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蜀之昂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01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着眼于幻,剔去了刺目的字句和扎心情节,收到了混淆视听之功。
其实,在风月宝鉴或者是石头记里,所谓的风月分别是指满清和大明的江山。作者将一段锥心刺骨的痛史幻化成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
02
金陵又叫石头城,始建于三国。
有诗曰:“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朱元璋灭元,定都于石头城。其四子朱棣兴不满建文帝削藩,以清君侧为名,带兵从北国杀入金陵。
城破时,宫里燃起了大火,建文帝朱允炆不知所踪。
有一个传说,朱允炆带着执国玉玺,隐身于岭南的佛门。
03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石头记的开篇就有这样一段话:作者经历一番梦幻,将真事隐去,又借通灵之说而撰成此书,故曰甄士隐。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故曰贾雨村。
第一回,作者讲了三件事。一、宝玉的前世乃女娲的补天石,在青埂峰下获得灵性,被一僧一道带入红尘。青埂谐音情根。二、甄士隐有个三岁的女孩英莲在元宵节失踪,接着整个甄府又被一场大火所焚,遁入空门。三、穷书生贾雨村中举做官,高吟一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
该书的后三十回被毁,现在已经难觅全貌。
04
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在万历四十六年发生了两件事,可谓风云际会。
其一,女真头目努尔哈赤告天誓师,找出先父留下的十三副旧甲,兴兵反明。
其二,在京师城里,御医柳圆喜得一女,取名柳是。两年后,明光宗死于红丸案,柳圆被问罪冤杀。该女跟着母亲逃到江南吴江,随舅舅改叫杨爱,小名影怜。
在石头记里,甄英莲被人拐走。书里给出四句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果然,杨影怜的母亲和舅舅也相继病故,孤苦伶仃小影怜就此坠入迎来送往的娼门旧院……
“锦绣歌残翠黛尘,楼台已尽曲池湮……”
朱棣称帝后,将建文帝的文武百臣一网打尽,并株连十族。还将这些人的姐妹和妻女送进教坊,转营奸宿。后来,南京教坊就被世人称之为旧院。
05
崇祯六年,杨爱死里逃生,流落到松江,改名柳隐。
那年,只有十五岁的柳隐与松江几社的名士陈子龙相爱。松江知府以妨碍风化为由,驱逐柳隐出境。
柳隐留诗:“念子久无际,兼时离思侵。不自识愁量,何期得澹心?”
陈子龙也回诗说:“所思日遥远,形影互相悲……”
崇祯八年,柳隐再到松江,与其心上人陈子龙共栖于小红楼。
不久,陈子龙的夫人听到了风声,撞进红楼抓住陈子龙大闹。柳隐忍气吞声,再一次逃出松江,改名为柳如是。
06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崇祯十一年,柳如是东林领袖钱谦益在西湖边相遇。
柳如是口占一诗:“垂杨小宛绣帘东,莺花残枝蝶趁风;最是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钱谦益奇之,随口就说:“姑娘若能到常熟,老夫当尽地主之谊。”
两年后,柳如是叩开钱谦益的半野堂,吟出:“草衣家住断桥东,好句清如湖上风;近日西泠夸柳隐,桃花得气美人中。”
这是当年钱谦益乘兴写出的十六首绝句之一,可谓恍然如梦。
07
曲中杨柳齐舒眼,诗里芙蓉亦并头.
今夕梅魂共谁语?任他疏影蘸寒流……
很快,已年过半百的钱谦益就为这个奇女子建了绛云楼和红豆馆,金屋藏娇。
此去柳花如梦里,向来烟月是愁端。
历尽坎坷的柳如是愿以身相许,钱谦益也冲破了名教的束缚,大张声势地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婚礼,传为佳话。
08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有人说曹沾的金陵十二钗就是给柳如是和其秦淮姐妹们作传,以甄英莲写其童年,以林黛玉写其青春,又以薛宝钗写其身后事。
独起凭栏对晓风,满溪春水小桥东。
始知昨夜红楼梦,身在桃花万树中……
这是陈子龙写给柳如是的诗句,曹沾曾经也将自己的作品称为红楼梦。
09
书里有一面镜子,称之为风月宝鉴。
照其正面,是一个妖艳的美人,反面却是白骨森森。
谁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众人以为这是一面妖镜,以火焚之。有个跛脚道人从人群中冲了出来,从火中抢出风月宝鉴,飘然而去。
显然,这面所谓的铜镜就是一部话里有话的书,寓真于幻……
10
我有两行泪,十年不得干。
有个叫函可的诗僧,自称剩人。
清兵南下时,他正好在南京研修大藏经。因言获罪,他在流放地写诗说:“明月但照雪,不照世人心。雪深惟一色,人心种种深……”
谁与天涯作比邻?题诗先问白发人。
燕支久已无颜色,好写青山置我身……
在红楼梦里,雪与冷都是薛宝钗的象征。正如护官符里所说:“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11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是南唐李后主的词,在北国痛写亡国之哀
细读一部红楼梦,用心之人还是能读出不同的味道,长歌当哭。 蜀之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