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补学派
温补学派
是明代以研究脾肾及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变化为中心内容,以温养补虚为治疗特点的一个学派,它实际是由易水派发展、演变而来。
温补学派在研究脏腑病机基础上,转为专论脾肾,着重对脾肾及肾命水火学说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欲揭示人体生命活动的奥秘,因此有人将温补学派称为肾命学派。
温补派学术思想师承授受关系
薛已是本学派的先导,善于补脾益肾。他的脾肾并重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刻。孙一奎主张的肾间动气说、赵献可力倡的肾命水火说,张介宾阐发的肾命学说,李中梓提出的先后天根本论,使温补学说更臻完善。
中医理论中的儒家思想
儒家学说所强调的复杂社会脉络和严密经济制度,以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中医生理功能上的一些表述也有所反映。例如,认为脏器官(胃、小肠、大肠、三焦、膀胱和胆囊)是空的,用来储存食物和胃肠循环所产生的废物。“脏”字就是仓库或储存器的意思。很多针灸的穴位或草药疗法中都是以运河、水沟、宫殿、君、臣、使等来命名的。一个药方中的主要中药就称为君药,起辅助作用的药就是臣药或者使药。这些描述反映了儒家学说对中医药的深刻影响。
温补学派医家的共同特点是:以阐发脾肾和命门水火的生理特性及病理变化为中心课题;既重视经典理论的研究,又十分注重临床实践经验的积累;治疗内伤杂病时,反对过用寒凉克伐生气,也不赞成滥用《和剂局方》的辛热刚燥之剂,而是崇尚温补,习用甘温柔润之品以补真阴元阳。
温补派的主要贡献在于发展了易水派的脏腑病机学说,详细分析了肾命学说,积累了丰富的温养补虚脾肾的宝贵经验,对后世临床各科都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该派学术思想继承关系中直接师承者少,间接私淑者多。 中国文化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