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化全知道

孔子

中国文化全知道 文若愚 1809 2021-04-06 04:41

  孔子

  孔子

  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享年72岁,据史料记载比当时鲁国人平均寿命高出许多,可见他对养生不但有研究,而且躬身力行。

  孔子主张“仁德润身”。他认为只有道德高尚的人,才会心理安定,意志不乱,得以高寿。鲁哀公曾问孔子:“知者寿乎?仁者寿乎?”孔子回答道:“然,知者乐,仁者寿。”接着孔子讲了人有三死:疾病死,服刑死,争战死,这些死的人都与道德有密切关系:“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居下位而上干其君,嗜欲无厌而求不止者,刑共杀之;以少犯众,以弱侮强,忿怒不类,动不量力,兵共杀之。”

  此外,孔子情趣高雅,精通诗书礼乐;喜欢运动,爱好骑射狩猎、驾驭马车、登山;善于调摄起居,讲究饮食卫生,这些都是他健康长寿的原因。

  “仁者寿”,是孔子论养生的总纲。什么样的人是“仁者”?就是“仁爱”、“仁厚”、“仁义”的人。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其中心点是指人与人互相亲爱。“仁者寿”出自《论语·雍也》。孔子是这样说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聪明人的快乐,像水一样,永远是活泼的;仁爱的人的快乐,像山一样,崇高、伟大、宁静。聪明人不断探求知识,思维是活动的;仁爱的人有涵养,看事情是冷静的。探索知识求得乐趣;宁静有涵养,不容易生气,寿命自然会长的。

  孔子像

  孔子谈人格修养,讲了三个重点:“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意思是说:“真正有智慧的人,遇事不迷惑;真正仁爱的人,不因环境不好而动摇,不患得患失,没有忧烦;真正勇敢的人,坚持正义,为人民做好事,没有什么可怕的。”“仁者不忧”,说起容易做到难,“生老病死”是自然法则,人生一世哪有不遇到困难挫折的。梁启超曾说:“盖人生历程,大抵逆境居十六七,顺境亦居十三四。”(《论毅力》)虽然每个人的境遇不一样,但谁都有过逆境。岁数大的人,年老力衰,不顺心的事可能会多些。怎样对待?就得做好“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也是孔子的名言。君子(仁者)襟怀开朗,无论得意或失意的时候,都是乐观的,不骄不躁,“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小人处世以自己为中心,以求利为半径,总觉得自己吃亏,所以心理上常是苦闷的。“君子坦荡荡”早已深入人心。在孔子身后1500年的五代,人们塑造了布袋和尚(俗称“弥勒佛”),整天笑呵呵的,该是“君子坦荡荡”的典型形象。

  孔子更对老年人谆谆告诫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这个“得”字不外逐名逐利,岁数越大,越应警惕。晚清小说《官场现形记》中描写一个当过官的老人,久病在床,早就“门前冷落车马稀”了,可是在病危的时候,还要过把官瘾。于是两个仆人站在房门口,拿出旧名片来,一个念道:“某某官长驾到!”另一个人说:“老爷欠安,挡驾。”这样演习了几遍,他才合上了眼睛。试想这样对失去官位耿耿于怀的人,还能长寿吗?

  “仁者”是长寿的。怎样的人不是“仁者”呢?《论语·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阳货》又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这是《论语》中罕见的重复,可见孔子对“巧言令色”的反感了。什么是“巧言”?就是吹、拍、盖。什么是“令色”?就是会使脸色作伪。这样的人假言伪行,装腔作势,煞费心机,就难怪“小人长戚戚”了。

  唐代韩愈对孔子所说的“仁”作了高度概括:“博爱之谓仁。”(《进学解》)仁者,就要有一片爱心,胸怀广阔,淡泊名利,心理平衡。这些都是长寿的根本。“仁者寿”,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中国文化全知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