陷
迦太基市区建在天然要地的位置,位于突尼斯湾西侧突出的海角前端。整个海角面积很大,三面向海。迦太基市区北侧有山阻隔,东侧有大海相守。从这两个方向进攻几乎没有可能。西侧有高40米、宽10米的三重城墙防御,从这里突破也不太可能。
唯一有可能攻取这座海港城市迦太基的只有正面门户,也就是港口一侧。全军集中从这里向城内发起进攻,是在公元前147年,西庇阿·埃米利乌斯担任总指挥以后。向迦太基宣战后的两年里,罗马方面一直没有作为,原因是担任总司令官的执政官们都是非常谨慎的人。战争之初,罗马方面的准备也不够充分。不管怎样,对于迦太基这样的大城市实施攻城战,花上几年时间也很正常。只是,希腊的事态发展促使罗马人加快了结束迦太基攻城战的进程。
罗马自从决定对希腊实施第三次军事干预以后,不到一年时间,就成功镇压了冒充马其顿国王庶子的家伙所率领的叛军。至此,罗马不再尊重马其顿人的独立。分裂成四个自治国的旧马其顿王国领地失去了自治权,降格成为罗马的行省。
对于其他希腊诸城邦,罗马原打算继续尊重他们的独立和自治。遗憾的是,希腊人没有把罗马的这一姿态看做是当权者的宽容,误以为罗马人对希腊文化有自卑感,是软弱的表现。出访希腊城邦之一科林斯的罗马元老院议员们在科林斯受到了无礼的待遇。这一事件挑战了罗马人宽容的极限。
罗马紧急向科林斯派出军队,彻底摧毁了科林斯。甚至掘地三尺,不留片瓦。美术品遭没收送到罗马,居民无论男女老幼一律被卖做奴隶。科林斯的下场给了桀骜不驯的全体希腊人一次严重的警告。
罗马人对三天期限过后,仍然不顾劝降坚持战斗到最后的城市,实施过掠夺,也曾经把这些城市的居民卖做奴隶。
自建国以来,罗马还从来没有过让一座城市从地球上消失的举动。继雅典、斯巴达之后,一直位居希腊第三重要城市的科林斯的灭亡足以让希腊人的大脑冷静下来。此后的希腊人,虽然没有像旧马其顿那样成为罗马的行省,但是在罗马的霸权下确实老实了许多。最看重自由和独立的他们失去了自由和独立,尽管取而代之的是获得了秩序和稳定。
公元前146年,是罗马人从“稳健的帝国主义”路线转变为“严厉的帝国主义”路线的一年。同年,迦太基迎来了最后的时刻,不幸的偶然带来不幸的结果。
因为迦太基人要求的既不是自由也不是独立,仅仅只是安全。所以,这样的结局更让人觉得可怜。同时代的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认为希腊失去独立,责任在希腊人。但是,他没有认为迦太基灭亡,是迦太基人自己的责任。
如果一定要说迦太基人有错,大概是他们拒绝罗马的劝降,选择了和自己的城市同存共亡的道路吧。他们让罗马士兵俘虏列队站在城墙上,当着罗马军队的面,一个一个地杀死。如此残忍的举动在当时的战场上还从来没有发生过。他们敢于这样做,只能认为他们要把自己逼进绝地。迦太基人自己决定了自己最后的命运。
公元前147年到前146年的冬季自然休战期间,罗马军队总司令官西庇阿·埃米利乌斯向罗马元老院派去一名使者,请示元老院如何处置迦太基的首都。
从港口外侧进攻迦太基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罗马军队建设了堤防,彻底封锁了连接大海与港口的运河入口。迦太基开通的另一条运河,由于罗马战船在前面的海域频频巡逻,起不了任何作用。靠陆地一侧的城墙多处损毁。在守城战进入第三年的时候,城里储存的粮食也已经告罄。是给予最后一击还是再次尝试和谈?
结束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的养孙西庇阿·埃米利乌斯这一年38岁。作为最高司令官,他有权决定战场上的一切行动。但是,与养祖父西庇阿和亲生父亲埃米利乌斯·保卢斯一样,这位罗马将军非常大度,对异国文化和异国民族没有偏见。所以,在决定迦太基人命运的时候,他非常犹豫。
迦太基首都
迦太基首都放大图
新的一年即公元前146年春天,元老院的命令到了,内容是:与科林斯一样,彻底毁灭迦太基。
罗马军队开始了来自海上的进攻,防御一方点燃了排列在外港周围的仓库和造船厂,负隅顽抗。在一片火海中,街巷战开始了。罗马军队一座房一座房、一条街一条街地边攻边进,追击敌人。这场街巷战持续了整整六天六夜。
第七天,摧毁迦太基市的行动因神殿林立的比尔萨失火而告结束。纵身跳进神殿周围的火海、宁死不做奴隶的迦太基人不在少数。因为拒绝劝降,坚持战斗的市民在城市沦陷后的命运已成定局。被逼为奴的迦太基市民,算上孩子多达5万人。
因为与总司令官西庇阿·埃米利乌斯关系好,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也来到了迦太基沦陷的现场。他详尽地描写了沦陷后的迦太基。只是,令人感到遗憾的是,经历了中世纪后,他的著作《历史》留存到现在已不足三分之二的内容。但是,让人感到最可惜的是,有关迦太基沦陷的场面只留下一些断断续续的片段。为此,我只好引用公元前2世纪的希腊人阿庇安的著作,因为他参考了波利比乌斯的著作:
很长一段时间,西庇阿·埃米利乌斯的眼睛没有离开过暴露在自己眼前的迦太基城,眺望着这座自建国以来长达700年的岁月,曾经很长时间极尽繁华的城市沦陷了,化做瓦砾之山。
在700年的漫长岁月里,迦太基曾经把辽阔的土地、众多的岛屿以及大海置于自己的统治之下。因此,迦太基拥有大量武器、战船、大象以及财富,丝毫不逊色于迄今人类缔造的任何一个强大帝国。
在勇气和气概上,迦太基远比这些以往任何一个帝国都优秀。尽管屈从罗马的要求,交出了所有的武器和战船,尽管最终城市沦陷,遭到彻底的破坏,就要从地球上消失。但是,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他们拼死抵御过罗马的进攻。
根据流传下来的说法(其实是根据波利比乌斯留下来的说法),西庇阿·埃米利乌斯一想到对手所遭遇的这一命运,便会泪流满面。
尽管他是胜利者,但是他忍不住思绪万千。不仅是人类,就连城市、国家、帝国等,一切的一切,命中注定都要灭亡。他不能不感慨万千。特洛伊、亚述、波斯以及20年前还在的马其顿王国,历史向人们展示了盛极必衰的事实。不知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这位罗马的得胜将军吐出一句荷马史诗中的话,据说是特洛伊总司令官赫克托尔的话:
“特洛伊迟早会和国王普里阿摩斯以及追随他的所有战士一起灭亡。”
当时,波利比乌斯就站在他的身后,于是问这位罗马常胜将军为什么会想起这样一句话。西庇阿·埃米利乌斯回头看着波利比乌斯,拉起这位希腊人、同时又是好朋友的手,回答说:
“波利比乌斯,迦太基曾经享尽荣华,然而现在,我们却站在这一帝国灭亡的伟大瞬间。此刻,充满我内心的不是胜利者的喜悦,而是悲哀。我在想,我们罗马或许也会迎来这样的时刻吧。”
沦陷后的迦太基,城墙、神殿、房屋、市场等建筑全部遭到破坏。石头、泥土成堆的地面被犁耕平。根据罗马人的习惯,这个遭到诸神诅咒的地方撒上了盐。
迦太基被定成寸草不生、人类不可居住的不毛之地,人类再次生活于此是在100年之后。尤里乌斯·恺撒下令在这里进行殖民地建设,虽然因为他遭到暗杀而半途而废,到了奥古斯都大帝时代,最终得以完成。因此,留存至今的迦太基遗迹是罗马时代建的,极少迦太基人的东西。
自从公元前753年建国以来,长达600多年的岁月里,罗马从来没有实施过把失败者从地球上彻底抹去的行为。然而,公元前146年,科林斯和迦太基相继被夷为平地。而且,在迦太基灭亡13年后,西班牙的努曼提亚也遭遇了和迦太基同样的命运。此时的总司令官与迦太基灭亡时是同一人——西庇阿·埃米利乌斯。
大多数现代研究者认为,毁灭这三个城市的行为无疑是野蛮行径。对于他们的这一看法,如果我也能接受,那该多好啊。
如果这只是野蛮行径,结果又会怎样呢?
科林斯的灭亡和科林斯市民奴隶化对刺激希腊人的大脑是有效的。因为这是一个有一百个人就有一百种意见、从来形不成统一意见的民族。其后,雅典和斯巴达作为自治城邦被保留下来,并且,以这两个城邦为首的全希腊在承认罗马霸权的基础上,享受起了有秩序的和平。希腊人从未想过的“完善基础设施”的潮流也波及希腊。在阿皮亚大道的终点布林迪西隔海相望的希腊,艾格纳提亚公路破土动工。“罗马化”开始在希腊出现。
那么,毁灭西班牙的努曼提亚是不是单纯的野蛮行径呢?
对任何人来说,西班牙原住民都是极其不易征服的民族。汉尼拔家族在西班牙建设殖民地的时代,迦太基人也曾经受困于原住民的一次次骚乱。不是因为西班牙人与希腊人的意识形态相同。他们不顺从的性格缘于险峻的地势。
每当西班牙发生骚乱,罗马就会派出军队前去镇压。罗马人移居西班牙后,致力于开发各项事业,到了奥古斯都大帝的时代,终于彻底平定西班牙。在这一点上,西班牙人也不同于高卢(现在的法国)人,他们被认为是被“罗马化”的高一等级民族。
公元前133年,彻底毁灭努曼提亚,毫不留情地把住民卖做奴隶,暂时为平定西班牙起到作用。而且,对受到制裁的西班牙通过“完善基础设施”,也开始了“罗马化”的进程。始于罗马的公路横穿现在的法国南部一直延伸到西班牙。作为“罗马化”象征,罗马式的公路即当时的高速公路,在这个时期延伸到了希腊、意大利、法国和西班牙。马基雅弗利说过,就算必须严厉处置,那也应该在某个时期集中实施。
迦太基灭亡是否与这两例一样,非如此不可吗?
我倒觉得毁灭迦太基是一次极其愚蠢的行为,这一蛮行实在没有必要。只能说是罗马人未能摆脱过去的阴影才导致的结果。
罗马消灭迦太基得到的好处只有一点,就是无须再次与汉尼拔这样的人物进行作战。如果在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不久的当时,这种感情也许会困扰罗马人。但是经过了50年,为什么罗马人还要这样做呢?古代非洲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作为非洲物产的集结地,迦太基又是最合适的地方。他们并没有主动挑战罗马霸权。导致他们举起反旗的,正是把他们逼到绝境的罗马。
迦太基灭亡后没多久,罗马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因为他们亲手毁灭了这个本来可以起到遏制努米底亚(现在的阿尔及利亚)日趋强大作用的国家。
西庇阿·纳西卡始终主张维持迦太基的存在。这不仅仅是出于宽容,更是想到了对付努米底亚王国的策略。但是他的这一务实路线输给了加图的强硬路线。非常不幸的是,他的想法未被接受,原因不于在迦太基人,而是同一时期希腊人挑起的事端殃及了迦太基。
假如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和加图调换一下:早死的是加图,长寿的是西庇阿·阿非利加努斯的话,如果同一时期,希腊没有出现骚乱的话,历史或许会改写。而且,我坚信历史一定会改写。特别是看到留存至今的、罗马人在100年后重建迦太基时,开展的大规模水利工程的遗迹后,想到罗马人为了重建迦太基,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了如此大的工夫,使重建后的迦太基在罗马存续期间,一直位居非洲数一数二的城市后,我的这一想法变得愈发强烈。
迦太基于公元前146年灭亡,它曾经的领土后来成为常驻乌蒂卡的总督统治下的罗马行省。成为罗马行省后的旧迦太基的名称不再是迦太基,而是“非洲行省”。
“我们的海”
从此,迦太基成为行省,西班牙成为行省,希腊也成为了事实上的行省。还有,帕加马国王由于没有继承人,临死留下遗言,把自己的王国托付给罗马。于是,帕加马所在的小亚细亚西岸一带也成了罗马的行省。就这样,罗马仅靠管辖土地的辽阔幅员就成为地中海世界毋庸置疑的巨无霸国家。地中海对罗马人来说已经是“我们的海”。
这一切开始于公元前264年的第一次布匿战争。但是,如果第一次布匿战争彻底终结了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战争的话,如果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展开不是罗马人称做“汉尼拔战争”的形式的话,罗马人称霸地中海一定不会在130年这样短暂的时间内完成。
从战胜迦太基,成为西地中海霸主的“汉尼拔战争”结束算起,罗马完成全地中海霸权所用的时间不足70年,就连波利比乌斯都对此惊叹不已。想必在当时,大多数人也有同感吧。
一切都源自汉尼拔。在跨越这130年岁月的本卷中,只用了16年时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就占据了本卷三分之二的篇幅。回顾历史学家李维在其著作《罗马史》中用于“汉尼拔战争”的篇幅,不由得让我重新认识了这场战争带给罗马人的影响之大。罗马人称霸地中海,包括灭亡迦太基,都是“汉尼拔战争”的余波。
以消灭罗马为终生夙愿的汉尼拔给了罗马变得比其他任何人、任何国家更加强大的力量。只能认为,正是汉尼拔,让罗马人在如此短的时间里,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我们的海”。
但是,成功者在获得成功后,需要付出代价。罗马人也不例外。在《罗马人的故事3》中,我准备描述罗马人成为霸主后的所作所为。
公元前130年前后的地中海世界 中世纪的欧洲盐野七生作品集(套装共25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