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1.误导信息效应
※ 241.误导信息效应
伊丽莎白·罗芙托斯(Elizabeth Loftus,1944—?)
1994年
2012年,在德国平讷贝格县发生的交通事故。在罗芙托斯早期关于目击证人的研究中,她向一些被试播放一段车祸的影片后提供误导信息,结果发现这些错误的细节显著地影响被试对事故的回忆。
记忆与遗忘(1932年),记忆加工层次模型(1972年)
心理学家伊丽莎白·罗芙托斯在系列经典实验中向参与者播放一部关于车祸的影片。后一半参与者获得了关于事故的误导信息,例如将停车标志换成让车标志。在接下来的询问中,获得错误信息的人报告他们看到的是让车标志,并自主添加了很多关于报告结果的细节如碎玻璃和伤者。
当这种误导信息效应被确认后,罗芙托斯开始研究获得错误信息的记忆机制。在另外一个实验中,被试被询问是否记得小时候在商场走丢时,一个亲切的年长男子帮助他们寻找父母的经历。尽管这并没有发生在被试身上,但几天后他们开始将错误记忆复制为真实的。
这是一个巧妙的研究。但是当时整个美国在兴起一波父母、亲属与照顾者对儿童性虐待的研究浪潮。当被告人被定罪后送去监狱,甚至部分人自杀,这些家庭就破碎了。
然而,许多治疗师开始使用修复记忆的手段来鼓励有明显症状,例如抑郁、头痛、肥胖和焦虑的成年人相信自己孩童时期可能有被虐待的经历。然后这些治疗师再去为他们重新获得这段被深埋在潜意识里的记忆。但是现在的研究证明治疗师所声称的记忆并没有被成功获得。
也许很多治疗师并非故意植入错误记忆到患者中。并非很多儿童都曾受过虐待。虽然在很多案例中,病人不曾被虐待,但是他们的家人和其他清白的人却因为这些所谓的修复记忆而被送进监狱。
在1994年,罗芙托斯将她的研究和错误记忆综合症的影响一并写进她的书《被压抑的记忆真相》中。她谨慎地说明治疗师是如何不经意地制造不曾发生过的虐待记忆。当然,这本书也是备受争议的。甚至导致了治疗师对罗芙托斯的死亡威胁,他们认为罗芙托斯的研究已经危及到他们的职业生涯。(黎晓丹 译) 心理学之书:从萨满教到神经科学前言,心理学史上的250个里程碑