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官科
五官科
病种类
伤寒:病名。广义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指感受寒邪太阳表证;还指冬季感寒所致的病症,亦名正伤寒。
温病:病名。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临床特征为起病急、热象盛、传变快、易化伤阴;伤寒病5种疾患(中风、温病、湿温、热病、伤寒)之一;指春季发生的热性病。
疳积:病症名。疳疾而有积滞的证候;是一种由脾胃运化失常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性疾病,多见5岁以内儿童。
命门:是先天之气蕴藏所在,人体生化的来源,生命的根本。命门一说在右肾,一说是两肾。具体体现在两肾之间的动气。
命门火:体现肾阳的功能,是生命本元之火,寓于肾阴之中,是性机能和生殖能力的根本,还能温养五脏六腑,对人身的生长、发育、衰老关系密切。
疫疠:又名瘟病,是由感染瘟疫病毒而引起的传染病。
距今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中已有眼、口齿、耳鼻咽喉病记载,《史记》中曾提到舜帝和项羽皆为“重瞳”,这是世界最早的有关瞳孔异常的记录。扁鹊是有历史记录的最早从事过五官科治疗的医生,标志着五官疾病专科化的开始。西周《山海经》中录有7种治眼病的药。《黄帝内经》提出脏腑有病可在五官中表现出来,还记述了多种病的症状和名称,其中一条颇似副鼻窦炎引起的视神经病变。秦汉时最先描述了梅核气一症,并知用半夏厚朴汤治之;记录过治疗口腔病的“齿脉”及其循行过程,那时的唇裂修补术业已达相当精巧的水平,可用榆皮、美桂做“牙齿充填术”。常用耳鼻咽喉药已近60种,用药剂型也较多,有滴耳、滴眼、灌鼻、吹鼻剂,如皂荚末吹鼻、韭菜汁滴鼻等。尤其是当时已掌握了用药物失活牙髓法,这是中国对世界口腔医学的重要贡献。魏晋隋时已明白化脓性中耳炎可致颅内感染。唐代眼耳鼻喉已分科,可行金针拨障术治白内障,用烧灼法治翼状胬肉,对青光眼有独到见解,比欧洲早10个世纪记录了目蜡候(结膜蝇蛆病)等三个眼病的诊治法;孙思邈把五官病列为七窍病,搜集了近300个药方,对诊治进行归纳分类;已出现了牙刷,发明用汞合金充填,这是又一项中国在口腔医学领域的世界性重大发明。宋太医局医学教育中五官科占一席,各种总结性专著不断问世,学会用压迫颈动脉法止鼻血。明清时各科专著及综述颇多,阐述详细,内容丰富为前所未有,对本科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虽无眼底检查仪器,王肯堂却能在《证治准绳》中将眼底病患者的绝大部分症状进行详尽描述,凡今日能用肉眼检查出来的常见病,该书几乎罗列无遗,其对中医眼科的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此时针拨术已相当完善,针刺部位与今日较理想的手术部位相同,针拨八法、术后护理已配套成形。清对全身病与眼病关系的认识进一步深化。《本草纲目》1892种药中用于耳鼻咽喉科药达856种,鼻息肉摘除术的原理和方法与现今基本相同。19世纪初疫喉流行,使咽喉病的防治有了较快发展,除内服外吹药,针灸治疗亦十分常见。此时口腔科能开展有别于齿牙再植术的种齿。 中国文化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