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偶戏木偶戏是一种借助木偶为表演媒介的戏剧艺术样式,又叫傀儡戏。它是人类艺术发生的标志,与宗教观念的萌芽几乎同步。
中国的木偶艺术起源于木俑,包括服侍木俑、木乐俑、可活动的木歌舞俑。中国木偶真正成为艺术在于其戏剧特征:人以木偶为媒介,“以歌舞演故事”。中国木偶戏起源于汉,在唐代兴盛。汉代已有制作傀儡的记载,三国时期机械制造家马钧发明的一种机械玩具叫“水转百戏”,是对汉代人戏的模仿。北齐时期水动的“机关木人”制作,技艺高超,尤其出现了“傀儡子”演“郭秃”故事的木偶艺术,这是中国木偶戏的形成年代。北齐后主高纬非常喜欢木偶戏,常让艺人在宫中演出。当时傀儡戏还流传到国外。北齐之后,中国木偶戏始终与戏剧等姊妹艺术为伴,表演形式和内容逐渐丰富。
傀儡戏婴图 宋
傀儡戏有着悠久的历史,汉到唐代列入散乐,表演歌舞节目。宋代有悬丝傀儡、杖头傀儡、水傀儡、药法傀儡数种。图中所展示的应属悬丝傀儡。
在唐代,文化非常繁荣,歌舞戏和参军戏争奇斗艳,机关木人的表演与制作已达完美的统一,甚至可以饮酒唱歌吹笙。据相关资料推断,这时候已经有提线、杖头、布袋等木偶类型。到了宋代,木偶戏比唐代更加兴盛,题材多样,铺陈故事,以戏剧、说唱为核心内容。宋代是中国木偶艺术鼎盛时期。元代木偶艺术水平也不俗。
《霸王别姬》杖头木偶
清代流行的木偶样式有三种:杖头木偶、布袋木偶、提线木偶。杖头木偶由演员手举竿操纵,有的演员藏身幕后,有的演员与木偶同时出现,彼此呼应。
元、明、清以来,木偶戏由城镇进入乡村,因地域不同,出现多种多样的造型特色:泉州嘉礼戏,漳州布袋戏,广东杖头戏,潮州铁枝戏,合阳线戏,吴桥扁担戏,四川大木偶,花样翻新。多种风格流派形成木偶的造型艺术,或行当齐备,或工艺精良,或精雕细琢,或旷达写意,风韵各异,出现了泉州的江加走、漳州的徐子清这样闻名于世的雕刻大师。自民国以后,尤其近几十年来,木偶戏逐渐由民间走向专业化,演出场所由露天走入剧场,木偶的造型也逐渐现代化,雕绘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可以说目前中国木偶造型艺术的水平是与世界同步的。
根据木偶本身的结构和操纵方式,木偶戏可分为提线木偶、布袋木偶、杖头木偶和铁线木偶四种。传统的木偶戏舞台在很长时间内一直承袭着戏曲舞美的特征,甚至演出场所也与戏曲合一。近几十年来,木偶成为剧场艺术,承前启后,借鉴现代戏剧艺术之长,采用新材料,声、光、电一体化,营造氛围,加设幕位、景别,强调舞台布局的全方位效果,形成了框式结构的多功能木偶戏舞台,突出其艺术的综合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木偶艺术中突出“木偶特性”成为观念更新和探索的焦点,如强调动作的假定性,打破框式结构,撤去遮挡物,人偶同台甚至走出舞台,一个作品中同时出现提线、杖头、布袋等几个木偶品种,“黑丝绒木偶”的使用,多景区的空间调度,大舞台手段的运用,无一例外地深化着木偶艺术的独立品格,同时也极大地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传统戏《金鳞记》、《大闹天宫》、《嫦娥奔月》以及现代戏《英雄小八路》和儿童剧《马兰花》,均属木偶戏中的上乘之作。 中国文化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