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化全知道

当代中国的民间舞蹈

中国文化全知道 文若愚 3412 2021-04-06 04:41

  当代中国的民间舞蹈

  当代中国的民间舞蹈

  核心内容:当代民间舞蹈的发展演变

  代表舞蹈:《红绸舞》、《花鼓舞》、《丰收舞》

  民间舞蹈是舞蹈神殿永远的奠基石,是大中华文化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千万年来,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着的人们,用舞蹈这样的动态语言来表达性情,记载着他们与自然界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悲欢离合,生死爱恨都记载在这种真切动人而又转瞬即逝的人体造型艺术中,穿越时空的阻隔,向后人诉说着历史和现实的无穷魅力。

  民间舞蹈和“雅”舞形成了鲜明对比,它以俗乐而著称,并非一个人创作,而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并随着时代和地区的变化不断丰富创作。民间舞蹈注重内心表达的自由,单纯而且轻松,从来没有矫揉造作的上层社会气质,而呈现出潇洒活泼的气度,虽有专门的演员,但规模宏大,群众参与性极强,融自娱自乐与表演于一身。它是民间文化的重要内容,舞蹈出场往往离不开民歌伴唱,载歌载舞,还发展成为戏曲、武术和杂技等民间艺术,蕴藏着无穷的艺术潜力和感情力量。

  当代中国民间舞蹈,堪称中国舞蹈的宝矿与活化石,它鲜明体现了中国民间舞蹈的传统风格,是民族精神的典型反映。自古以来,农耕文化孕育了异彩纷呈的中国艺术,民族迁徙和多民族的融合带来了各族舞蹈的交流与渗透,外来舞蹈也深刻影响了民间舞蹈。中国民间舞始终保持着博大精深的文化传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族的民间舞蹈在当代中国依然兴旺发达。丝绸古道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用歌舞招待远方的客人;辽阔草原上蒙古舞蹈像雄鹰般展翅翱翔;藏族同胞的翩翩起舞如同冰山雪莲般一尘不染;在青山绿水掩映下的西南边陲,孔雀之灵亦真亦幻。当然,汉民族的龙腾狮舞,东风夜放花千树的舞灯表演,尤其是振奋人心的秧歌大鼓,也在当代中国民间舞中的独树一帜。它们共同体现了中华民族吃苦耐劳、坚忍顽强、深沉持重、理性中庸、生生不息的精神。

  沧州落子

  冀中一带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歌舞。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1821年)。传统的落子,女的脚踩寸跷(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拿霸王鞭。舞蹈特点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线美,讲究韵味。扇舞的风格潇洒,动作幅度大,节奏变化多,非常明快。落子的传统节目,内容大多是表现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以及爱情故事和人们对自由、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如《茉莉花》、《放风筝》、《叹情郎》、《绣手绢》、《尼姑思凡》等。其中《茉莉花》、《放风筝》经过加工、整理,更加优美动人,成为舞坛上久演不衰的保留节目。

  新中国建立以来,人民政府大力提倡抢救民间舞蹈的珍贵遗产,并对民间舞蹈进行加工和再创作,使其重现舞台,民间舞蹈家的地位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新中国成立前,陕北人民就对流行的“踢场子秧歌”进行了加工,改造成为节奏强劲、步伐豪迈、甩臂潇洒、斗志昂扬的“解放秧歌”,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新秧歌扭出延安,扭遍全中国。1949年,延安艺术家表演的《秧歌腰鼓》在第二届世界青年与学生和平与友谊联欢会(即“世青节”)上引发轰动,并荣获金奖,民间舞的复兴拉开了帷幕。

  新中国成立十年间,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导下,涌现出了一批民族、地域特色浓郁,富有时代气息的民间舞蹈,更重要的是民间舞经历了舞台化的历程,由广场艺术向剧场艺术转变。戴爱莲的《荷花舞》、《飞天》和贾作光的《鄂尔多斯舞》都是这一时期的独领风骚之作,《丰收歌》这一体现丰收喜悦的作品更是在人民心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记忆,而被称为“20世纪经典”的《红绸舞》、《花鼓舞》、《丰收歌》不仅为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也走上了世界舞坛,承担了文化交流的使命。

  群舞《红绸舞》首演于1949年,它把民间秧歌与传统技艺“百张帆”结合起来,选取了“燃烧的火把”这一形式,表达人民翻身得解放的幸福心声。这组舞蹈中最出彩的动作是高举在青年男女手中的“火把”变成漫天飞舞的红色长绸,恰似长龙引涧,欢快的秧歌、矫健的舞步,飞旋变幻的火龙交相辉映,表现着那个红色年代的青春与激情,被誉为“中国之火的象征”。继1950年进京表演引起轰动后,次年,《红绸舞》获得第三届“世青节”的金奖,并走上了国际舞台。

  红绸舞 剪纸

  首演于1956年的《花鼓舞》,原本是山东贫苦农民流浪乞讨的一种卖艺方式。鼓棒上系着半米多长的鼓穗,鼓穗顶端和鼓棒交替敲击花鼓,形成独特悦耳的乐曲。这种古老的技艺在编导手中化为乐观向上的“新翻杨柳枝”,突出了乐观向上的时代精神。慷慨激昂的节奏感、健美律动的人体美、彩色鼓穗的线条美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尤其值得称道的是,《花鼓舞》的鼓穗被有意加强了,不仅突出了技巧性,更显现出流动圆曲的线条之美,在1957年的“世青节”上获得金奖。

  老年舞蹈队表演健身花鼓舞蹈

  山清水秀的江南鱼米之乡,历来是文人诗歌创作中的理想素材。就民间舞蹈而言,南柔北刚也是历来的传统,相对于北方舞蹈气贯长虹、铁马秋风,江南舞蹈则细腻悠长,令人回味无穷。《丰收舞》就描绘了江南女子不畏艰辛、辛勤劳动的场景以及丰收后的喜悦之情。江南的民间舞步与开镰收耕的动作结合起来,给柔弱的舞蹈添加了劳动者的刚强气息。该舞节奏欢快,体姿婀娜矫健,随着农家女身上的腰带瞬间化作“金黄色的滚滚麦浪”,舞蹈在江南的秀美与潇洒中达到了高潮。

  在民间舞蹈的复兴浪潮中,少数民族舞蹈之花开放得格外灿烂。后文将详细讲述各少数民族的舞蹈,这里就不叙述了。

  当代民间舞蹈的舞台化过程,也是舞蹈工作者从民间艺术,甚至带有宗教色彩的艺术中汲取营养,从日常的民俗节日提取文化信息,从火热的现实生活中吸收素材进行艺术夸张变形的过程。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间舞蹈,更加着重乡舞乡情的表现,寻根成为这个时代的主题。

  张继刚编导的《黄土黄》完美诠释了这种寻根思潮,苍凉的黄土高原,风吹日晒的深沟大壑,随着民间乐鼓声由弱而强。身扎腰鼓的青年男女走到台前,随着呐喊,开始了鼓舞表演。或铿锵有力,或喃喃细语,或昂首挺胸,或俯身探首,男舞者的豪放与女舞者的柔美互相渗透,仿佛远古在召唤。这无休无止的生命之舞,用舞姿与鼓声带来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一抔黄土洒向空中,激情泪水随之飞扬,观众在瞬间回到了生命不息的黄土高原。

  作为一个富有才华,寻根意识极强的编导,张继刚贡献了许多优秀作品。《一个扭秧歌的人》塑造了北方民间老艺人的鲜明形象;《好大的风》则是充满了悲剧感的东北秧歌舞。他对舞台控制的举重若轻,为自己赢得了“很会用舞蹈讲故事的人”的美誉。

  在民族复兴的浪潮中,中国民间舞蹈承载着华夏民族的生活观念和审美理想,经历了瓦肆勾栏的广场狂欢和与戏曲的相互借鉴,它必将以更加成熟的形态,抒发生命的活力与激情,在都市喧嚣中吹入清凉的山野之风,吟唱出清新爽朗的田园牧歌。 中国文化全知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