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其他 中国文化全知道

秧歌大鼓

中国文化全知道 文若愚 3169 2021-04-06 04:41

  秧歌大鼓

  秧歌大鼓

  时间:宋代

  事件:秧歌的产生与发展、大鼓的历史演变

  代表秧歌: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安塞腰鼓

  中国的民间舞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反映,是一种农耕愿望的祈求形式。按照农耕信仰,植物和五谷的生长繁殖无不和天地的节奏和结构休戚相关,农户通过舞蹈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娱乐性的同时包含着生存的渴望,所以,在举国同庆的年节中,声势浩大的中国民间舞蹈就是一个大祭礼中的大仪式,而秧歌则是这个仪式中最重要的节目。

  秧歌各元素表

  秧歌是中国民间舞蹈中最常见和最熟悉的一种,它起源于插秧耕田的劳动生活,最具有农家本色。古代祭祀农神,祈求丰收时所唱的颂歌、禳歌可能是秧歌最早的形式,随着历史的发展,秧歌吸取了民歌、民间武术、杂技和戏曲的技巧,成为一种成熟而且广为流传的民间歌舞。

  高跷秧歌

  高跷秧歌是秧歌中的一大类。高跷表演者高于观看者许多,便于观看。踩高跷的人走动起来就像是流动的舞台,非常方便,在中国的民间深受欢迎。高跷的起源,通常认为和原始的图腾崇拜和海边的捕鱼有关,现在广西的京族渔民仍有绑着高跷在浅海中撒网捕鱼的习惯。高跷的跷棍有长短之分,又有单跷和双跷之分,高跷秧歌通常都是双跷,跷棍绑在双腿上,便于展示表演者的技艺;单跷通常不绑死在腿上,还可以手持,上下灵活,通常表演带有杂技性的高难度动作。高跷表演有文跷和武跷。文跷重舞蹈表演或者逗乐;武跷重特技表演。

  不同地区的高跷形成了不同的风格。山东的高跷,踩高跷的人肩上可以再叠起一两层扮演的戏曲人物,他们在高跷者的肩上表演。安徽地区的花鼓也有让大人踩着高跷,孩子在大人的肩上表演花鼓戏。中原地区的高跷表演有众多的特技,比如从叠起的四张高桌上,单脚跳下来。

  中国古代乐舞合一,秧歌本身也载歌载舞,且有腰鼓等乐器伴奏,是一种群体的娱乐活动,角色行当齐全,时歌时舞,且行且舞,秧歌队往往在节日或各种民间集会游行时出来表演。秧歌凝聚着农家祈年酬神和消灾的愿望,是乐、舞、技三者合一的典型,大体上分为徒步秧歌和高跷秧歌两大类。

  秧歌最早出现在宋代,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在清代时已经很完善,和现在的形式几乎相同,并且已经出现了“秧歌”的名称。秧歌在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结合不同地区的特色,形成不同的风格。北方的代表秧歌著名的有陕北秧歌、东北秧歌、山东胶州秧歌、大鼓子秧歌等。南方的花鼓、花灯、采茶舞,也属于秧歌这一类型,是从秧歌中派生出来的形式。但是南北的秧歌风格不同,北刚南柔。北方由于春节、闹元宵时,仍旧天寒地冻,人在室外舞蹈,就需要做大幅度的、激烈的跳跃才可以增加身体的热量。所以北方的秧歌都有激烈的跳动,具有粗犷、豪迈的风格。南方的秧歌相对就细腻、柔美,规模变小,向民间歌舞小戏发展。云南、贵州、四川的“花灯”都有优美的舞蹈和丰富的唱词。福建、江西等产茶区流行的“采茶”多是以歌舞为主的民间小戏。

  秧歌不仅在汉族地区流行,一些少数民族因为长期与汉族杂居,也形成了自己民族的秧歌,像满族、蒙古族、赫哲族等。满族的秧歌是北方秧歌中的一个重要种类,表演形式与北方汉族的秧歌相似,但是表演秧歌的人身着满族的民族服装,而且动作更加矫健、洒脱,体现出民族的勇武之气。

  高跷秧歌舞

  在民间歌舞中与秧歌相辉映的是“鼓舞”,秧歌以灵动欢快的扭和纷繁复杂的跑场图案著称,是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柔、活的代表,而大鼓鼓声雄壮激昂,是中华民族刚性的表现。在古人的观念中鼓声可以引来天上的雷声,进而引来雨水,所以鼓与春耕、农作物的生长有密切的关系。鼓与舞蹈的结合使它又具有催人奋进、令人振奋的精神力量。所以中国人过年时离不开击鼓起舞;求雨时要表演欢腾的鼓舞;古代作战击鼓是进攻的标志,擂响战鼓可以激发士兵无限的斗志。

  陕西安塞腰鼓

  原始社会就已经有了“土鼓”,并且很早就与舞蹈结合起来,汉朝的著名舞蹈就有“盘鼓舞”、“建鼓舞”,鼓是舞蹈的重要道具。在历史的发展中,有了不同材质、不同样式、不同用途的鼓,因而产生不同形式的鼓舞。不仅汉族有鼓舞,少数民族也有鼓舞,像苗族和佤族的木鼓舞,壮族、瑶族的陶鼓舞,苗族、瑶族、布依族的铜鼓舞,它们组成中国浩瀚的鼓文化。陶鼓和原始社会的土鼓、铜鼓和青铜时代的鼓,都有渊源关系,是远古文化的遗存和发展。

  汉族的鼓舞通常是圆形的大鼓或者长圆的小腰鼓,但是表演形式也有许多地区风格。著名的有河北的“胯鼓”,河南安阳的“战鼓”、焦作的“得胜鼓”,山东的“花鼓”,山西“威风锣鼓”、“晋南花鼓”,陕北的“安塞腰鼓”,甘肃的“太平鼓”等。河南焦作的“得胜鼓”,相传是三国时期司马懿创作的,用在作战中激励士气,现在仍然具有这种振奋、昂扬的气势。山西的“晋南花鼓”,表演者身上绑着七面小鼓,边舞边变换着击打不同的鼓。小鼓的声音清脆,舞者的动作灵活轻巧,是一种很高超的表演技艺,给观者无限的享受。陕西的腰鼓闻名全国,也有不同的风格,安塞腰鼓借助电影《黄土地》更是扬名海外。厚实的黄土高原上,一群身强力壮的陕北汉子头上系着白羊肚毛巾,身上挎着腰鼓,在旋、腾跃中敲击着大鼓,鼓声震天响,脚下黄土飞扬,贫瘠沉闷的黄土突然被一股强劲的生命力冲击起来,活跃起来。看过电影《黄土地》的人都忘不了那一段让人荡气回肠、热血涌动的安塞腰鼓。如果亲身感受过陕北腰鼓的表演,定会毕生难以忘怀。这种鼓舞体现中华民族鲜活强劲的生命力,朴实憨厚像黄土高原一般的中国农民蕴蓄着的强大活力,借助鼓舞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鼓舞以雄壮的气势为主,但是也有一些是很优美的。山东的花鼓就是这类舞蹈。花鼓的鼓槌上系着一条三尺长的彩穗,舞者在旋转舞动中击鼓,带动五彩缤纷的花穗,像翻飞的蝴蝶环绕着舞者的身体,场面非常美丽。小腰鼓的表演也是以柔美为多。腰鼓小小的,系在腰间,舞者做出不同的姿势的同时,胳臂画出各种的线条来击鼓,绕过头,或反身从背后绕过等来击打鼓面,清脆的鼓声和轻灵的舞姿,舞出欢腾热闹的气氛。小腰鼓通常是多人表演,在闹春节的舞蹈中总有它的身影。

  一年之始,欢腾的鼓声震醒了沉睡一冬的大地和万物,汇成大地上跃动的滚滚春雷,和着鼓声,活泼的秧歌扭起来,盛大的秧歌队做出变换多姿的图案,中国的民间舞蹈精神之魂在秧歌与大鼓中一代一代得到不息的传承。 中国文化全知道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