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
脏腑辨证是运用脏腑学说理论,对四诊收集到资料,结合八纲辨证,推断病变所在的脏腑、症候性质的辨证方法。脏腑辨证不仅是内伤杂病最主要的辨证方法,而且也是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基础。人体任何病变都是脏腑机能失常的反映,由于每个脏腑的功能不同,故临床表现各异,根据各脏腑的生理功能来分析病症,是脏腑辨证的理论依据。
心与小肠病:心主血脉,藏神,开窍于舌,其华在面,与小肠相表里。心有病时多有血脉运行障碍和精神意识思维异常,如心悸、心痛、失眠、昏迷、发狂等,辨证有心气虚、心阳虚、心血虚、心阴虚、心脉痹阻、心火亢盛、痰迷心窍等证。小肠受盛水谷,分清泌浊,有病时多表现为二便异常,如腹泻、尿赤、尿频等症。辨证有小肠实热。
肝与胆病:肝藏血,主疏泄,性喜条达而恶抑郁,肝主筋,开窍于目,其华在爪,与胆相表里。肝病常见症状有头痛、眩晕、胸胁胀痛、性急易怒、筋脉拘急、月经不调及多种眼病等。辨证有肝血虚、肝阴虚、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风内动(包括热极生风、肝阳化风、血虚生风)、肝胆湿热等。胆主管储存和排泄胆汁,有病时则出现黄疸、口苦、肋痛。
脾与胃病:脾为后天之本,脾胃主要负责消化、吸收和运输食物里的养分和水湿,脾还统血、濡养肌肉。脾有病时主要是运化水谷功能失常、水湿停聚及中气下陷,表现内脏下垂、出血、痰饮、消化不良、打嗝、腹胀痛等。辨证有脾气虚、脾阳虚、寒湿困脾、湿热蕴脾等证。胃病有许多种,主要有胃阴不足、胃寒证、胃火证、食滞胃脘等。
肺与大肠病:肺主气,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与大肠相表里。肺有病时主要反映在呼吸功能异常,如呼吸困难、咳嗽气喘、咳痰吐血、水肿等。辨证有肺气虚、肺阴虚、风寒束肺、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痰浊阻肺等证。大肠有病时表现泄泻、下痢、便血、腹胀痛,辨证有大肠湿热、大肠液亏等证。
肾与膀胱病:肾藏精,负责水液调节,主管纳气,主骨生髓充脑,乃先天之本。肾有病时主要表现在肾精不固、水液代谢失调、气不摄纳、不孕不育、气喘、水肿、胸闷。辨证有肾阴虚、肾阳虚、肾气不固、肾不纳气等,如本文开头提到的那个外籍华人。膀胱有病时排尿不畅或异常,辨证有膀胱湿热等。
唐代《五脏六腑图》中插图
文中说:“且胆者,生于金,金主于武,故多勇,宜抑之大吉。夫胆者乘阴之气,禀金之用,主煞。煞则悲,故人之悲者,金生于水,则目中堕泪失。心主火,胆主水,火主辛,水主苦,所以人有弊者,即言辛苦。火得水而灭,水得火而煎,阴阳交争,水胆胜火,故泪从目出也。”
脏腑虽各有不同功能,但它们是分工又合作,共同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病时也相互影响,而出现数脏兼病的情况,如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肺肾阴虚、脾肺气虚等等,有时甚至三四个脏腑同时被波及,这时的症状就更复杂了。
辨病与辨证
辨病:是根据病史、症状和辅助检查获得的客观指标来确定诊断的思维过程,是以研究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特殊规律为宗旨的,西医多采用此法。
辨证:是中医认识和诊断疾病的方法,是将四诊收集的病史、症状和体征等资料,加以分析、综合、归纳,以审辨病因、病变部位、性质、邪正盛衰状况,以及病变的趋势等,从而作出判断,为治疗提供依据。
关系:辨病和辨证有联系又有区别,辨病侧重于认识疾病的特性,把握该病的发展趋势;辨证注重个体差异,着重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特征和机体状况。现代科学的发展,为辨病和辨证的结合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如以前中医诊断瘀血是靠观察舌、脉表现判断得来的,而今又增添了血液流变学等多个项目检测,疗效更令人鼓舞,二者结合使治疗更具特异性和针对性,也为中西医结合指出了一条途径。 中国文化全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