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言情美文 智慧而活

第67章 学佛

智慧而活 清净菩萨 5830 2021-04-06 05:33

  您可以在百度里搜索“智慧而活 艾草文学(www.321553.xyz)”查找最新章节!

  

  学佛,就是接受佛陀的思想及教诲,学习佛的行持,佛陀是我们十法界大导师,是我们离苦得乐、了脱生死、免受六道轮回之苦,能帮助我们真正解脱的老师。

  学佛者,是佛陀真正的弟子,皈敬佛陀的五戒十善,深信因果。在信和恭敬心的基础上,依教奉行,躬行实践,真正接受佛陀的思想教育,在日常生活中,实实在在地修正自己的言行,增长福德和智慧,不仅转变改善自己的生活和命运,而且更能广泛地福利社会和大众

  。

  明天就要受五戒得戒体,成为正真的佛弟子,开始真正的修行,从幼稚园升到小学,学佛和上学一样,一级一级的往上爬,从幼稚园到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研究生、博士,佛、菩萨、阿罗汉是学佛的学位和等级,阿罗汉学位相当我们大学生学士,菩萨想到我们人间的研究生,佛想到博士生博士后,菩萨戒相当到高中,五戒小学是保证不失人身,是修人天福的因。

  我们内在的觉性,是佛;心正而不邪,是法;清净无染的本能,是僧。我们自心的三宝,这种觉、正、净通过佛陀的经书法宝,通过出家人的言传身教。经书法宝是教学的工具,但是这些工具要有人教导才能运用自如。

  出家人和一些修行多年的老居士,以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能指导我们领会经文的义理,掌握修行的方法。我们每个人内在的佛法僧三宝是本具的,但是要通过外在的三宝来唤醒。菩萨是觉悟的圣者,他并不需要我们的礼拜和供养。

  礼拜忏悔,是为了培养我们的慈悲之心,谦和之心。“礼圣者足,见贤思齐也”,我们礼佛赞佛,是希望能学习佛陀的行止,通过生命的实践,把内在的觉、正、净自性三宝开显出来。希望佛陀给我们做证明,我们在这条觉悟的道路上也要开始迈进了。

  用最高贵的头接触地面,可以一方面去体会与圣者足迹的亲近,一方面去体会与整个的大地的融合。大地涵养了无数的可能性,地球上万事万物都是靠土地的滋养,我们也要作育和大地一样广阔无边、谦和朴素的胸怀。

  佛陀这个名词是学位的名称。我们中国古老的学位名称也有三个阶级,最高的是圣人,第二是贤人,第三是君子,在中国古时候读书人这三个不同等级的称呼。在印度也是如此,最高的学位称佛陀。佛陀的意思,翻成中国话叫觉者,就是觉悟的人,就是我们中国人讲的圣人。第二个学位叫菩萨,玄奘大师翻译作觉有情,他的情,情就是阿赖耶,阿赖耶是情的根,根没断,所以还是有情,但是他是觉悟了,他能够控制住感情,这是第二个学位,菩萨。第三个学位叫阿罗汉,阿罗汉如果从字面上翻是无学,他毕业了。他什么地方毕业?他小学毕业了。不是大学,是小学毕业,菩萨是大学,阿罗汉是小学,小学毕业了。在小乘里面叫无学,小乘的课程他统统学完了,他叫正觉。为什么叫正觉?他不执著了,对于世出世间一切法他不执著了。不执著,六道轮回就没有了。六道轮回从哪里来的?执著来的。有执著就有六道轮回,没有执著,六道轮回就不见了,所以它是假的,它不是真的。《般若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所以凡人就迷在相里面出不去了。佛、菩萨、阿罗汉是三个学位的名称,就像现在大学里面的博士、硕士、学士,学位名称,这个要知道。把佛菩萨当作神仙看待,那是完全错了,那叫迷信,那对佛教真的是不通。可是把佛菩萨、阿罗汉当神仙看待的人大有人在,这是什么?佛教变成宗教了,它不是宗教,变成宗教了。我们后世的佛弟子对不起释迦牟尼佛。

  你真正了解释迦牟尼佛,他一生他做的是什么?用现在的话说,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现在人称这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教育家。他是什么身分?他是多元文化社会教育的义务工作者,他是个教员,非常好的教员,他不收学费,他是义工。

  “经云:佛有三达之智”,就是过去现在未来,「靡不通焉」,他没有不知道的。真的吗?真的。你看见性了,一切法都是从自性裡面所生所现,你见了性,哪有不知道的道理!你还有不知道的,你没见性。六祖惠能大师见性,他没有学过的经教,没有学过的世间法,无论什么事情,你向他请教,他都给你说得头头是道,他真的没学过。所以你要真正想智慧现前,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大乘佛法教你明心见性,做到了,它就一点都不假。

  “佛经众多,以虚空为量”“佛智弘深,以无造为原”,这句话非常重要。佛的智慧就是自性智慧,佛自性智慧为什么能透出来,我们的自性智慧为什么透不出来?你看就在这一句,以无造为原。我们有造作,有造作心就不清净,佛没有造作,佛永远不起心、不动念,起心动念尚且没有,哪来的分别执著?所以佛心是什么?永远是清净平等觉。不起作用的时候是清净平等觉,起作用还是清净平等觉,一丝毫的染污都没有。绝对没有自私自利的念头,绝对没有是非人我的念头,这个我们要学,我们要在这个地方下功夫。首先我们要学诸佛菩萨,肯定一切众生本来是佛,我们对人那种尊敬心就能生起来。他是佛,他为什么变成这个样子?他迷了,他现在是一尊迷惑颠倒的佛。迷惑颠倒是假的,是生灭法,总有一天他觉悟了,他明白了,他所有这一切烦恼习气他统统放下了,他的本来面目就现前,本来面目是一尊佛。

  佛教既然是教育,它的教育目的是什么?佛在许多的经论中,常常讲到‘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梵文音译,尊重所以不翻;这是佛教教学的总目标,翻成中文是‘无上正等正觉’。可以将它分为三个阶段说明:第一、是‘正觉’。第二、是‘正等正觉’。第三、是‘无上正等正觉’。

  世尊告诉我们,世间人对于宇宙人生也有觉悟,只是觉悟不圆满。像科学家、哲学家、宗教家,对于世间事理他确实知道不少,但是不能算‘正觉’。为什么不称他为正觉呢?因为他虽觉悟,但是他的烦恼没有断,他还有贪、嗔、疑、慢,还有是非、人我。换句话说,他还是凡夫,不是圣人,所以不能称为正觉。如果是贪、嗔、疑、慢,人我、是非、烦恼,都断尽了,没有烦恼了,佛就承认这个人是‘正觉’,他得到了‘正觉’的学位;佛教里面称他为‘阿罗汉’,这是最低的一个学位。阿罗汉以上的学位称为‘正等正觉’,‘等’是等于佛,但还没有成佛。‘等’是指他用的心跟佛用的心是一样的。由此可知,阿罗汉用的心跟佛不一样,阿罗汉用的心跟我们是一样的,差的是我们有烦恼,他没有烦恼,这个心在佛法里面叫‘识心’,就是假的心,不是真心。我们用的心都是假的,都是妄心。所以人与人之间往来,不要太认真,今天别人对你好,要知道是假的,不是真的。面对虚情假意,不可以当真;当真,你就生烦恼了。再看世间人今天说爱,明天就离婚了,这成什么话呢?可见这不是真的!菩萨用心是真的,真心是永远不变的。佛用真心,菩萨也用真心;佛用的是‘圆满的真心’,菩萨是‘分证的真心’。佛在经上用月亮来做比喻,十五的满月比喻佛的心。菩萨的心呢?像初三、初四的月牙。你看月牙上的月光,那个光是真的?还是假的?真的!一点也不假,只是不圆满而已!所以说初三、初四,一直到十四,都是菩萨心,他是真心,但没有圆满,我们称为‘正等正觉’。阿罗汉与辟支佛用的心,好像是水里的月亮,镜子里的月亮,叫镜花水月,都不是真的。从用心上看,菩萨的心跟佛的心很相似、很接近,是真的,不是假的;所以纵然是初住菩萨,刚刚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他用的心就是真心,绝对没有虚妄,这叫‘正等正觉’。修学得到正等正觉,这个学位称为‘菩萨’。阿罗汉好比是学士,菩萨好比是硕士,佛好比是博士。所以‘佛’是通称,不是释迦牟尼佛一个人独称;任何人智慧达到究竟圆满,就是真心圆证,就称之为佛。佛所证得的是‘无上正等正觉’。所以佛、菩萨、阿罗汉是佛教学位的名称,他们都是人,不是神仙,诸位千万不要把他们神格化了!总之,佛是觉了宇宙人生的真相,拥有究竟圆满的智慧,这也是佛教教学的目标。所以佛法是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学。

  三归五戒,就是开发启迪我们本有的佛性和智慧,我们现在之所以没有显现,因为我们有严重的三毒贪嗔痴,把他们放下清理干净,我们的佛性智慧就会显前。

  受五戒时要问遮难,这表示当你要受五戒时,确定是否有得到戒体,也就是意志力是否确定。得到戒体是在三归依的时候。在受戒这个公开的仪式,肯定你的意志力。不然的话,即使不受五戒,这五项也是社会一般人或者学佛人所应该要遵守的事情。

  第一、众生意志力薄弱,有时不易持戒,所以藉著公开的仪式,在三宝的面前,藉著三宝这个已经成就的对象,对自己可能会动摇的意志力加以肯定。在肯定这个意志力之前,和尚为何要问遮难?因为如果你曾犯过这四条的话,表示你的意志力可能很薄弱。这四件事情是作为一个人,不必太多的学习,自然而然就应该遵守的,可是你却还违犯,表示对於比这些更高标准的事情,你可能更不容易遵守了。例如第一条是问盗戒的遮难:“汝不盗现前僧物否?”,如果连现前的僧物,你都偷盗,你有可能持好五持的盗戒吗?这麼浅的事你都无法守,对於更进一步、再高一点的事是不可能持守的。这是问遮难的用意。受五戒就如同要上高中,如果连幼稚园,都无法毕业,怎麼有可能上高中?连最简单的事都无法通过的话,怎麼有可能再更进一步通过更困难的事?

  第二、是问婬戒的遮难:“汝曾於六亲、比丘、比丘尼所行不净行 否?”六亲是指父、伯、叔、兄弟、子、孙,在这四代中,你假如有行婬的话,将来有可能持好婬戒吗?对於这些人你都无法持守,何况是对其他的人?所以这表示你无法守更上一层的戒。

  第三、“汝曾於父母师长有病舍弃否?”对我们最有恩的人,你都会舍弃的话,表示你这个人是如此的忘恩负义,那麼你还会想办法去持好更进一步的五戒吗?

  第四、问杀戒的遮难:“汝曾杀发菩提心众生否?”“发菩提心众生”是指菩萨。菩萨可说是在道德等各方面都很圆满,不容易引起别人怨恨的人,对於如此之人,都可能杀他的话,你还能持更好的杀戒吗?不杀生这条戒,最主要是指不要杀“人”,如果你连“菩萨”都可能杀,你还能持不杀人这条戒吗?所以对於这些如此低标准的事情,你都无法持守,何况是较高标准的事情呢!所以《济缘》释云:“此四者乃性罪中之极重,白衣有犯,障不发戒。”(见南山律在家备览21页)因为你曾犯过这些事,所以自然而然的,对於持守较高标准事情的意志力就无法生起。

  佛教根本精神在于戒律的尊严,以及佛弟子对戒律的遵守。在三无漏学中,戒居首位,为佛法慧命延续之。

  所依,解脱之根本,而五戒则是大小乘戒的根本。受持五戒近则为人天之因,远可成圣道之本。如圣严法师所说:“五戒是通往人天的护照。”五戒是做人的准则,故持五戒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人人受持五戒,则世界和平,社会安定,国家昌盛,家庭和睦,便为人类社会减少杀盗淫妄等灾祸的威胁,这样就能达到净化人心的目的,又可以达至净化社会,增进人类乃至一切众生的幸福。因此,也可以说是为了国家的安定和人民的幸福而制定了在家五戒。但五戒不离止恶,行善的慈悲心。世间上最大的利益,莫过于学佛了生死,成就菩提。我们要想成就这样善法,就必须持戒。只要都依佛教的五戒受持实行,我们的世界便是人间净土了。

  古人云:靡非时俊清净之士。皆谓释氏之教。无所不可何者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遍于守内。则仁人百万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则百刑息于国。则陛下言坐致太平是也。

  佛教是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的,在历史发展的不同时期,佛教教义的作用也就不同。佛虽然有神通,但是佛知道万事万物因缘和合,都有各自的因缘果报在,决不能违背因果来做事。世人无知,不明因果。

  其实我们的命运是掌握在我们手里,我们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因果不空,连佛都无法改变别人已经成熟的因果报应,当年佛陀想阻止释迦族的灭亡,没有成功,定业难改,佛陀只是告诉我们如何去做,就可以免除一切痛苦和灾难,可以得到了脱生死,离苦得乐,免受六道轮回之苦,我们不听不信,佛也无法,只有我们坚信,照做力行,就可以达到涅槃彼岸。

  就像各人吃饭各人饱,谁也代替不了谁。佛陀的教育是致胜圆满的教育。

  学佛最人生最快乐幸福的事。 智慧而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