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持续肠伤寒样高热的患者
汉方医学把新陈代谢旺盛的状态称为热,反之,将新陈代谢衰滞的状态称为寒。所以从汉方医学的立场看,即使体温超过40℃时也有寒证。
下述病例,属于现代医学的热病,也许并不能确诊是肠伤寒病,但经真武汤治疗后好转。
该患者一家信赖汉方医学,患病时经常来我的医院就诊,一切治疗都委托于我。
患者为6岁的少女,一九三五年十一月二十日,因感冒而就诊于居处附近的医生,但第二天体温超过39.0℃,该医生说,有可能转为肺炎。服药二、三天后,体温还在继续升高,二十三日体温超过40.0℃,出现谵语。二十五日邀我往诊。
初诊时看到患者右侧位安静地躺着,有时咳嗽,好像无痰。可能是使用了冰枕和冰袋,面色不像热性病患者。该日体温是39.8℃,舌上满布薄黄苔。体温如此之高,但似乎并不口渴,一天饮水二、三次,每次只喝一口。
脉浮弱,每分钟120次。基本上无食欲,大便一天一至二次,为稀便。小便一天四、五次。家长说患者一到夜间便会谵语,但白天很安静,不说话,也没有诉说任何的病痛,无任何的要求。
腹诊,虽然几乎没有进食,但腹部仍膨满,无脱力感。试着问及是否恶寒时,所答不明确。听诊可闻及右背部中度湿罗音,局部似有轻度抵抗感,其他未见异常。
于是这一天投予了小柴胡汤治疗,观察变化。
二十七日又往诊,所见与二十五日相同。这次改投了麻黄汤。
三十日往诊,刚进入病室的一瞬间,我心里说,事情严重了。
患者身体略下伏,手置于胸前,呈因心脏衰竭死亡患者的体位。面色浮肿、苍白,犹如死人一般。
脉浮大弱,时有结滞。家长诉早上出现好像失禁似的水样便泻下。体温为39.6℃,但全身没有一点热感。
该患者从开始就应该给予附子剂来温煦。小柴胡汤凉之,更予麻黄汤攻之,以至发展到现在的状态。
我嘱患者家长立即撤下冰枕和冰袋。该患者即如前述,为汉方医学所谓之“阴证”,体温虽然高,但不是“热”,而是“寒”。这时患者的母亲说,患儿从一开始就非常怕冷,紧裹着被子一点也不让掀开,坐在便器上也是如此。不情愿使用冰枕和冰袋,因为体温过高,家长才勉强放置的。初诊问是否恶寒时,如果能告知这些就好了,但已经晚了。不论如何,至急使服用真武汤(附子一次量0.4克),间隔约一个小时再服,观察一段时间后,患者面色好转,也有些精神了。
于是继续给予真武汤,每天往诊,直至十二月四日。这期间附子每日为1.6克,对于一个6岁的少女,这已经是很大的用量了。十二月三日的早上,体温降至36.8℃。自发病以来的十九天里,体温从未到过39.0℃以下,突然恢复到了正常水平,感觉有些不安,但患者却很有精神。可是到了傍晚,又出现恶寒,体温上升至40.2℃,持续了三、四个小时,经强力发汗后体温转为正常。这是发病以来第一次发汗。上午体温正常,傍晚时伴随恶寒,体温上升至40.0℃左右,这种状态持续到十二月二十九日。但是高体温的时间在渐渐缩短,恶寒在减轻。十二月三十日,傍晚时体温也未突破37.0℃。其后,持续服用真武汤至翌年的一月二日,便痊愈了。前后共服用附子70克,对于六岁幼儿用如此大量的附子,这是第一次。
该患者最初即恶寒甚,虽然体温上升,但有舌湿滑,脉弱,面色苍白,静卧,无所诉求等证候,据《伤寒论》“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所示,是很明显的少阴病。即便是这样,还是被体温计的数字魔术所迷惑,着眼于患者的发热而使用小柴胡汤和麻黄汤,实属误治。我想,如果一开始即用真武汤治疗,应该可以更快地治愈。 汉方诊疗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