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言情美文 智慧而活

第63章 受戒

智慧而活 清净菩萨 4801 2021-04-06 05: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智慧而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明天开始连续三天五戒受戒法会,不知道是今天晚上热得睡不着,还是聊天聊的,还是哪个师兄撒娇撒的让人听的难受,同寮有个小姑娘,可能缺乏爱,或者变态,总嗲声嗲气的在另一个师兄跟前撒娇,像个弱智没有长大的小孩,让人听了别扭难受,更要命的是满嘴的脏话,根本不顾忌别人感受,肆无忌惮的大声说话,嬉笑怒骂撒娇,让人听了真让人恶心难受,没有办法,这就是缘,欢喜接受和承受。就这德性还受五戒有辱戒律和佛弟子形象,但转念一想,和这些没有关系,应该随喜,起码她还有这个缘受五戒,只要她受持,她以后意识到会慢慢改,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很严重的习气,父母没有教育好,没有办法,只能送到寺庙,让佛的慈悲仁爱智慧来教育,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和她一样,是一个让人讨厌的人,我们其实根本不知道,还沾沾自喜,自以为是,觉得自己了不起,其实在别人眼里就是垃圾,别人涵养高不说而已。

  其实也是菩萨在考验我们的忍耐性,她其实是菩萨表演给我们看,告诉我们身上存在的问题,只能通过被人看清自己,认知自己,发露忏悔,好好改过,每一个人来到你面前来,都有任务,是教会你一些东西,让你知道自己的德性和不足。

  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人没有完人,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必要去修行,修正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把自己修得圆满,我们也就成佛了。

  我们想进入佛门,先需要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是住持三宝,即皈依我们的自性三宝:觉、正、净即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

  佛代表觉悟,法代表正见,僧代表清净。

  佛为了度众生得解脱,设种种的次第法门,等於学校的学制一样,所谓人道守五戒、天道修十善、声闻修四谛、缘觉修十二因缘、菩萨修六波罗蜜。

  众生修习这些正法,做为人生的方向,便能离苦得乐,自在解脱。

  三皈依是最基初,相当幼儿园,刚进入学校,进入学校才开始起步学习。三皈是根本法、小乘法,开经偈是大乘法,我们现在连小乘都做不到、小乘都不如。小乘是大乘的根本,没有小乘,大乘是假的,所以我们现在先扎根。根扎住了,我们再向上修。

  皈”是回归、回头,“依”是依靠。皈依就是求做释迦牟尼佛的学生,遵从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纠正生活当中许多错误的行为,这是正确的皈依动机。

  皈依,不是皈依某一位法师,也不是皈依某一个寺院。

  皈依佛

  皈依佛,佛是“觉悟”的意思。皈依觉,觉而不迷。没有接受佛陀教导时是“迷而不觉”。从迷惑处回头,依靠觉,这叫“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法是对宇宙、人生正确的见解、正确的思想。一切众生有无量的苦恼,苦恼从什么地方来?对于自己、对于生活环境,不能够明了,于是产生错误的想法、看法,带来许许多多的苦难。佛法教导我们的是破迷开悟、离苦得乐的方法。

  皈依僧

  皈依僧,僧是“清净、一尘不染、和合”的意思。所谓六根清净,一尘不染,这是自性净。妄想是污染、分别是污染、执着是污染,贪瞋痴是最严重的污染,叫三毒!明了事实真相,就会统统放下,不再染着,恢复到身心清净,所以,从一切污染处回头,依清净心,这叫“皈依僧”。

  这才叫做真正的皈依。三皈依时我们都会念:

  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佛,两足尊,不堕地狱。

  皈依法,离欲尊,不堕饿鬼。

  皈依僧,众中尊,不堕旁生。

  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其实就是皈依我们的自性三宝觉正净,当我们三皈依彻底做到,我们才入了门,我们再修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妄语、不邪淫、不饮酒,才是我们来人道的基础,没有守住五戒,想下辈托生人道难。

  净空法师告诉我们五戒可以受一条、受两条,这叫少分;受三条、受四条,叫多分;五条统统都受,叫具足。受五戒的基础,第一福要做到,「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具备这个条件,才能够入佛门,拜师,求授三皈五戒。

  念老注解里头说,『人身难得』,《梵网经序》里面讲,「一失人身,万劫不复」。这个话不是吓唬人的,是真话。六道里面得人身的机会不多,我们自己如果冷静去反省就知道。得人身的条件,这引业,引导我们到人道来,在中国古代是五常,仁义礼智信,这五个字有没有做到?在佛门就是五戒。但是五戒,在净业三福,你看看它在哪里?它在第二福。第二福,「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五戒都能做到就算是具足。所以在家居士受五戒,五戒可以受一条、受两条,这叫少分;受三条、受四条,叫多分;五条统统都受,叫具足。

  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十善是希求福报,五戒不是福报,求的是得清净心。

  佛家所说的五戒十善,这是佛法的基础,佛法的大根大本。『导人于善也』,「导」是引导,诱导人向善。学佛要从这个地方学起,别人不能做,我们一定要做,决定要遵守。

  戒跟善在形相上相同,在果德上不相同,这个要知道,所以受戒跟行善不一样。五戒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十善里面也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看起来好像都一样,但是他的果报不相同。

  戒是你正式接受佛陀的教诲,你自己发愿,就如世间人所讲的发誓,你曾经发过誓愿要学。十善没有,十善你没有发这种心。

  果报,十善是希求福报,五戒不是福报,这里头不一样。五戒求的是什么?求的是得清净心,因戒得定,因定开慧。形式上是一样的,目的、方向迥然不同,一个是希求福报,一个是希求定慧,这是戒跟善有差别。

  五戒一定要在佛菩萨面前受,十善不必要。所以同样修学这几个科目,用意在哪里?目的在哪里?自己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佛法,清净心比什么都重要。

  戒能断「贪瞋痴慢疑」,善没有这种能力,用意也不在此。所以这是最基础的,引导人向善。

  古大德劝初学的人从哪里下手?“持戒修定”才能开智慧

  “戒”有“根本戒”,“根本戒”----“五戒十善”。

  “五戒”是佛对弟子的要求,无论出家、在家一定要非常认真去修学。“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这里面前面四种,如果要犯了这就有罪;唯独最后一条饮酒,饮酒本身没有罪过,酒醉乱性,会造出“杀盗淫妄”,所以酒属于“遮戒”。前面四个本身就是罪业,叫“性罪”;酒叫“遮罪”。

  “遮”是什么?防止。防止不至于因饮酒的过失而犯了“杀盗淫妄”,是这个意思。“性罪”有四条;“遮罪”只有一条。不能不认真修学。

  “十善”是佛劝导社会大众的,“十善”比“五戒”讲得更清楚,特别是“口业”。把“妄语”展开成为“四戒”,四条——“不妄语、不两舌、不绮语、不恶口”;“两舌”挑拔是非;“绮语”花言巧语;“恶口”说话难听。口最容易犯过失的,从“五戒”里头开出“四戒”,四个“十善”里头的“四善”,其他的“身”——“杀盗淫”,“意”——“贪嗔痴”,合起来十条。

  起心动念与“十善”相应的是佛弟子;于“五戒”、“十善”不能够守好,依旧常常在毁犯,这不是佛弟子。所谓是“有解无行”,功夫不得力,所造的依旧是轮回业。

  轮回里面三善道的业都没有,那么“五逆十恶”,“十善”翻过来就是恶、“十恶”。

  三途的果报畜生、饿鬼、地狱,它的罪本就是“五逆十恶”。

  佛无论在大乘、小乘,无论是在讲“方等”、是在讲“般若”,时时刻刻重复,一部经上重复很多遍。佛陀在世那个时代,人心还纯,善人多,佛不厌其烦,时刻地提醒大家。

  守好五戒是我们每个佛弟子必须做到的,是修行的基础,五戒做不到,就无法得清净心,没有清净心,就无法得到大智慧,所以五戒是基本戒律,必要要做到,才是真正的佛弟子。让我们成为五戒弟子而努力。 智慧而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