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之战日本明治维新后,开始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建立近代化国家。明治天皇具有极强的对外扩张欲望,极力鼓吹军国主义,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1874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虽未得逞,但却尝到了甜头,特别是中法战争造成的中国“不败而败”的结局,更加刺激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于是伺机对中国发动大规模战争。
~中日甲午海战图
1894年,朝鲜南部农民起义军占领全罗南道首府全州,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日本以清军入朝为借口,大批调遣日军赴朝,迅速抢占从仁川至汉城一带的战略要地,同时设立战时大本营,作为指挥侵略战争的最高机构。8月上旬,卫汝贵、马玉崑、左宝贵和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8月中旬,日本大本营除已派第5师余部赴朝外,又增遣第3师参战,两师合编为第1集团军。同时,日方决定组建第2集团军,待机攻占中国的辽东半岛。9月15日,日军分三路进攻平壤,清军分路抗拒,左宝贵中炮牺牲,玄武门失守。叶志超指挥无方,见北门不守,即下令撤军,弃平壤逃走,渡过鸭绿江退入国境,日军轻易地占领了全部朝鲜。
日军在平壤得手后,寻机在海上消灭清政府的北洋舰队。9月17日,北洋舰队在完成护航任务后正准备由大东沟口外返航,遭到了日军联合舰队的拦截,随即爆发了著名的黄海海战。战斗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舰队沉毁5舰、伤4舰,日本联合舰队伤5舰。北洋海军虽然受到重创,但实力还是相当强大,但李鸿章却令北洋舰队躲在威海港中,不许出战,使日本联合舰队控制了黄海制海权,造成以后中国海军被动挨打的局面。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由于对日军主攻方向判断失误,清廷集重兵于鸭绿江一线和奉天、辽阳之间。同时,为保卫北京,又在各省抽调兵力,驻守山海关至秦皇岛之间,以及天津、大沽、通州等地。这种部署使地处渤海门户正面的辽东半岛兵力不足,防御极其空虚。
日军第1集团军在九连城上游的安平河口突破成功,继而攻克虎山。其他各部清军闻虎山失陷,不战而逃。日军未遇抵抗即占领九连城和安东(今丹东),清军鸭绿江防线崩溃。与此同时,日军第2集团军开始在旅顺的花园口登陆,意在夺取旅顺口和大连湾。
1890年
世界大事记:美国海军理论家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出版,提出海权论学说。
~李鸿章与伊藤博文签订《马关条约》图
11月6日,日军攻占金州(今属大连)。7日,日军分三路向大连湾进攻,大连湾守军不战而逃,日军占领大连湾。18日,日军前锋进犯旅顺口附近的土城子,除徐邦道率部奋勇抗击外,旅顺各守将毫无斗志,对徐邦道不加援助。22日,日军陷旅顺口,血洗全城。
日军攻占旅顺后,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又一次判断失误,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躲藏在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登陆,占领荣成。30日,南帮炮台在日军的合围下陷落,遂即北帮炮台也为日军占领。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总兵刘步蟾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
2月28日,日军从海城分路出击,3月4日进攻牛庄(今海城西北),牛庄为清军后方根本,守军却极少,守军奋勇苦战,死伤被俘3000多人,牛庄失陷。7日,日军攻克营口。9日,清军在田庄台大败。至此,日军占领了辽东、辽南地区。
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廷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廷求和之心更切。在美国安排下,李鸿章以头等全权大臣的身份,在美国顾问科士达陪同下赴日议和。4月17日,李鸿章在中日《马关条约》上签字,甲午战争结束。
1864年
中国大事记:天京为清军攻陷,太平天国起义失败。 世界上下五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